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中常见的量的教学目标

栏目: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5-11-23 20:08:09

《小学阶段中常见的量的教学目标》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前不久,我静心聆听了四位老师对质量、时间、体积、容积等“量与计量”内容的诠释和朱国荣特级教师对小学阶段“量与计量”单位的梳理,我瞬间感觉自己对各版教材的研究太肤浅和匮乏,尤其是北师大版。对于人教版教材,我好像也没有从1年级到6年级走一遍,研究一轮回,从第一年任教五年级数学到后来二、一、二、一、二、三年级,几乎大部分都在低段任教,而“量与计量”在段的内容分布主要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需要孩子借助生活常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和大小。

通过培训和学习,我重新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历,给自己梳理了一下关于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导向,希望对我今后更系统更全面地开展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小学阶段中常见的量的教学目标有: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学习的内容。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但是由于需要认识的人民币面值较多,第一堂课还可以,因为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是:(1)认识1元及以下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知道人民币的功用。(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前2个是属于朱国荣老师讲的基础性目标,后2个是发展性目标。第2课时是认识5元及5元以上的人民币及兑换。当这2课时的内容放在一起时,孩子们就有点小迷糊了,他们对于人民币的面值和数量的把握与兑换,就有点困难了,而且大面额的人民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实际生活接触并不是很多。最小面额的“1分”、“2分”、“5分”更是少见,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这样的学情,让孩子亲身经历、亲眼观察、切身体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种课应该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上。

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例:估计每分脉搏跳动的次数、阅读的字数、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先学整时,再学半时、几时几分,然后学秒,以及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例如现在我任教3年级,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秒”,那么必须在新授之前进行适当的复习铺垫,从钟面的认识回忆、大格、小格、数字、时针、分针、时针与分钟的运动规律,复习1时=60分的由来等等,然后再通过观察钟面发现还有一根针还没探讨过,其实对于3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或多或多,早知道“秒针”,也知道秒针是钟面上走的最快的针。细心的孩子也曾通过观察发现了秒针转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的规律,但是这只是个别孩子,很多孩子并没有这样仔细观察过。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的规律,从而得出1分=60秒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3. 认识年、月、日,克、千克、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年、月、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克、千克、吨”分别是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克和千克”在二年级下册第8单元,《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 “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地估算”;在“学段内容”中提出:“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学习质量单位,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品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肉眼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和能力。教学的重点是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教学的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体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第3个质量单位“吨”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量”中,是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后认识的。这对于孩子而言,知识不够系统,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当地梳理,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质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而听了俞军老师的课——《吨的认识》,让我觉得让孩子感受1吨到底是多重,建立起1吨的概念显得更加重要,俞老师的导入部分我觉得非常精彩,通过让学生对一份调查记录:“一只小白鼠大约重20   ,一只小白兔大约重2     ,一头河马大约重3     ”进行辨识与判断,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感受、与实际联系等各种方法,引出河马的重3“吨”。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小白兔不可能是2克,就比白鼠都轻了,河马比白兔重得多,不可能和白兔差不多3千克……很精彩!

4.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小学阶段“测量”的目标指向有很多,例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例:1米约相当于     根铅笔长;北京到南京的铁路长约1000      。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体会1千米,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走了一圈(300米),两个班大约用时分别是4分、5分,走了500多、600多步等,反馈的结果是400多、500多、600多都有,这说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些孩子走得快,脚步大,有的则小一些,慢一些,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我没有让孩子继续走下去,而是通过计算,3个300米(3圈)再多100米就是1千米,也就是大约需要走15、16分钟,而通过走300米一圈大约走了600步,得出走1千米大约要走2000步。在昨天的培训过程中,王老师正好讲到在让学生体会“1千米”的时候最好是走直的1千米,我觉得受益匪浅,的确是,直的会更好。以后有可能的话,我想试试看。在上好新课后,我在课后让孩子自己走走看,放学回家,从学校走到家里大约走了几步。一个孩子第2天反馈时说走了1987步,那我说大约是2000步,那么你家到学校大约就是1000米。而事实上的确如此。通过实际体验,我觉得比在书本上直接填答案更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小朋友说,看到爸爸的汽车上跳了1km,正好大约过了1分钟等等。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例:测量一个不规则图形(如一片树叶)的周长。(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用一张正方形的纸作单位测量课桌面的面积。(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7)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例:如何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在今天听许燕萍老师的课时,我发现许老师对“体积和容积”这一课的教学设计非常新颖,她上的是北师大版的内容,所以我一开始听得不是很懂,我发现许老师在引导学生在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时,通过一个反例,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认为数学书比杂志大,指的是表面积大,没有关注到厚度这样一个情况,引出应该关注整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进而揭示课题。而在比较红薯和土豆体积大小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打破常规思维,形成正确认识。许老师充分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认识水平、认知程度去设计教案,以学定教,这样的教学是值得我深思和学习的。

       本次培训,收获满满,期待更多的机会!
推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 2013年一年级下册数学暑假复习作业题
    2013年一年级下册数学暑假复习作业题

    一、填空 1、 读作:( ) 读作:( ) 读作:( ) 写作:( ) 写作:( ) 写作:( ) 2、人民币的单位有( )、( )、( )。 3、57比5多( ),比57多5的数是( ) 4、最大的两位数是( ),最小的两位数是( ),相差( )。 5、57里面有5个( )和7个( )。一个数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读作:( ) 7、 想一想,画一画。(6分) (1) (2) 8、小青看一本书,今天她从40页开始看,昨天她看到了( )页。 9 缺了( )块 。 10、 ( )元( )角

    07-21
  •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义务课程标准修订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P16- P18。【教学目标】1.学生整体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依据表象识别这些图形,在常用的物品表面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做出这些图形,能对这些图形进行拼等变换活动。 2.学生经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初步积累探索平面图形特征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其数学思考。 3.学生在信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

    05-02
  • 课前吸引学生注意力(听课有感)
    课前吸引学生注意力(听课有感)

    今天非常荣幸听了三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分别是:张晓燕老师的一年级《左、右》,盛丹燕老师的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蒋李烨老师的六年级《一个数除以分数》。其中,一年级、二年级的课都是我上过的,因此我的收获还是很多的。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 新课改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新教师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自己看成课堂的主人公。都是以我们自己为中心,一直想着我们想要给学生哪些知识,教授给学生哪些本领,而不曾想过学生想要什么。而这些优秀教师明显做的比我们不知道好多少倍!不管是低年级

    03-11
  • 一年级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六课教学反思
    一年级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六课教学反思

    该节课是一年级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的第六课。在此节课之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比较要统一起点才能保证比较的公平的比较的规则,也已经体验了用手来测量、用各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的多种测量的方法,还在平时的学习中感受到了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这个时候,一个更加简便和更加准确的测量工具的出现便是相当顺其自然的,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的。这节课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是考虑先让孩子们自己体会带格子的纸带产生的必要性和是如何产生的,再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带有格子的纸带体会测量工具产生的工程和收获成就感,最后用自己做好的纸带实践进行测量

    01-20
  •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听后感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听后感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写到:让学生经历辩证的过程,是掌握学习知识的策略之一。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幸听到一位老师执教的《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课始,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木块和一个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谁来说一说,这两个木块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生:一个是长方形,另一个是正方形。 教师用目光巡视课堂,征求大家的意见,很多学生他说错了,应该一个是长方体,另一个是正方体。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小朋友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拿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06-29
  • 最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设计
    最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面值是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相互间的帮助主动探究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买东西这种方式来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发展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时渗透思想教育,从而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元、角、分及其换算关系。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学具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07-18
  • 评优课:《认识图形(一)》合理安排课堂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评优课:《认识图形(一)》合理安排课堂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我进行了工作以来的第一次评优课:《认识图形(一)》。通过这次评优课,我觉得在我的教学中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最深的认识是要让一年级的学生多通过活动来直观认识抽象的东西,要将教授型的课堂转变为活动型的课堂。 我在以下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 课前准备方面:试上的时候我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了一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孩子爱玩的天性,有好多小朋友都专注在玩自己手上的积木,所以在正式上课的

    02-01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准备课“数一数”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准备课“数一数”

    本次的作业设计主要针对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准备课数一数这节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数数的活动,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通过数一数这节课来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由于本节课是入学前的准备课,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学前的一个了解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将本节课的作业设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