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案例设计

栏目: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19-02-12 19:04:26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材分析】《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自身基于读书的心得体会而作的一首诗 。在诗中,作者借半亩方塘里的水之所以清澈明净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暗喻人心的睿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朱熹的《观书有感》借物明道、借景喻理, 因此,本课教学除了注意古诗教学的一般要求外,还必须从本课古诗说理这一特点出发来设计实施。一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诵读,做到口诵心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二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理解诗意,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

昨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

2、揭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出示课题《观书有感》,让生齐读。

(2)通过课题,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3)知道作者是谁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出示课件介绍作者情况。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审题可以窥见文章主要写什么。让学生提前了解作者信息不仅对理解古诗有帮助,而且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时空。)

二、整体感知

过渡:下面我请几位学生读读这首诗,看看你们预习的怎么样。

1、         指部分学困生读这首诗,相机纠正。

2、         师配乐范读。

3、         让生自由练读,鼓励其同老师挑战。

4、         齐读古诗。

5、指导书写生字( 析形、描红、临帖、评议)。

(设计意图:“强化初读,延迟开讲。”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他们会读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学生顿悟的作用。)

三、理解诗意

1、释疑难:哪儿读不懂?(预设学生可能不能确切理解“鉴”“徘徊”“渠”等。)

(1)出示“鉴”的基本字义:

A.镜子。  B. 照。 C. 观察,审察 。  D.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 。

让生据诗中的有关语句选择义项,并随机补充。接着让学生谈谈从这个比喻句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课件,理解“徘徊”

池塘里的水很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看——(课件展示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的情景。)

让生看着课件说说“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思,从而理解“徘徊”

(3)联系上文理解“渠”、“如许”等。

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课件演示画面。)

2、朗读想象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首诗,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描绘。)

(3)让学生再读读这首诗 。(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引领学生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渗透学法指导。  )

四、感悟诗理

1、 出示课后第5题: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指名读。

2、生读诗思考。

3、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使学生大体领悟作者以方塘作譬喻来说明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明净 ,人心的睿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激发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古诗。)

五、检测反馈

1、教师(扮演学生的哥哥、妈妈等)和学生背诵这首诗。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故意背错、装作不懂等)相机检测学生对古诗的作者、诗意、诗理等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在近乎游戏的活动中检测,寓教于乐,寓庄于谐,力求让课堂既有趣,又有效。)

四、      拓展延伸

1、出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原文、注释、译文。

指导学生读一读 ,悟一悟,谈一谈从这首诗中联想到读书的哪些体会?

2、布置学生课外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坚持“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借助课外的广泛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 教学思索《布衣元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思索《布衣元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2.掌握6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3.阅读第二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布衣的含义,阅读第二则小故事,抓住重点句子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理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引题的设计,由赫赫战功的十大元帅入手,与布衣形成冲突,学生自然会有疑问产生。再比如,由一生革命,功高盖世

    07-22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勾连上下文,结合实际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感悟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一、 抓核心问题,提纲挈领 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阅读思考:苏格拉底向学生提出了什么要求?弟子们做到了吗?为什么?较为发散灵活的问题,激发了每一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阅读思考。 二、 抓住细节,关注文字 课文中,对弟子们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也圈画词语看看、用心地挑挑捡暗示了弟子们最终未能把握最大的一穗的根本原因,教学中,引导学生圈画词语看看、

    02-03
  • 课内仿写针对性强,有效提高对文本主题和主线的理解
    课内仿写针对性强,有效提高对文本主题和主线的理解

    我在优化设计语文作业方面,我进行了很多次开放性、拓展性作业设计和实践。在这些作业中有仿写类作业、读后感、拓展类作业。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体验。 其中我对仿写类作业感受颇深。我想仿写类作业可以分为课内仿写,课外仿写,联系生活的仿写。 一、课内仿写针对性强,有效提高对文本主题和主线的理解。 1、联系不同的课文文体特点设计个性化仿写。当学到《鞋匠的儿子》,我就指导学生仔细分析前两课《钱学森》、《詹天佑》当中的科学家卡片、工程师卡片,编写政治家卡片。大部分学生不仅对人物生卒年月,成长经历写

    03-01
  • 我来设计活动型课堂教学预案《最后一头战象》预习单
    我来设计活动型课堂教学预案《最后一头战象》预习单

    1、我认真阅读课文,至少读了三遍。2、字词大闯关(2)我觉得难读的词语并注音:我觉得难写的词语:我觉得难理解的词语并解释:我还有不理解的词语:3、按事情发展顺序完成下面的提纲,并借助提纲复述课文。 ( 英雄垂暮 )( )(依依泣别 )( )( )( 庄严辞去 ) 4、 读完课文,我还有一些疑问: 最后一头战象 第一课时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主要内容。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体会象鞍在嘎羧心目中的重要性。 4.体会

    05-16
  • 苏教版六下《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下《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本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读来生动有趣,比较利于教学操作。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么几件事: 1.故事的时代背景。特别是诸侯国(这要与学生交待清楚:什么是诸侯国)与吴国的关系,以便学生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学生对此历史知识一无所知,便很难从更深层面上来理解:为什么说吴王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祸患。那样,教学结束之后,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生硬的大道理上,而不是真实的事件上。这是背离文本原意的。 2.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打楚国。如果把这两者各作为一个独立故事分开来理解,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这一点

    06-24
  • 教师巧设,精彩在后——评杨亮老师执教《螳螂捕蝉》
    教师巧设,精彩在后——评杨亮老师执教《螳螂捕蝉》

    王秀小学 何丹红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杨亮老师在执教本课时,从以下几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矛盾点引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 面对大臣和少年的不同劝谏,吴王的态度怎样?用笔圈画,引导交流。从而追问,为何大臣劝诫吴王固执地说我就处死他,少年一番话后吴王却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主提问:吴王的态度为什么会不同?这个少年

    07-26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以学过的古诗为例,梳理小学阶段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一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二是带着想象去读有画面感的诗句,体会诗歌的美;三是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也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给出一段话,要求学生能抓住关键句,把握这段话的主要观点,这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进一步练习和巩固;二是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要求能够依据实际需要,准确提取公交站

    03-07
  •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五次设计)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五次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三、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一、通过创情景朗读,感受西蒙悲惨命运以及她关爱孩子的善良品质。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揣摩桑娜的内心矛盾,体会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