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记诵读、知诗意

栏目: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0-01-15 07:44:53

《浅谈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记诵读、知诗意》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古诗词教学的策略除了讲座中介绍的以外,你认为还有那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请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这些策略进行阐释和说明。
浅谈小学古诗词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这些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气味浓郁,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这些古诗词离我们的年代久远,给小学生的读解古诗、情景感悟、体味意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呢?

一、引导学生记诵读、知诗意

众所周知,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诵读”极为重要,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要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诗篇,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收集到的材料,拓展延伸诵读古诗词的领域,让学生自主预习古诗,教师只要善于引导、指正。在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动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然后引导学生在读中尝试着解释古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利用工具书帮助解决。教师要以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点拨启发学生交流诗的大意,使学生知诗意。如教学《池上》这首诗时,我引入课题后,启发学生拓宽知识面,先让学生说说学习过白居易的哪些诗词,把这些诗词诵读出来,学生诵读后,指引学生认识白居易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接着让学生朗读古诗《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教师纠正后,让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个别读。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让学生再次读,在读中解释“艇”“解”“一道”等词语的意思。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学习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教师归纳:这首诗生动的描绘了乡村儿童天真的形象,表现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

二、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析读诗句

析读就是在学生初步感知全诗的大意后,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古诗的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深化对全诗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品读,抓住重点句品读。在品读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参与者、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启发学生逐步理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读懂每句诗,然后让学生反复的说说诗句的大意。列如教学《春日偶成》这首诗时,当学生知道这首诗的大意是诗人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后,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拓展思维,想想当时诗人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句,品诗句,题目,《春日偶成》;题意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让学生读第一、二句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引导学生说说“云淡风轻”“傍花随柳”的意思。再让学生反复精读这两句诗,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读“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教师注意抓住“乐”字进行品析,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再由学生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诵读全诗,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     整体感知,悟诗情

悟诗情,就是要求学生在品读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深探诗词的主旨,体会诗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江南春》这首古诗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出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还要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当时流露出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要“活”化,强调诗句的品味、意境的想象、情感的感悟。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乐于实践,寻找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兴趣的绿色通道。古诗词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古诗词的学习才会成为一种享受,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澄迈县永发中心学校后坡小学 语文科 蔡惠蓉
推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抽考试卷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抽考试卷

    四年级语文调研试卷 总分:100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得分 1.看拼音,写词语。(18分) fn nǎo chng gāo jn tu ( ) ( ) ( ) zhāo xi bēi huān l h qī wǔ ( ) ( ) ( ) chng j xiāo huǐ y sh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8分) 廷( ) 尝( ) 涌( )桂( ) 挺( ) 赏( ) 诵( )挂( ) 3.用直线把词语搭配起来。(8分) 明丽的 新苗 悄悄地 吟诵 茁壮的 感情 低声地 前进 美好的

    07-21
  • 四年级《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四年级《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讲徐悲鸿热爱祖国,为了祖国勤奋努力的这样的故事的文章,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把徐悲鸿为了祖国怎样勤奋刻苦作为文章的重点,引出他立下的志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志向,体会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为了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奋发努力、勇往直前。 在导入这课课文时,我运用了两个名言,一个是表示热爱祖国的,一个是表示勤奋刻苦的,这两方面正是徐悲鸿所具有的,然后让学生找出徐悲鸿立下的志向,并找出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在学生朗读完外国学生的话后,这时候老师向同学介绍中国当时的

    07-22
  •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层次清楚地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一些景点,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一、整合课程资源,再现文本情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在教学前运用多媒体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特别播放了长廊和

    01-16
  •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首赞美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徜徉在秋景之中,让学生去寻找心中最美的东西,真正引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真真切切的陶冶情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秋景图欣赏,先行一步走近秋天,然后课堂上我再运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走进秋天,这样效果比较好。 除了看这么美的画面,我是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在学习中首先让学生用心灵诵读,感悟,品读,采取了各自放开声音读、展示朗读、听录音、跟录音读、指导朗读、尝试背诵等方式。然后用心灵倾听:默读文本,对句

    09-07
  • 四下《天鹅的故事》观课有感
    四下《天鹅的故事》观课有感

    《天鹅的故事》主要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全篇文字优美,情节感人,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可爱的鸟儿顿生喜爱之情。 一、主线串联,精彩勾连 本堂课杨老师通过一个大问题串联全课:课文开头写了我看到墙上挂着一支猎枪,结尾却写了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为什么?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可以说是肤浅的;随着紧紧抓住天鹅破冰场面的描写,理解到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学生的理解也越显

    07-22
  •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在本书中的直言不懂的课堂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一个在别人能够理解后还直言我完全不懂的男孩健治的例子。 小林老师上六年级的一堂算术课比例,有一瓶840毫升稀释的橙汁。水和橙汁的比例是5∶2,水和橙汁各占多少毫升?学生们用了四种方法求解。小林老师请绫子进行解释运算方法,起先绫子还担心自己解释不了。经过小林老师的鼓励,最终绫子还是解释得无可挑剔。当小林老师满面微笑地说:绫子同学,你说不能解释,还是能的嘛。突然,坐在第一排的健治面带困惑地向小林老师说道:我完全不懂。 这时小林老师没有问哪里不懂呢而是跟健治说好好听

    07-22
  • 爱的奉献从小开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感
    爱的奉献从小开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感

    本文的教学,我紧扣一个爱字,儿子对父亲的爱,父亲对儿子的爱。正因为儿子爱父亲,才会利用假期,从苏联赶到意大利,不辞辛劳地为父亲栽种花草;正因为父亲爱儿子,才会高兴地赏花,看到花仿佛看到了儿子,才会提笔给儿子写信,教给他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条爱之线,引导学生品读词句。 一、行动证明爱。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有一句关键的句子: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当时高尔基的儿字才10岁,年龄还小,却已经懂得感恩父亲,回报父爱。我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等体会儿子上岛

    09-05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地铁》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地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重、与,认读生字境。掌握词语重要 2、能用词语重要说句子。 3、读懂课文,了解地铁的特点和乘坐地铁的注意事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祖国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图片地铁,请生说一说这是什么,你乘坐过吗?是如何乘坐的? 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地铁》,齐读课题。 二、新授、 1. 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回答问题:

    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