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直观的手段把题目呈现给孩子,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培养

栏目: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8-08-07 15:33:57

《用直观的手段把题目呈现给孩子,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培养》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本学期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上有了些许的变动,删掉了部分内容,也增加了一些内容,如几个思考题,其实这些思考题刚看到时,我也觉得有些困惑,曾经在二年级的练习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题目,但是学生完成的效果也不是特别好,现在居然把这样的题目放到了一年级,而且是上学期,这些孩子能听懂吗?我心里一时没了底,所以在教学时,我也尽量想办法多用直观的手段把题目呈现给孩子,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培养。
在数学书29页上,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打一个结可以把两根绳子连在一起,那8根绳子连在一起,要打几个结?这个题目与以前在二年级接触到的锯木头一题有相类似的地方,当时记得些孩子怎么也明白段数和次数之间的关系,现在在一年级就出现了这样的题目,为了让更便于理解这个题目,我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再观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希望能收到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平时接触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打结这样一件事是比较困难的,平时穿的鞋魔术贴的比较多,穿起来也比较方便,孩子没有了穿系鞋带的这种鞋子,也就失去了这样一个学习和练习打结的机会,所以很多孩子都不会。考虑到这个原因,我于是把这个题目也进行了改变,便于学生操作和观察:拿一根绳子,打一个结能把绳子分成几段?那要分成5段,要打几个结呢?7在一根绳子上打结,段呢?这样一来,只要打一次就会出现一个结,比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方便许多,但题目的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理解,这是一根绳子,到给这个绳子打一个结后,请学生观察这时绳子变成了几段?就在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下面有学生在说:“老师,我不会打结。”接下来,好多个学生接二连三的喊了起来。为了这个题目能继续进行教学,我只能先教会学生如何打结,然后再进行教学,学生发现了一个结把一根绳子分成了两段,那打两个结呢?请学生开始在这根绳子上再打一个结,问题又出现了:“老师,我不会打结。”“老师,我怎么打得结和刚才那个结叠在一起了。”我怎么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呢,还用刚才的方法,真的是两个结叠在了一起,那又怎么研究接下来的情况呢?于是我又演示了如何打第二个结,用这样的方法,又打了第三个结,通过三次操作,我把图画在了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打得结和段数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能够发现打得结的个数比段数少了1,也就是段数比结的个数多1,得到这样的结论后,我让学生猜要打8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段呢?我提醒孩子不动手,用你的发现来判断,部分爱动脑筋的孩子,马上回答出了答案。
回家后,请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29页上的思考题:打一个结可以把两根绳子连在一起,那8根绳子连在一起,要打几个结?。在本单元测试中,我出了一个关于锯木头的题目:一根木头锯成两段,要锯(    )次,要锯6段要锯(    )次。统计发现,全部做对得孩子是28人,大约占了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三。看来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通过这次教学,也给了我很多的信心,在思考题这部分内容上,使用一定的手段是必要的,但是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也是需要有一定了解的,如果对学生不会打结这样一个情况事先有一个了解和更多的准备,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也不会出现课堂上那些插曲。这些思考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其实也培养了老师的很多能力,比如:预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些思考题,培养学生,更培养自己。
推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 2013年一年级数学下学期九、十单元试卷(青岛版)
    2013年一年级数学下学期九、十单元试卷(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第九十单元试题 一、填空。 1.5个( )和( )个一组成56。 42里面的2在( )位上,表示2个( ); 4在( )位上,,表示4个( ). 2. 100里面有( )个一,有( )个十; 与69相 邻(xiāng ln)的两个数是( )和( )。 45 60 100 3. 按规律填数: 4.3元=( )角 25角=( )元( )角 5. 在下面的 里填、 或 = 。 46 64 37 + 25 52 3元9角 4元 100-40 60 4 + 38 78 8 - 3 80-30 二、连一连。

    07-21
  •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六单元认识人民币试卷(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六单元认识人民币试卷(青岛版)

    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 单选题 1. 买一双皮鞋价格为 [ ] A.98分 B.98角 C.98元 2. 一大瓶可乐的价格为: [ ] A.6元5角 B.6角5分 C.56分 3. 小明买冰棍用去8角,他付出一元钱,应找回: [ ] A.2角 B.2分 C.1元8角 4. 大生有1元钱,买文具用7角,买本需6角,还差[ ] A.1角3分 B.2元3角 C.3角 二、 填空题 1. 人民币的单位有( )、( )、( ). 1角=( )分 5角=( )分 1元=( )分 30分=( )角 10角=(

    07-21
  • 课前吸引学生注意力(听课有感)
    课前吸引学生注意力(听课有感)

    今天非常荣幸听了三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分别是:张晓燕老师的一年级《左、右》,盛丹燕老师的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蒋李烨老师的六年级《一个数除以分数》。其中,一年级、二年级的课都是我上过的,因此我的收获还是很多的。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 新课改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新教师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自己看成课堂的主人公。都是以我们自己为中心,一直想着我们想要给学生哪些知识,教授给学生哪些本领,而不曾想过学生想要什么。而这些优秀教师明显做的比我们不知道好多少倍!不管是低年级

    03-11
  • 一年级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六课教学反思
    一年级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六课教学反思

    该节课是一年级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的第六课。在此节课之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比较要统一起点才能保证比较的公平的比较的规则,也已经体验了用手来测量、用各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的多种测量的方法,还在平时的学习中感受到了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这个时候,一个更加简便和更加准确的测量工具的出现便是相当顺其自然的,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的。这节课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是考虑先让孩子们自己体会带格子的纸带产生的必要性和是如何产生的,再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带有格子的纸带体会测量工具产生的工程和收获成就感,最后用自己做好的纸带实践进行测量

    01-20
  • 黄老师《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听课随感
    黄老师《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听课随感

    听了黄老师上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一课后,在学生思维训练这方面有些环节我觉得是很值得我学习的,比如:在找出的2、3的公倍数后,教师并没有对6、12、18、24等这些公倍数之间,其实都是最小公倍数6的倍数,这一点并没有具体说,我觉得这样处理很好,但是个别孩子在这里已经有一点悟出来了,所以在后面探索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时,学生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也呈现出了很多的方法,特别赞赏的是有一个孩子,能够根据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关系来很快地找出其他的公倍数有哪些,通过这个孩子方法的介绍,让很多孩子认可了这种方法

    07-23
  • 苏教版课程标准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程标准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2.通过学生摆小棒,直观认识十,初步认识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3.通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产生的需要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建构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设计: 一、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尝试20以内的数数,初步感受生活中10个一是1个十 的应用。 1.创设给小朋友们贴笑脸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笑脸的过程

    03-22
  • 一年级期末质量分析
    一年级期末质量分析

    一、试卷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试卷覆盖面较广,与教材密切相连,题量适中,题型多样化, 从难易程度上看,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 不乏适当的拓展。能够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灵活运

    05-22
  • 认识数字“2”第1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数字“2”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A组1.初步认识数字2。 2.初步感知2的数的形成。 B组1.尝试初步认识数字2。 2.尝试初步感知2的数的形成。 C组1.上课时可以坐在座位上,不随意走动。 2.加深对数字1的认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数字2代表的数量。 教学难点:感知2的数的形成。 【教学准备】 数量为2的小动物图片、数字2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字1 (一)听指令做动作 1.学生听教师的指令,和教师一起做动作:拍一下手、拍一下桌子、跺一下脚,站起来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