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中理解 在实践中提升 ——“小数加减法”“同课异构”教学评析

栏目: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9-12-19 17:06:54

《在解读中理解 在实践中提升 ——“小数加减法”“同课异构”教学评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八一中心小学  王秀花,2015年5月18-20日,八一中心校开展的“教学能手”“同课异构”评比活动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P71-72《小数加减法》及相关练习。从三天的课能看出老师们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可喜可贺的,在关注授课老师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我自己的成长,下面我就对中心小学授课点的六节课谈谈我个人的收获。

亮丽可见:

一、对课题的解读

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三年级已经了解了小数和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笔算,四年级第四单元又进一步地认识了小数的相关知识,学生又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从整个教学环节看六位老师都关注到学生对小数的认知,关注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同时我们都知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从教学设计上看,老师们对教材的解读比较透切。

二、过程的实施

1、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伊始,我们都能做到:让学生回顾旧知,寻找生活中的小数,进行整数的笔算,归纳算法,重拾已有的学习经验,为新授撘桥引路。

2、在学习新知这一环节,有三位老师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教学,还有三位老师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都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余梅英老师在计算前,先让学生估算,一是获取准确值的取值范围;二是使学生学会了购物时要高估才能购回物品,获取的是生活经验。教学时,老师们都能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能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陈杰红老师运用课件很巧妙地演绎了小数和整数的互变,使学生豁然开阔;大家都关注到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余梅英老师在引导学生说算法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说算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课堂的评价方式比较好,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的反馈,基本都能以师生间或生生间的互动评价,这种方式无论是对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达到互动互助学习。

4、巧设练习,以达到反馈练习,深化认识的作用,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和再现型训练,题型多变,小诊所(纠错)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余老师的统计图能培养学生拓展知识和应用 知识的能力。

遗憾渐现:

1、在复习和新授时,有位老师出示题目就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如果让学生先计算再说说我是怎样算的,从实践到表述是否更能了解学情,经过了感受会更深,否则是凭空猜想,条理不一定清晰。

2、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是否能展示出来并保存在黑板上或重复再现,一闪而过容易遗忘,猜测性的回忆其实是浪费时间。教材是第一媒体,大部分老师都把教材撇开了,始终没有启用教材。

3、注意语言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的不同点时出现“整数没有小数点,小数有小数点。”“最大的不同:小数多了小数点。”思考:我们比较的是算法上的不同而不是数的不同。一位老师对学生板算评价说:“她列的竖式对吗?”评价却是计算结果,注意竖式与结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还有位老师在讲解计算⑵时说:“‘比多’、‘比少’用什么方法计算?”生:“减法。”老师给以肯定,这定义下死了,不能单纯的就“比多”或“比少”来确定计算方法。要分析谁与谁比,比的是什么量,否则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了。

4、情境创设不要只为情境而情境,要有情境的效应。师:你们平时喜欢干什么?(看书)老师最喜欢看故事书。出示:童话故事6.45元,动物故事4.29元,成语故事8.30元。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⑴:三本书一共多少钱?生⑵:《童话故事》和《动物故事》一共多少钱?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敢问老师,难道问题⑴不好吗?只是不符合老师的口味罢了,这是对生1的挫伤。情境中出现的《成语故事》8.30元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果没有意义还不如舍去。延续课后问题:计算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是不是都要小数点对齐?再问:自然是整数何来的小数点呢?在课末抛出这个问题是不是画蛇添足了?所得其反哟。

5、教师也应注意聆听,教师提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学情,学生的回答是最好的信息反馈,不要我为提问而提问,走一种提问形式。提问是一门艺术,首先老师要表述清晰,不可含糊,其次提问题的目的、作用是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三是提的问题要贴近学生,要让学生读懂老师的问题,否则学生是一头雾水。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不要学生只顾埋头地写,老师却在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地唱独角戏,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要靠我们老师来调动,老师就是调节器。

6、计算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算理,因为只有理解算理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算法自动化。忽视加深对学生算理理解、片面强调算法巩固训练的计算教学很容易落入算法机械化的误区,得不偿失。我们基本是注重算法归纳培养而忽略了算理的训练, 算理是什么?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解决“为什么这样算”,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算理一般由数学概念、运算规律、运算性质等构成。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的操作步骤,解决如何算得方便、准确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我们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的根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生成(创造)出算法。一般情况下,一个单元的起始例题,是整个单元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们这个课题的教学就是这个单元的关键,要用足时间重点突破,使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相信经过这次的磨课议课,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精彩无限。
推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 三年级数学第一~三单元试题
    三年级数学第一~三单元试题

    三年级数学第一~三单元 班级 姓名 一、计算:26% 1. 口算:8% 602= 245= 328= 60= 884= 98-89= 73-35+15= 323+2= 8400-8000= 10000-7000= 786= 9622= 10千克-3千克=( )克 3千克-2500克=( )克 2. 列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18% *643= 486= *793= 844= 525= 805= 二、填空:34%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头猪大约重100( ) 一个苹果大约重200( ) 三只鸭子的重

    07-21
  • 让学生在练习课中既能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感到快乐
    让学生在练习课中既能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感到快乐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数学练习课的文章,有了一些感触,练习课总感觉是枯燥乏味的,因为练习课为了达到巩固已经学的新知识,会设计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只要学生把题目都做出来了那就说明这些知识他们已经掌握了,否则就没有掌握还要继续练习。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上好练习课十分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练习课中既能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又能感到快乐,这就显得十分困难。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1. 要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愉快和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练习,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练习当中,全身心的投入到练习当中,这样才能达到练习的目

    07-30
  • 初步认识分数——听课反思
    初步认识分数——听课反思

    马场 陈丽荣,12月7日在城西小学听了我们乡村骨干教师班五位成员上的同课异构初步认识分数。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收到收获,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帮我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其实这一课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2014年我就很认真地备这一课,当时是为了准备参加镇里优质课比赛,我很是积极地备课,我当时只是觉得这一课很简单,需要很多的活动。对学生在玩中学东西应该会很感兴趣,结果一节课上完我用了将近1个小时的时间,我也是很累!前段时

    12-12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反思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反思

    陆晓宁 ]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除法及掌握了验算方法后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难点是被除数十位上不能整除与个位合起来再除。因此在教学的开始我让学生先回顾一些简单的计算如:328、465、505目的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的状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花朵出发,把52朵

    04-21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姚敏 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87-8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和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写出

    06-07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

    【李允允 】 一、案例背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知道把长方形某个面的形状

    08-02
  •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 但没有涉及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计算格式,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原有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 目的是为了

    07-08
  • 听《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有感
    听《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有感

    今天下午,在学校里聆听了张磊老师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整堂课下来,感触颇多! 首先是老师的教材解读,一个词儿:到位!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可以借画图理解:先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先取多少份,再取多少份,一共多少份。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去理解:几个几分之几加几个几分之几,一共多少个几分之几。老师至始至终都是引导孩子这么理解的。有个细节让我特别欣赏,即为什么分母不变。老师注意到了,

    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