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
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这节课继续学习第三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段
1.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关键句子概括段落大意。板书:千姿百态
(2)这就是这段的中心句,之后的内容就围绕这一句具体描写,这种写法就叫——先总后分。
(3)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姿态呢?
(4)默读,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这一句式练习说话。
(5)学生交流。
(6)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的。
(7)出示: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幼儿教育m.smTxjs.com)
,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A.作者把云雾比作了什么?
B.同样是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不同的姿态呢?
C.作者先后观察了哪几处的云雾?请你用[ ]括出。
D.苏轼曾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叹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庐山,如今,老师想请同学们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赞叹不同位置所见的庐山云雾。
E.简笔画庐山,谁愿意来画一画千姿百态的云雾?
F.指导朗读:体悟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G.指导背诵:抓住山头—半山—山谷—山峰的顺序,闭眼想象,尝试背诵。
(8)刚才所背诵的内容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齐读第一句。
一起欣赏“千姿百态”的云雾,播放光盘。
2.第三自然段
(1)庐山云雾除了“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