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

栏目: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9-04-18 16:47:39

《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原型,解决数学问题,符合他们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征,符合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怎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力图借助用生活模型,创设学生的学习情境,以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了“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因此,从现代教育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学习、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把与生活联系比较多的几何形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师:这个星期学校要进行家务建设评比,老师想把粉笔盒装饰得更漂亮,你愿意帮助老师吗?(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A:我们想给粉笔盒的四周和底面包上电光纸,因为粉笔盒没有上面。

小组B:我们赞成A小组同学的提议,但我们认为只需要在粉笔盒的四周糊上包装纸,因为它暴露在外面的只有4个面,这样比较划算!

C小组:······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都认为应该给它穿上漂亮的外衣,如果老师告诉大家,粉笔盒长10厘米,宽7厘米,高5厘米,你们能帮老师算出需要多大的纸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同桌同学相互讨论,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生小声讨论后,动笔开始尝试计算)

生1:老师,我算出来了!我计算了它的五个面,10*5*2是它的前后面,7*5*2是它的左右面,然后再加上它的底面10*7。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10*5+7*5)*2+10*7。“+”号前边是粉笔盒四周的面积,“+”号后面是它的底面面积,合起来就是需要包装的纸张的面积。

生3:我认为还是省钱的办法好,所以我只计算了它的前后左右面······

老师做事,为集体做贡献使学生十分向往的事情,老师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创设了“为粉笔盒包装”这样的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和问题的情景,充分利用这一问题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不同方法的交流中,暴露了各自的思维过程,掌握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图钉盒、牙膏盒,切成长方体形状的土豆块、萝卜块等。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所有物体都是有一定的体积,那么怎么求长方体的体积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材料,小组同学交流讨论,由组长填写下面的记录单。

学生动手操作,师行间巡视。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求出了哪些物体的体积,是怎么求出来的?生1:我们组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了一个长方体,每排摆6个,摆3排,摆2层,体积是36立方厘米。生2:我们组把土豆块的长、宽、高测量出来,分别是5厘米、4厘米、3厘米,然后用尺打格,用小刀切开,数出了它的体积是60立方厘米。

生3:我们摆出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体积是······

生4:我们用正方体小块摆出了图钉盒的体积,先量它的长5厘米,摆了5个小正方体,量的宽3厘米,摆了3排,高2厘米,摆了2层,体积是30立方厘米。

师:那么教室里的小储蓄箱、废纸箱也能切开计算它们的体积,或者用小方块摆出来吗?那该怎么办?

学生凝神思考,小声讨论,小组交流。

师: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观察一下你们的记录单,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5:我们发现了土豆块长时5厘米,宽是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立方厘米,恰好是长与宽与高的乘积。

生6:我们摆出的长方体长3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体积是3*4*2=24立方厘米,也是长、宽、高的乘积。

生7: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只要用长*宽*高,就能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生8:长方体的长、宽、高是计算长方体体积的三个必备条件。

这一教学片断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动手操作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在观察、操作、发现的过程中,弄懂了体积公式的由来,明白了知识的产生的过程,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千方百计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把学生自主参与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合作、交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自始至终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人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2013年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模拟试卷四 一、填空题: 1、针从12绕O顺时针旋转( )到3;指针从12绕O逆时针旋转( )到10;指针从3绕O顺时针旋转 到6;指针从6绕O逆时针旋转 到12。 2、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 ),0也是(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 )。 3、100以内的质数有( )、( )、( )、( )、( )、( )、( )、( )、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等25个。 4、长方体的特征:①、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

    07-21
  • 2013秋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3秋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3年秋季第一次月考五年级 数学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填一填(28分)1.13.65扩大( )倍是1365;6.8缩小( )倍是0.068 2.把7.4343434343用简便方法写出来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3.把7.1687保留整数约是( ),精确到千分位约是( ). 4.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27.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 ),结果是( )。 5.把6.73改写成与它大小相等的三位小数是( )。 6.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

    07-21
  • 论文:基于问题的问题教学设计——以“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例
    论文:基于问题的问题教学设计——以“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例

    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 王文英 一、问题的发现和思考 问题一:分数表示计算的结果吗?在一次批改作业中,发现学生用近似数表示方程的解(如右图)。明明已经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呢?是不是学生忘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于是,把那几个学生找来,不料孩子们回答的头头是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可是,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呢?学生表示:解方程是要算出结果的。言下之意,分数并不能表示除法的结果,或者说,在学生看来,用整数和小数才能表示计算的结果,而分数并不行。是什么原因造成

    06-24
  •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其实学生早就已经接触过一一列举的策略,比如:一年级《10的分与和》、二年级《乘法口诀》、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四年级《简单的周期》等等。现在执教的这个班级,是我从三年级时接手的,在四年级教学《简单的周期》时,由于学生的前置作业非常丰富,在课堂上我也已经有意渗透过一一列举的策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所以与其说我今天上了一堂新授课

    10-08
  • 公开课《分数的意义》反思
    公开课《分数的意义》反思

    概念习得的理想终点是学习者能够用所学的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数学概念得以现实诠释的时空。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经过抽象概括的数学化过程,还要再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运用,在运用中拓展,这样才能增长学生的才干和智慧。因此我设计了两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几句话中出现的分数表示的含义,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要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果缺少了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 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没有办法提高。在数轴上表示分数一直是五年级认识分数中的一个难点,但同时数轴对于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分数和极限思想的价值很高

    01-15
  • 小学数学练习课《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练习课《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练习课在新授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提高一种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之一,约占一册书总学时的60%,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然而在我们实践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现象:一是以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带领学生核对答案作为主要形式,淡化练习过程的指导,缺乏对错因的分析;二是照本宣科,练一题讲一题,缺乏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训练。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转变教师教学陈旧的观念,提升教师上练习课和整理复习课的

    04-13
  • 《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圆环,并掌握如何计算圆环的面积。 2. 在经历圆环面积的探究过程中,体会解决组合图形面积时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能尝试运用方法去解决其他的组合图形。 教学重点: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过程中方法的体会与运用。 教学准备: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题引出旧知 课题图形的面积,引出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重点强调求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05-22
  • 五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反思
    五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反思

    紧张的期中考试结束了。看着学生的卷子,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内疚。在考前繁忙的复习阶段,因为特殊原因,我几乎没有给学生上过课。细细的翻阅学生的试卷,我觉得学生的失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如:(1)0.65301=0.65(300+1)这是根据( ),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是( )(2)填空题的第8题。有M个饺子,每盘装10个,可以装()盘。(3)判断题的第一小题。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这三道题都是课本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