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活动》读后感二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6-09-08 15:42:08

《《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活动》读后感二》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活动”,面对这个既熟悉又难操作的理念,坦诚的说,我曾经也是心怀疑虑:依靠学生自己,他们能学好吗?成绩能提高吗?我和同事们开始了“综合时间爱你活动课程纲要”的学习,觉得这“三会”的精髓就是培养学习力,教学生学会学习。

郭思乐说: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本质,学习是儿童的本能之一,事实上,儿童之德智成长主要不是靠外界教,而是靠自身的学习活动,诉诸自身生命之力量,去发展和丰富美好的自我。但是,多年来教育受到了扭曲,不是以学为本体,而是以教为本,现在的教育和教学基本上都是为教者好教而设计的,它并不等于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正因为整个教育离开了学生主体,不依靠学生的本能,而去教学生本能就会的东西,由此产生了差生、***噩梦等教育的困境”。

现在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容量更大,如果我们不会学习,就会很快的落伍,或者学到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甚至是有害的东西。所以学会学习才是我们个人应该掌握的真正本领。美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学到的知识而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爱因斯坦曾经对教育也有一个很经典的论断:当你把学校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便是教育。跟老师所学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知识,而是你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留下的东西,这些东西才是你终身受用的东西,它就是你的素质,能力。

总之,在教育中,我们只有采取激扬生命的路线,贯穿“生本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活动的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合格人才。

我看到了徐燕萍老师的《学会学习 学会认知 学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一书。这本书是以一位实践者的视角,整理提炼十余年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课程进行理念廓清、系统架构和实践指导,尝试做一个“梯子”,嫁接空灵的政策理论与低位的一线实践,让理想课程根植教育教学实践土壤。  这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概念进入了我的视野,它是一种新理念指导下的创新型课程,这就像书中说的,这
    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需要我们从“学历社会”转向“学习社会”,我们现在需要符合“人性化”和“实用化”相统一的新课程价值取向,既追求合于人性、造就全人的培养目标,又力求人的发展能合乎因社会发展而产生变化的情境。我觉得这比起以前上课的模式更具有灵活性,一开始我会在学生管理和纪律方面出现很多问题。  不过作为一门多元形态、动手体验、自主探索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诸多理念,其根本诉求在于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和无痕化,通过“活动”、“体验”帮助学生构建优质经验,提升生命质量,改善学习方式,为后继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想现在要立刻实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话会比较困难,但是从现在起我要积极努力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准备。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善待自己的孩子——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善待自己的孩子——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已是屡见不鲜,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读过一些,我也是。每次读这一类书籍,总是激情满怀,并不自觉地想要仿效一番,然而人总是缺乏一种持久性,久而久之,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一套做法就原形毕露了,而心中也总不免会这样想:他的孩子可以这样教育,但我的孩子和他的孩子不一样,所以我还是用我自己的那一套教育理论吧。于是乎,一切又开始回到原点,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我在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看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首先是书名深深吸引了我,因为我兼有妈妈和老师两职,作为妈妈,我想成

    07-22
  • 读余映潮——课型设计的艺术
    读余映潮——课型设计的艺术

    课型,按余映潮老师的看法,就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它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地,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什么课型。 余映潮在《阅读教学艺术50讲》第3章《课型设计的艺术》中,本着活动充分的原则,从常规的与创新的、常见的与新颖的角度选说如下几组有代表性的课型及其设计: 第一组:教读课、自读课 第二组:朗读课、说读课 第三组:语言学用课、文学欣赏课 第四组:学法指导课、探究性学习课 本章共分这样八讲,这里重点介绍学法指导课。 在读《听余映潮讲课时》时,我就有一种

    07-22
  • 后进生与潜能生
    后进生与潜能生

    下午上网时看一篇教育文章,说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称为后进生是不合理的,这种称谓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计,改称他们为潜能生会比较好。 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对这类学生的称呼比较直接,就叫差生,甚至对某些孩子称之为双差生品学皆差的意思。差这个字眼确实刺眼,所以后来改称后进生了,表示这些孩子们并不是很差,他们只是进步得比较慢而已,终究还是会进步的,只是那要等到很久以后。于是很多班主任写论文,将题目也由《师爱无敌浅谈差生的转化》改为《师爱无敌浅谈后进生的转化》了。现在大约觉得后进还是会伤害到

    07-22
  • 《凤眼菩提》读后感
    《凤眼菩提》读后感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台湾文人。 他的菩提系列散文有十本,分别是《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这些书,清幽大气,是以一个佛教徒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文章委婉轻柔,充满悲悯情怀。他没有简单地讲经说道,而是用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经文,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和现象说开去,让道理渗透到日常最简单最普通的生活和感受中。 我最喜欢《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

    07-22
  •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教育是什么?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我似乎永远欠火候,问题在哪里?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本书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所编,他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关键在于这个慢字。慢,是对教育的理解和信赖,而我在过去的从教生涯中往往忽略了这个关键字,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千头万绪,一时也理不清,我且先把自己的一些感想整理成文。 启示: 学会宽容。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不同的个

    07-22
  •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

    听了唐江澎的讲座,感动,崇拜。而后热血澎湃。 我从来没有认真而理性地思考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也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或者片段中经过着,将我学来的零乱理念拼凑着指导着我的工作,在这个功利而纷乱的社会中,我以为我坚守了教育的底线,但是和唐校长相比,我很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对我以及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一句口号,耳熟能详,确从来没有去追究它真正的意义。而唐校长对它的诠释是:一种谋划教育的眼量、一种思考教育的角度、一种认识教育价值的历史尺度、一种判断教育功效的时间和标准。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真正地理

    07-22
  • 认知于共同体--读《教学勇气》有感
    认知于共同体--读《教学勇气》有感

    近来认真阅读了《教学勇气》一书,书中有关教育共同体的论述对自己启发很大。 我认为对于教育共同体的建设,首先要打破我们错误的想法,比如说:认为知识和经验是自己多年的积累,不能轻易共享。或者认为自己的知识水足够胜任学科教学了,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但是: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人的力量越加显得渺小,群体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只有结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效。 要实现教育共同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

    07-22
  • 脚踏实地,终有超越——读《听那成长的拔节声》有感
    脚踏实地,终有超越——读《听那成长的拔节声》有感

    在阅读《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这本书时,总是非常喜欢尹老师在每一章节开头的那一段引文。在夏之篇中尹老师提到,日复一日的工作看似雷同,却对每一个人的专业发展起着积累经验、积蓄内力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付出多而收获少就放弃努力,专业的提高是量变积累后达到的质变与飞跃。她用一位美国运动员的例子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过程,所以,只要踏实地走过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我们在专业成长方面终究会有超越的那一天。翻开夏之篇,尹老师带领我们见证了她的专业提升之旅。 首先,她强调团队合作的精神,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她从一次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