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运用之妙《广玉兰》教学反思

栏目: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16-02-11 11:20:43

《品味语言运用之妙《广玉兰》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广玉兰》是一篇状物散文,描写了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含蓄而又精准,活泼而又清新,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

本课教学,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交流分享阅读感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交流分享,品味语言运用之妙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

按照文本的描写顺序,我首先要求学生将先学的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这也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小组内梳理概括大家的意见,再细细品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形成代表本组的观点,与大家交流分享。

 孩子们对文本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感受很深,谈得也很充分。如“花瓣的色彩和质感”部分:

生1:我还从“内涵”一词感受到广玉兰花美得很特别,与众不同。

生2(补充):“内涵”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作者用“内涵”来写广玉兰,更突出了广玉兰的独特之美。

生3(互动):我们从“渗透”这个词,感受到了广玉兰花瓣的青绿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生4(互动):我们从“淡淡的”感受到广玉兰的花瓣不是纯白的,也不是纯绿的,而是白中带着那么一点点的青绿,非常的富有生机。

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分工有序,有朗读的,有代表小组谈观点的,有负责圈画关键词的,台上台下互动有效,观点碰撞,智慧闪现,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交流分享,加上课件的直观展现,孩子们对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对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二、点拨引领,提炼文本语言特色

语文教材是个例子,是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例子。王尚文教授强调:“以读(阅读)为例,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即它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不是它的表达内容。”

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引人想象,这些是学生能够发现的,包括第三段所采用的“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而这篇散文含蓄而又精准、活泼而又清新的语言特色,则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

作者明明精准地描写了广玉兰花瓣的色彩和质感,却还说“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说得含蓄,更令人想象,感受这样的言语形式所带来的表达效果,也使学生对“含蓄而又精准”的语言特色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两个词一短句,一个成语一短句,活泼而又清新的语言,读来更感觉广玉兰花的惹人喜爱。通过这样的点拨引领,使学生学会关注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说,而不仅仅停留在表达内容上。这样的教学,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价值。

三、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学习了课文是如何描写广玉兰花的之后,我以太仓恩钿月季公园的月季花为观察对象,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读写结合见实效。写话之后的交流环节有时间保证,更能发挥学生主体性,互评、修改,收效甚好。

学生写道:“……它有艳丽的红色,还有圣洁的白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相得益彰地融合在它身上。艳丽的红色染红了花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荡开了人们的心涟,让人忍不住为它沉醉。圣洁的白色如玉一样温润细腻,用它洁净的光环笼罩着花蕊。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亭亭玉立在那儿……”用精准的语言把这朵月季花色彩的特点描写得很生动,引人想象。

再如:“你看那一朵月季花,说它纯白吧,又似乎透着一股淡淡的黄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它就像一位美丽的雪中仙子站在那儿,向我们深情一笑,令人陶醉其中。”“那一朵刚刚绽放两三片花瓣的月季正向我们展露它那甜美、纯洁的笑脸。那笑容仿佛成了三月的和风,荡漾人心。”课文中描写广玉兰的优美的词句,孩子们都能灵活地用到对月季花的描写中,包括文本的语言特色,也能恰当地体现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成效。

思考:在交流分享、点拨引领的过程中,有小组汇报的读,也有齐读,但还觉不够,个别朗读还可以加强。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内化、积累语言,关键是朗读指导如何与学生的自主交流相结合。

与花同居,生活也会溢出芬芳。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推荐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附四套期末试卷) 一、基础知识: (一)易写错的字: 巷 吟 琴 塑 嗽 抑 寇 粼 悬 满 茫 驻 茅 追 落 (二)易混淆的字: 陡峭 身躯 辩解 青翠 竣工 要挟 抱怨 抱歉 俊俏 先驱 辨认 清脆 严峻 威胁 报复 焦躁 急躁 锻炼 炼就 吉祥 滔滔不绝 干燥 燥热 练习 安详 波涛汹涌 张皇 世外桃源 一泻千里 畜生(牲) 纷至沓来 昔我往矣 震耳欲聋 行色匆匆 (三)易读错的字: 琴弦xin 肖像 xio 悄然qiǎo 脸颊ji 霎时间sh 模仿m 蹿上cuān

    07-21
  • 六年级语文升学联考检测试卷(带答案)
    六年级语文升学联考检测试卷(带答案)

    2013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检测试卷 时量:120分钟 总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枯涸(h) 踱步(d) 戛然而止(g) B.伎俩 (zhī) 要挟(xi) 不屑置辩(xi) C. 颓唐(tu) 蜷缩(juǎn) 忐忑不安(t) D.阻挠(no) 岔道(ch) 寝食难安(qǐ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脉博 静谧 唏嘘 焦躁不安 B.摩挲 璀璨 青睐 谈笑风生 C.伶俐 仓穹 慷慨 甘

    07-21
  • 开展阅读活动《书香伴我成长》主题队会
    开展阅读活动《书香伴我成长》主题队会

    活动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给学生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

    07-22
  • 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詹天佑》教学目标设定
    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詹天佑》教学目标设定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的精读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我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第二教时,重点研读的是课文重点段落2、3段。我将目标定为:

    07-22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詹天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詹天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以读为主,合作探究,理解詹天佑是怎样克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的。3.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初学课文,你知道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课文中有一句话,对詹天佑进行的全面的概括与高度的赞扬,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课文第一句话。 你认为这一句话里有哪两个词语比较重要? 杰出 爱国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认识詹天佑,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思考:你从

    03-22
  • 基于课程标准开展部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设想
    基于课程标准开展部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设想

    一、关于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和内容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非常强调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基于课程标准开展,它明确指出: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因此,我们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开展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为实现基于课程标准开展小学生

    12-21
  •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能够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校本不是一个终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本单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文本的学习,学生对于如何通过事情写一个人,并且把主要的事件写具体,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就会容易多

    01-24
  • 网课终结性测试质量分析
    网课终结性测试质量分析

    本次六年级语文试卷共由两部分六大题组成,满分为100分。其中第一部分三道大题,看拼音写汉字、选择题、按要求写句子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部分,课内阅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