您的位置:首页 > 特色幼教 > 幼儿园文学活动 > 

论文:谈儿童文学中叙事性作品的解读

栏目:幼儿园文学活动
时间:2015-06-22 14:42:56

《论文:谈儿童文学中叙事性作品的解读》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文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相当大的一部分儿童文学作品属于叙事性作品。教师们普遍缺乏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普遍缺乏感受、阐释和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儿童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予以解读:理解作品的核心主旨、梳理作品的情节主干、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关注作品的文体特征和写作特色。
【关键词】儿童文学   叙事性作品   主旨   情节  人物  文体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朱自强先生在他的《儿童文学概论》中,将儿童文学大致分为韵语儿童文学、幻想儿童文学、写实儿童文学、纪实儿童文学、科学文艺、动物文艺和图画书。[1]在这些儿童文学的分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作品属于叙事性作品。
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语文教师想要走出教材的阅读范围,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予儿童指导的时候,发现准确把握文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面对长篇作品,教师们普遍缺乏阅读经验,普遍缺乏感受、阐释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在我看来,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专业的教师、文学研究工作者,最基本的、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要学会用自己的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感受它,领会它,理解它,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2]所以,六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低中年段完成识字、写字的任务之后,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力度是不够的。这正是语文教学需要突破的“瓶颈”所在。如何突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儿童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予以解读。

第一、理解作品的核心主旨。主旨可以指作者写作的目的,还可以指故事要告诉我们的事情、道理。抓住作者最想表达的东西,体会作者内心最深沉的感情。这是教学准确定位的基点。
比如冰波的童话作品《月光下的肚肚狼》,肚肚狼是一只善良的乞丐狼,故事中他想尽办法希望变成王子为大家歌唱,帮助大家。可是,最终在月光下,他并没有变成王子,但他的歌声仍然成为月光下最美好的东西。此时,对肚肚狼来说,拥不拥有王子的外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故事想告诉大家的是,内心的美好完美,远比外显的东西,更可以满足我们对幸福感的需要。最美的人不是王子,而是给予别人爱和善良的人。这就是故事的主旨。教师带领学生体会了人物性格的多元:贪吃、狡猾、小聪明、幽默、善良自卑、自以为是、可笑、老土……但教师的作用不止于此,而是要在“多”中引导学生看到“一”——作家在作品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所以在《月光下的肚肚狼》中,肚肚狼一直想通过改变自己的外在来建立自信,最核心的性格概括就是善良自卑。而在主旨认识的引导上,教师问:“你认为肚肚狼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学生有的认为肚肚狼成功了,虽然他没有变成王子,但他的歌声依然治好了不少人的病。有的肚肚狼没有成功,他最后是没有变成王子。而故事主旨的重心不是肚肚狼有没有变成王子,而是变成王子是否重要,要让学生了解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对主旨的准确把握,触摸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念。

第二、梳理作品的情节主干。同样的故事用不同的讲法讲出来,艺术效果往往会有很大差异。故事和情节有什么不同?故事是文本所叙述的事情,是作家叙事的原材料;情节或者话语则是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故事的布局方式。[1]比如,亚里士多德就用一百多字概括了荷马史诗《奥德赛》:“某个男人离家多年。海神嫉妒他,让他一路尝尽孤独和悲伤。在这同时,他的家乡也濒临险境。一些企图染指他妻子的人尽情挥霍他的财富,对付他的儿子。最后在暴风雨中,他回来了,他让少数几个人认出他,然后亲手攻击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摧毁了他们之后,一切又重新回到他手中。”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这就是情节的真正主干,其他的都是插曲。
作品目录是引导学生梳理情节的最直接简单的凭借。“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了解。这就像是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2]以《窗边的小豆豆》为例,其目录部分简略摘录如下:
第一次来车站/ 窗边的小豆豆/4
新学校/12
我喜欢!/14
校长先生/17
……
茶话会/239
再见,再见/243
在这些章节中,《窗边的小豆豆》是写“小豆豆”就学路上最初遇到的困境,《新学校》写她初到巴学园,《校长先生》一节写初见小林宗作老师,而《再见,再见》则是写巴学园最终的命运。故事的情节主干是小豆豆因为与众不同而被迫退学,来到小林宗作的巴学园,在那里自由成长,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根据故事的主线,再来审视书的目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后思考:“如果把《窗边的小豆豆》整本书压缩成一篇文章的话,最应该保留目录中哪些章节?”我们会发现每一条目录在整本书的地位并不相同。上面讲述的四个章节是建立起整个作品的支架性的内容,而另外一些章节,特别是中间部分的章节,就是回忆了在巴学园发生的一件件难忘的事,展开来写巴学园的生活。如果去掉部分内容,也不会影响故事的情节主干。
只有学会透视一本书,只有准确了解书的框架,我们才能正确地选取聚焦学习的文本材料,深入开展对故事、对人物、对作品意图的体悟。

[1] 南帆 刘小新 练暑生:《文学理论》第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著 郝明义 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第31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三、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人物,是叙事性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儿童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小说、叙事类的散文等等,都有人物。
1.人物形象的多面性。比如《窗边的小豆豆》,主人公小豆豆就是一个性格丰富的人物。老师可以设计课堂问题:“你读了故事,看到了一个(     )的小豆豆?”人物个性品质方面的:顽皮的小豆豆、天真善良的小豆豆、心胸宽大的小豆豆、有责任感的小豆豆;也有故事情节的概括:窗边的小豆豆、掏粪的小豆豆、唱“巴学园是好学校”的小豆豆……在如此众多的印象中,教师继续追问:“小豆豆性格这么丰富,那么为什么书的名字却只叫‘窗边的小豆豆’呢?”教师点拨:在日本,有一类人被称为“窗边族”,他们特指一群被人冷落的人。因此,“窗边的小豆豆”其实就是指“被老师冷落的小豆豆”,或者说是“问题学生小豆豆”,由此引导到故事中所阐释的核心问题,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是好孩子,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爱他(她)。
2.同类形象的对比性。比如《长袜子皮皮》和《艾丽丝梦游仙境》,主人公都是女孩,都是通过故事的串接架构起整本书。但区别在于前者侧重的是刻画皮皮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孩子,而后者是侧重艾丽丝在梦境中的离奇经历。因此,教学的切入点不同,前者应重在交流“皮皮是个怎样不寻常的孩子”,立足点在人物;后者重在交流“艾丽丝遇到了哪些离奇的人和事”,立足点在情节。在准确定位立足点基础上,搭建整个阅读交流的引导思路。
3.同一形象的差异性。如《伊索寓言》中绝大部分写的都是动物。其中,“狐狸”是多次出现的一个形象。它狡猾、背信弃义,愚蠢、贪婪、自欺欺人、自私、阴险、忌妒心强,有的故事里又胆小、智慧、聪明……我们不能刻板的理解一种动物的性格。在文学作品中,他们可以有不同的特点。

第四、关注作品的文体特征和写作特色。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有诗歌、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每一种体现都具有它的特点。比如,寓言作品,通常都是短小精悍,用故事来说明道理。《伊索寓言》的文体特征是每一个故事的开头或结尾都有箴言点明语言,劝告世人。教者可以选择的一个寓言尝试让学生写箴言,交流之后,再跟伊索的原文对比。从故事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就算是类似的故事,伊索自身的箴言写作角度也有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听者心悦诚服,就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而具体的作品,因为作家的构思,作家的写作风格的缘故,会呈现出自身的的写作特色。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儿童科幻小说,有非常典型的写作特点:第一,在每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作家都细致地描写了他们的各具特点的外貌。第二,整个章节内容的连缀,实际上就是从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想象,怎么出行?怎样穿着?怎么饮食?等等。
总之,一部文本的意义是得到阅读。我们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要注意有一种链接的意识,即培养学生开阔的阅读视野。如读《青铜葵花》带动作者曹文轩先生的一系列作品阅读。再如读《伊索寓言》,可以选择与东方的寓言比较,拓宽视角。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始终保有质疑的精神,疑惑促思考。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写于1961年。作家五十多年前的想象有没有变成现实?作品中关于南极冰雪融化的想象,值得肯定吗?这些都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儿童文学概论》,朱自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著 郝明义 朱衣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第1版;
3. 《文学理论》,南帆 刘小新 练暑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4.《文艺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5.《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王先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6.《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推荐幼儿园文学活动
  • 绘本阅读中认识简单的字可以帮助提高阅读能力
    绘本阅读中认识简单的字可以帮助提高阅读能力

    今天我看见林静书在图书角看绘本,读《问》的诗歌。因为学过这首诗歌,所以她显然是会念的。然后因为我们经常教他们用手指指着念,所以我看见她在用手指指着一行一行的字。但是接下来我就发现问题了,因为她嘴里念得比较熟练,但是手指却不如嘴巴熟练,念着念着,她的手指就跟不上嘴巴了。而且,手指指着的也不能逐行去指,一会儿跳一行指,一会儿又停了一行,所以看上去手指总是不能跟上嘴巴。 但是尽管这样,她还是很认真地边指着边念着。看上去对阅读的兴趣还是很浓的。 绘本阅读中,需要教小朋友边指着字,边念。这是帮助孩子认识其中的简单的

    07-21
  • 小班幼儿识字游戏的几点尝试
    小班幼儿识字游戏的几点尝试

    论文提要: 《小班幼儿识字游戏的几点尝试》是一篇通过实践,将识字活动游戏化的经验论文。 新颁布的《幼儿园 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的内容提示中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其中兴趣是开展识字活动的目标,因此采用游戏形式开展识字活动使幼儿识字成为可能。 我园一直在开展《幼儿听读识字游戏》的活动。通过实践我发现孩子对识字有很高的兴趣。正如一个两岁的孩子还不会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就认识了麦当劳,他们一看到符号就知道是麦当劳,有的孩子在马路上总是指着路边上各种各样的店牌,问大人这是什么字

    07-21
  • 巧妙地让孩子爱上早期阅读
    巧妙地让孩子爱上早期阅读

    巧妙地让孩子爱上早期阅读 一、 案例描述 今天是我园的早期阅读研讨活动,由一位年轻的教师执教中班的散文欣赏“蓝蓝的天”,年轻的教师非常投入的朗诵、讲解,意图让孩子了解画面和文字的关系,理解诗歌,欣赏诗歌的美,可孩子们的表现却“不太好”,有的讲画面上的景物,有的指点着书上的文字,还有的孩子在翻其他页……教师走到这些孩子的身边,提醒孩子注意力集中,并继续她的教学。 二、 分析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即只关心自己每天的教学计划是否按部就班完成,教学活动中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幼儿是否产生相应的

    07-21
  • 浅谈幼儿的语音教育
    浅谈幼儿的语音教育

    “” , 语言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以其物质化的语音或字形而能被人所感知,它的词汇标志着一定的事物,它的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因此,它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产生和存在的。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幼儿期是掌握语言的关键时期。掌握每一个词的正确发音,对于词的理解、辨认和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语音,语言才成为被人们可以感知的东西,使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更为直接、便利

    07-21
  • 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
    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

    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 关键词:幼儿 幼儿园 书面语言 早期阅读 摘要:在我国,随着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已从讨论其重要性发展为研究如何指导幼儿阅读。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早期阅读教育不但能为幼儿所接受,而且能促进其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传统的幼儿语言教育注重的是口语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书面语言的教育,进行的不是完整语言的教育,使幼儿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而我们开展的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

    07-21
  • 教儿识字
    教儿识字

    2000年3月,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儿子骁骁。从此,生活的页面更加丰富多彩。 我非常注重儿童学前教育。儿子今年两岁半了,他认识了一千多个字,还学会了写字、画画、数学,会朗读26个英文字母和儿歌,还会简单的电脑操作呢。许多年轻的妈妈觉得不可思议,都来询问我的育儿经验,在这里我就谈谈儿子是怎么识字吧! 当骁骁的视力能注意到各种事物时,他的视线就经常定格在文字上,我们一家人都觉得好奇。儿子一天天长大,活泼又可爱,他看字的兴趣与日俱增,并要求我读给他听。更让人惊奇的是,当骁骁会说话时,竟能把我读过的一些字很

    07-21
  • 语言理论与幼儿识字教育
    语言理论与幼儿识字教育

    全语言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被幼儿语言教育界广为接受的理论。该理论对“婴幼儿是否应该识字”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解答:科学的婴幼儿文字教育对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益无害。理论倡导:要重视儿童在形式多样的、有目的、有意义、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来建构语言的知识。国内外许多教学实例证明,它符合当今语言教育发展趋势。 (一) 婴幼儿期是进行识字教育的最佳期 人们通常认为婴幼儿学口头语言容易,学识字难,而专家们研究发现的实际情况是:婴幼儿学认字最容易,然后依次是学听话、学说话、学写字,

    07-21
  • 中班早期阅读活动《悄悄话》反思
    中班早期阅读活动《悄悄话》反思

    早期阅读是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象、文字或凭借着成人形象、生动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过程。《悄悄话》这个语言故事情节简单,充满童趣,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将故事与游戏相结合,在活动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让幼儿更好地接受它,喜欢它。 一、开放的提问,促进了师生互动。 活动开始,我从悄悄话进行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你们知道什么是悄悄话?什么情况下你会说悄悄话?接着结合大图书,师生一起阅读,运用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观察故事角色的表情变化,理解故事内容。如:看到了什么?猜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