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谈古诗中的情趣和理趣

栏目: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0-04-09 19:28:26

《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谈古诗中的情趣和理趣》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用一颗纯净的心灵去感受沧海桑田的变迁。用智慧的双眼去吟诵古诗,感受古诗的神奇瑰丽。用聆听的心理去体味诗人的深情,享受诗词美妙的韵律,感受诗人芬芳的人文情怀。正值人间四月天,让我们走近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去发现那令人向往的乡间春景。从“意象”入手,寻找古诗的诗趣。诗趣指古诗的意趣。(意趣是意味和情趣)下面笔者谈谈古诗中的情趣和理趣。

《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云:“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此诗写的是诗人杨万里在浙江杭州北边的新市,一位徐姓人家开的客店留宿时看到的暮春景色。诗人用白描的书法描写了暮春时节乡村景色,语言清新,富有情趣。

一、情趣

1、情趣一:静态景物的情趣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你看,诗人好像手里拿着一部摄影机,首先用镜头拍下了背景。客店的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的桃树或梨树的花瓣已经落下来,刚刚长出的新树叶还没有长大,形成浓密树阴。这两句写景非常的巧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静态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乡村四月自然的诗意。第一、二两句首先就描写了一幅静态的乡村田园静物图。出现了“篱落、一径、树头、花落、未成阴”这些“意象”,这些静态“意象”有高有低,有远有近,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营造出立体的图像,给读者带了视觉的美好感受。其实第二两句“树头花落未成阴”和第四句“飞入菜花无处寻”也形成了疏景和密景的对应。稀疏的刚长出叶子是疏景,开的密密麻麻的油菜花是密景。有疏有密,相互对立,别有一番情趣。

2、情趣二:动态景物的童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扛着摄影机由远及近的一路拍摄下来,也许是诗人太着急了,他想看到更多的美景,因此脚步也越来越快,所以儿童欢快的笑声、脚步声也随着诗人的摄影机越来越近。于是静态的景物转为灵动的动态的景物。第三、四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一幅动态的景物。出现了“儿童、黄蝶、菜花”这些“意象”。一群可爱的孩子急急忙忙的的奔跑着,去追赶路边翩翩飞舞的黄蝴蝶,黄蝶飞入了密密的菜花丛中,两种黄色融为一体,儿童看不到黄蝴蝶了。一“追”一“飞”,充满生活的情趣,三四句也极富童趣。“无处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无限的想象,余味无穷。诗人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儿童和黄蝶,好像在为追不到黄蝶而惋惜,又好像为黄蝶成功逃生而庆幸。“儿童急走”“无处寻”这一“走”一“寻”把儿童情态从对黄蝶的渴望,盼望得到黄蝶,变为对黄蝶的无奈,得不到黄蝶的失望描摹的淋漓尽致,情绪的变化鲜明有趣,这也是儿童生活的情趣。诗句到此,把天真可爱的儿童和生机勃勃的乡村自然就组成了一幅令人沉醉的儿童扑蝶图。构成了一曲鲜活的生命赞歌,这是人与自然的最亲切、最富有诗意的时刻。

一二两句描写的是一幅静态乡村田园景物图,三四两句描写的儿童追蝶的动态景象图。全诗有景有人,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妙趣横生。

又如二年级下册高鼎的《村居》,诗云:“草长莺飞二月,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出现的意象“小草、黄莺、柳树、儿童、纸鸢”,这首诗描写诗人高鼎在乡村居住时见到的春天景物象,及儿童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也是有景、有人、有事、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二上胡令能《小儿垂钓》,三上袁枚《所见》,四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等,也都是写儿童的古诗,诗中的童心童趣跃然纸上,都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古诗。

二、理趣

古诗的理趣是古诗中包含着某种哲理。下面笔者就来说说《宿新市徐公店》中的理趣。“飞入菜花无处寻”就藏着一点理趣。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事理。为何“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而且桃花落下的四月初是菜花开的最茂盛的时候,金黄金黄的一大片,满眼都是。“儿童急走追黄蝶”儿童奔跑着追的是黄色的蝴蝶,蝴蝶的颜色和菜花的颜色是一样的,所以儿童分不出哪个是黄蝶,哪个是菜花,“无处寻”的儿童傻傻地站在菜花旁边,不知所措,多么富有情趣。这是一种内在事物逻辑上的理。一个“入”字传神地做了暗示,或许黄蝶整个身子全藏在金黄的菜花丛中,或许黄蝶被菜花遮住了一部分,只露出黄色的翅膀,黄蝶和菜花融入了一体,所以儿童无法分辨不出那是菜花,那是黄蝶。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唐诗重在抒情,宋诗重在写理。例如宋.朱熹《观书有感》,王安石《登飞来峰》、王之涣《登鹳雀楼》、叶绍翁《游园不值》、苏轼《题西林壁》……笔者重点来谈谈苏轼《题西林壁》。据说,苏轼在1084年4月与友人岑寥同游庐山。庐山大林峰顶有大林寺,寺庙的住持听说赫赫有名的苏轼来游庐山,就想让苏轼给题一首诗,但是苏轼没有在大林寺题诗,而是下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

说到江西庐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无人能比的,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把庐山景色写到了极致。所以苏轼换了一个角度,没有直接写庐山的美景,而写出了人生的哲理来了。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写游庐山所见,从侧面、正面、远处、近处,不同的方位把所看到的庐山景色传神地描写出来。这也是写景中的移步换景写法。后两句则借景说理,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只因身在此山中”。因为身在庐山中,视野就受到了观察的限制,目能所及,知识局部,所以带有片面性。就像盲人摸象。这两句告诉我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不同,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和真想,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其实不光观察事物是如此,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受到挫折时,失意、忧郁沉闷。取得成功时,得意忘形,神采飞扬。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自我认识的局限所致。因此,我们看待问题、对待人生要尽量客观全面,摆脱主观成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哲理融合在一起。这真是耐人寻味的山峰,这也是苏轼的文章能“独步天下”的所在。

诗趣重在诗的“美感态度”。朱光潜在《诗论》中这样说到,“从感受到回味,是从现实世界跳到诗的境界,从实用态度变为美感态度。”古诗的美在它的趣,在于它的意境,让我们在古诗的意象中体悟古诗的意境和诗趣,发现古诗的美。

备注:文章中的一些见解得益于郦波先生的小学语文启蒙课。并进行借鉴。
推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体会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体会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以上是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二自然段。 在第一课时中,我临时增加了一个环节,自我感觉良好。 孩子们初读课文都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之后,我让学生认真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从几方面来描写白鹅的高傲? 叫声、步态和吃相,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第二自然段中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学生也知道这是一个过渡段。但是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姿态是需要

    07-22
  • 《动物的互惠互助》教学设计
    《动物的互惠互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动物的互惠互助》是一篇说明文,为了说明动物的互惠互助这一有趣现象,作者例举了三组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证明,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根据课文的特点,我以读代讲,精讲一例,授之以法,由扶到放,通过读想、问查说、演的方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借助网络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悟自得的主体建构活动。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三则故事结构相同,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首先让学生细细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围绕他们是怎样合作的

    07-22
  • 名师薛丽芬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姑娘》赏析
    名师薛丽芬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姑娘》赏析

    4月25日,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有幸在浏家港小学参加了太仓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课堂展示观摩活动。我先后听了三位学科带头人精彩的示范课。其中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薛丽芬老师执教的《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薛老师是苏州名师,她课堂教学上的优点就像串串珍珠,不胜枚举。我仅选取其中三颗,与大家共赏析之。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薛老师的课堂始终把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开头,她因势利导根据自己留板寸头的头发的特别造型,让学生谈感受,引出重点词纳闷,接着进一步指引学生端详薛老师的奇特

    03-02
  • 突出明晰度,践行生命的意义——教《天鹅的故事》有感
    突出明晰度,践行生命的意义——教《天鹅的故事》有感

    我很欣赏孙明霞老师提出的用生命备课的观点,备一节课,不能仅仅止于只备这节课,而要把它置于特定的单元中,置于整体的课程中审视。《天鹅的故事》如果只是单备一课,有的把它定位于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甚至是爱护珍稀动物的主题。但是,如果置于整个单元中,单元组中还有《鸟语》、《生命的壮歌》、习作5是观察植物,对生命现象进行思考与记录,练习5中成语与合作篇则是展示的强大的生命与力量的外展。因此,本文的文本的价值绝不能仅仅限于团结拼搏这一点,而应思考生命给我们带来的思索,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以正确的态度来

    07-04
  • 四年级上册第9课《泉城》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第9课《泉城》教学反思

    学校开展两周一课的骨干教师展示课,今天我执教了四年级上册第9课《泉城》。本文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课文,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用优美的语言将奇异的景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了出来。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学习本课语言最有效的途径。 课前理清了思路,有了自己的思考,想的是如何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学得轻松,学有所得。理想的课堂是教师退居二线,由学生充当发言首席,在必要时举重若轻的点

    07-16
  •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由两首古诗组成,一首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诗人,两首诗都是写的读书产生的感想。 宋诗讲究一个理趣,常常以诗喻理,流露出一种情趣、理趣,在诗歌的感性形象中闪烁着理性的睿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理性的光辉。 但这两首诗又有所不同:第一首前两句也是写的读书的感受,教育我们做学问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后两句教育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第二首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抒发感受:人

    01-23
  • 《习作3》教学反思
    《习作3》教学反思

    《习作3》共三部分。例文是一封信,小作者向好友描绘了家乡迷人的风光和古老的风俗。文后例文要点做了简明概括,帮助学生把握例文和习作要领。习作要求提示部分明确要求本次作文是写信,信的内容是介绍家乡,方法是选择一两个方面写。 这是学生第一次尝试以书信的方式写作,信件的格式、内容都要进行详细地讲解。 1.书信格式教学。这次习作是写一封信,信的格式虽在三年级学习过,但学生多数已遗忘,因此在课堂上花了较长时间来讲信的格式。但是在草稿中,发现仍有部分同学格式不规范。只能再次针对这部分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2.本次习作内容

    02-03
  • 汇报课《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反思
    汇报课《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反思

    发布者:张李梦伊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了我的不足,同时也有了不少的收获。就课堂而言,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我所提出的问题指向性还不明确。第二,教学节奏的把握还不够。第三,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入。 对于这些问题,我进行了反思并做出这样的调整:首先,在概括事件的教学环节中,我需要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明确该如何概括事件(什么人做什么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没有方向,需要给学生一个方向,比如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