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栏目: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1-02-24 17:23:08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五、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六、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1、口算: 同学们,穆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九小四()班的同学们上课,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你们敢接受考验吗?

7×5=        9×6=      (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仔细观察每一组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对,每一组的算式都能利用同一个乘法口诀来计算,通过这一小测试,老师发现同学们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不错,穆老师很有信心和大家一起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2.导入: 之前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同学们,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元宵节里我们通常吃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帮妈妈解决一个有关汤圆的问题吧!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个)
    用乘法算:3× 4=12(个)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5)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6)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7)19÷6=3……1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P6-做一做

2、 P7-2

(四)总结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   ×   4  =  12       12   ÷   3   =   4

                              12   ÷   4   =   3

     因数 ×  因数 =  积    被除数 ÷  除数 =   商



      0不能作除数
推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 湘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
    湘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

    2013年春季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一、 填空。(122=22分) 1、0.7里面有9( )个十分之一,0.34里面有( )个0.01。 2、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是3,百分位上是5,千分位上是7,这个数是( ),读作( )。 3、把203005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是( ),省略万后面是( ),61800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是( )。 4、3.76读作( ),它由( )个一,( )个0.1,( )个0.01组成的。 5、小数点左边的第一位是( )位,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 )位。 6、2.56吨=

    07-21
  •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空间与图形》课堂练习题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空间与图形》课堂练习题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课堂练习 班别: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智慧星 (一) (二) (三) (四) (五) 1、画出下面每个三角形所标底边上的高。 2、三角形具有( )性。 3、下面哪组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4cm、6cm 5cm、2cm、5cm 6cm、2cm、5cm 4、三角形的分类。对的打,错的打。 (1)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2)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 (3)等腰

    07-21
  • 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听课有感
    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听课有感

    上周听了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一课,下面就浅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从结构化的角度来看,这堂课模块很清晰,分为初步认识规律、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寻找规律、应用规律这几个环节。但细分析内容,是否结构分的太细?或结构化太强了些?结构分的过细,有些部分,我认为可以压缩或省略。如第一环节与第二环节的第一部分,完全可以从一个情境出发,在多种素材感知下,让学生体会一一间隔的概念,接着直接进入探索规律,这样是否更紧凑、连贯、更有助学生学习?结构化太强。数学是强调结构化教学,但结构化教学的前提是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重点是让

    01-31
  • 四年级计算专题练习
    四年级计算专题练习

    四年级计算专题练习 姓名 成绩 一、列竖式计算 42040 41478 51082 85962 63957 99983 15632 22074 14018 35752 二、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89+52 124+67+274+23 17557 105+953 4785 2536 (75+15)4 63042 720165 12532 25(4+20) 478―149―51 602+389 245+(179+55) 284+167 45(132) 29+206+61 172+(36+74) 567-

    02-19
  • 让学生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案例分析
    让学生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片段:师出示一正方形纸,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每个内角各是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为什么?生1: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因为每个内角都是90,有4个内角,就是4个90,也就是360。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 (师演示,并指导生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 生3: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这样沿对角线剪开后,得到了2个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现在谁已经知道其中的1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生: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

    06-27
  • 让数学课堂彰显数学思想的力量——“数形结合”教学案例及分析
    让数学课堂彰显数学思想的力量——“数形结合”教学案例及分析

    铜山实验小学 周卫,摘要:数形结合既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一种数学思想。小学阶段是学生建构数形结合思想的最佳时期,在学生由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中,数形结合正是顺利完成这个过渡的最好媒介。数学学习中,经常会有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借助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转换成直观的图形,以便于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建立模型,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意义,这实际是数形结合中以形助数。在数学

    12-25
  •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 By: 18刘秀荣 ] 在本课教学前,我进行了一次课堂前测,随机抽取了二(3)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折、剪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活动,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有点差,一个折、剪等腰三角形活动如果能照顾全体同学的话就需要15分钟,况且还有等边三角形折、剪活动。就此,我课前制作了一个关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折、剪的微课,微课中先分别出示图例,让学生试着折一折、剪一剪,然后由教师作示范,如果学生对于图例有疑问的话,可以跟着视频一

    06-07
  • 自编校本教材《生活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自编校本教材《生活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课为自编校本教材《生活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块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9加几、8加几、7加几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时与之前几课较为相似,强调6与4凑成十。而学习本课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相关内容,进一步巩固凑十法。 学生 水平分组 本节课需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分与合以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但是特殊学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在能力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