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育”贴地而行——《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5-08-05 14:50:52

《让“语文教育”贴地而行——《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思考二: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时代性吗?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材编写一直以来是一个最迫切的问题。作为一门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一直困扰着教育专家。在教材选编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文章的选择。中小学语文教育要想顺利实行,必须在教材编写这一源头打好基础。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一本好的教材就像是一口好井,保障着出水甘甜可口。

从现在的教材编写反馈来看,一部分专家认为现有教材脱离时代太久,明显时代感不强,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没有起到良好作用。产生这种观点自然也情有可原,毕竟如今时代的进步很快,而作为学习母语用的教材,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习者学习起来更加接地气。这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的。然而另一种声音认为保留一些经典的篇目还是需要的。这其中包括经典古诗词、古文、历史故事、名家名篇等奠基人文历史观的文章。因为从语言的历史发展角度看,我们的学生也非常需要经典作品的熏陶,需要美的感受,需要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当然这两种声音都是合理的,因而现在的教材需要的是增删,将一些脱离时代、语言形式生硬的陈旧文章剔除,而相应的增加一些贴地气的、富于时代感的优美文章,除了这样的增删以外,我们还应保留经典的作品、符合历史文化传承的作品。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正如上海有专家提议剔除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增加时代感强的文章,这一来便受到了很多前辈的批评。因为于我们而言,语言文字的发展是历史的一脉相承,母语的学习更需要明了语言文字的变化。

在阅读温教授的著作后,笔者结合思考后认为教材的选编需要考虑时代因素,但不能一味求新,更要合理斟酌留下经典中的精华作品,共同助力学生的语文学习。

思考三:小学低段阅读量越大就对孩子成长越好吗?

长期以来,中国家长一直饱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困扰,甚至一度有家长因为这句话将自己的孩子当做“苗子”不断拔高,结果适得其反。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从语文学习角度看,一些低段孩子的家长往往抓住“阅读”这一根救命稻草,拼命逼孩子看各种课外书,殊不知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日后的阅读兴趣。其实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影响其今后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从而影响语文学习。因而笔者认为低段的阅读应当在父母及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也就是常说的亲子阅读,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进而放手让孩子自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防止焦躁情绪,要给孩子阅读的等待时间。正如温教授所言:要推进儿童阅读,千万不要一窝蜂搞“提前量”,不要增加儿童的负担。笔者认为这番话很理性,遵循了儿童的发展规律,且将儿童当做儿童,不将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温教授更提及儿童的阅读,应该是快乐至上的。所以在低段的儿童读物中,我们应当将绘本读物当做推荐给孩子的佳作,从图文并茂逐渐过渡到纯文字,这也是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所以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不应以“阅读量”为衡量标准,而应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来评判学生未来的阅读走向,进而可以预见孩子语文学习的未来走势。一言以蔽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综上所述,温教授对待语文教育的观点是中肯的,给笔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诚然笔者并还未读透温教授在诸多语文教育领域的观点,也仍需抱着虚心的态度学习。

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首先我们必须沉下心来,遵循语言文字的规律,遵循各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让语文教育贴地而行。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我与《三个儿子》的邂逅
    我与《三个儿子》的邂逅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往往呵护有加,关怀备至,深怕自己的孩子遭受一丝丝的委屈,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点的伤害,还常常以孩子为荣,向人诉说孩子的种种优点和长处。于是乎,孩子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于置自己的父母不顾,只顾念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舒服,哪还记得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和艰辛? 正因为这势头愈显强势,我们的课文在编排中经常会有一些有关孝敬教育的文章,旨在老师的传授中让孩子们明白: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等,而《三个儿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典

    07-22
  • 读<<教育能改变吗>>的感想
    读<<教育能改变吗>>的感想

    国家对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引起了高度重视,如何改变这种模式是一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时间问题,这是大家都要共同努力的,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高考是一道门槛,正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人说这是下层人民进入上层社会的通道,给下层人民提供了一个平台,下层人民的观念就是:必须用功读书,终有飞黄腾达的一天。现在家长乃至社会中存在有很大的观念也是如此,以致现在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选择好的老师,请家教给孩子补缺补差等等。说到底,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能够进入好的大学,以后有

    07-22
  •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教育是什么?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我似乎永远欠火候,问题在哪里?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本书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所编,他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关键在于这个慢字。慢,是对教育的理解和信赖,而我在过去的从教生涯中往往忽略了这个关键字,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千头万绪,一时也理不清,我且先把自己的一些感想整理成文。 启示: 学会宽容。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不同的个

    07-22
  • 看《最美的眼神》有感
    看《最美的眼神》有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托尔斯泰的目光如一把剑,说母亲的眼神里透出的是慈爱,可见一个人眼神里的世界是多么的丰富。看完这篇文章,我想到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眼神里是什么内容,我想最多的是严肃吧。我喜欢把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在配上我严肃的表情,怪不得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应该多笑笑,你笑起来比较好看。其实我是爱笑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学生面前总是板着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吗?是让学生见我怕吗?其实我不喜欢学生怕我,为什么要怕我呢,我也喜欢和学生聊天,但是,那严肃的眼神好象成了我的保护色。 这几天,我总是试着换一种眼

    07-22
  • 《孩子为何失败》读书随感
    《孩子为何失败》读书随感

    《孩子为何失败》中有一段文字:在学校里,学生所受的恐惧相当严重事实上,从孩子脸上的表情、声音、动作、举止,我们能明显觉察到大多数孩子都心怀恐惧,而孩子的恐惧会导致失败。 我曾在办公室里见过一位老师辅导孩子,这位老师声色俱厉,然后孩子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孩子低着头,身体在微微颤抖,根本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更生气了,声音又提高了几分贝。现在我知道孩子回答不出的原因了:孩子在恐惧的时候,惊惶的时候,思维是停止运转的。 平时在教学中,有时我也会失去耐心,对答不出题的孩子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想法,不问原因的会觉

    07-22
  • 课堂提问 奏响美的旋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读
    课堂提问 奏响美的旋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有人曾说,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曲,那: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是交响乐中最美的旋律。的确,教师科学地设置问题,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注意力,引起学习的动机,激发好奇心,避免单一的注入式,满堂灌,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教师应如何更好地运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提问效率的策略和方法又有哪些呢?读了《

    07-22
  • 小学音乐教师读《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小学音乐教师读《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经常感到很疲惫也很吃力,为调皮的学生发愁,为不爱学习的学生大伤脑筋。我感觉自己也很用心,却为什么不能换取学生的心呢?读了陈大伟老师的建设理想课堂中学习幸福生活这节,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学生学习的意义。什么是学生?学生到课堂上学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干什么?这些最简单的问题,自己却没有深刻地思考过。学习生存,学习生活。 什么是生存最需要的?什么是生命最重要的? 现实是整个人生的组成部分,未来是有一个个现实组成的,今天的幸福是未来的基础,也是人生幸福的部分。就算要追求未来的幸福,随着时代的发展,未

    07-22
  •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帕尔默:我,曾历经沧海桑田,戴着别人的面具,不断迷失,失去我自己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在帕尔默的文字里,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弦,交织出了一种感悟,激发了我对教学勇气的认识。 审视认识自我 帕尔默在书中提到: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认识自我要客观、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对比,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