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儿童》暑假读书心得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6-09-10 17:21:50

《《哲学与儿童》暑假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蒂姆(大约6岁)正忙着舔锅子时,问道:“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毫无疑问,对蒂姆来说,他知道自己此刻正忙着在舔锅子,但如果是在做梦,想来,梦里大概也就是这样。真的舔锅子和在梦里舔锅子,差别在哪里呢?可能仅仅在于:如果是做梦,人要在醒来以后,才知道这不过是一场梦。

蒂姆醒着和在做梦真的有很大不同吗?如果是这样,这种不同是什么?难道是锅子舔起来的味道不一样好吗?

    蒂姆的困惑含有典型的哲理。不禁使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古代的另一个经典的哲学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个六岁的幼童思考的问题, 与两千多年前的著名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居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禁让人感慨,究其原因,是困惑与好奇。哲学起源于好奇,哲学起源于困惑,而困惑与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会去不断思考,学会去找到解决办法,或者推论出解决困难的方法,所以,我们说幼童是个小小哲学家并不为过,生活中他们时不时地冒出些思奇古怪的想法或者金句妙言,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二

    哲学,就我们所知,它在西方文化中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在小亚细亚的沿海,就是现在称之为土耳其的一带。在儿童的发展中,他何时开始探索哲学,假使回答不需要等到青春期,是在儿童第一次能产生抽象思维的时候,我要说的是,就我所知,相比12或14岁的孩子,五六岁也可以是7岁的儿童更有可能提出哲理性的问题,并作哲理性的评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一种解释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哲学的本质有关。许多哲学问题,也许绝大多数哲学问题,都具有天真而朴素的特性。孩子天生就是纯真无邪的,因而很容易提出哲学问题。

    另一种解释是,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人类社会把孩子转变为成人的社会化进程有关。成人常常阻止孩子提出哲理性的问题,先是自以为是地对待他们,次则引导他们好问的头脑转向更加“实用”的探索。大部分成人本身对哲学问题毫无兴趣。他们可能觉得某些问题甚至挑战了自己。而且,虽然对于到多数成人来说不可能是普遍现象,但确实孩子们提出的很多问题,他们没办法提供明确的答案,甚至标准字典或者百科全书也没办法解答。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成年人应该蹲下身来,放弃高高在上的俯视角度和所谓的成年人的尊严,悉心地呵护孩子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人,说自己想说的话,思考自己想思考的问题,保持纯真无邪,这不也正是孔子所向往之大同世界么?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三

暑假阅读了美国当代哲学家,儿童哲学的开创者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刚看到题目,一看“哲学”两字,以为将是一本理论著作,生涩难懂,但细细品味后,不知不觉深陷其中,感觉是与一群孩子在心灵对话,与一位可爱的老头儿交谈,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最大的感受有两点。

首先是谦逊与朴素。作为有着“儿童哲学之父”之称的马修斯,将撰写这本近十万字的《哲学与幼童》轻描淡写地称为“编写小册子”“,并不忘对许多友人及编辑社、出版社、作者对于自己编写小册子时提供的帮助,不禁使人肃然起敬。整本小册子,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没有生涩难懂的文字,有的只是一个个幼童的生活趣事案例所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成年人,弯下腰蹲下身子,平静地注视幼童,安静地倾听他们的想法,轻声与他们交谈思考,体现了马修斯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位幼童的欣赏与喜爱。马修斯对成年人,对幼童都有着一份谦逊与朴实,对哲学的思考也是朴素的,他从哲学的起源说起,从儿童的现象分析,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哲学观,即哲学观点是自发、不成熟地形成的逻辑依据。

我想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马修斯先生身上所体现的谦逊与朴素,也正是我们职业所崇尚与要求的。作为人民教师,在对待上级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社会时,都应该保持一份谦逊与朴素,不因面对领导与家长时卑躬屈膝,不因面对未成年人或弱势群体时高高在上,不因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时心浮气躁,时刻保持对人对物有应有的一份谦逊,不妄自菲薄但也不骄傲自满。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有一份朴素的观念,淡泊名利,树立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怀着一颗包容的心,体现自己的价值。我想,我们教师如果能像马修斯先生那样工作、生活、思考,那他就将是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个有趣的教师,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

其次是尊重、理解与呵护。

我们说儿童是有哲学的,儿童的哲学表现在他们的对周围世界的疑问中和推理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幻想、游戏和对话中则是表现他们的哲学的方式。马修斯说相比12或14岁的孩子,五六岁也可以是7岁的儿童更有可能提出哲理性的问题,并作哲理性的评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开始运用哲学了,但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很多人放弃或者说失去了这种能力。

    看看周围,我们看到的是原本对世界充满好奇、脑袋中充满幻想的儿童变成了墨守成规的“乖小孩”,原本活泼好动的儿童变成了没有活力的“小大人”,原本特立独行的孩子变得循规蹈矩,唯唯诺诺。

    我不禁想起了发生在我女儿身上的两件事情,一是在她四岁多的时候,我的奶奶刚过世了,她问我:“太奶奶到哪里去了?”我原本刻意避开这样一个悲伤的话题,故意淡淡地说:“太奶奶和太爷爷现在都在天上看着你。”她却主动挑明话题:“他们是不是死了?”“等我长大以后你是不是也要死了?”“我很难过,我不想你们死。”。生死大概也是人生中最深沉的话题了吧,小小的孩子已经被这样的阴影所困扰,不禁让我感慨。二是最近她马上要上一年级了,我对她说:“到了一年级,你去竞选班长吧。”她说:“为什么?”我说只有优秀的孩子才能做班长。她若有所思说:“那做不到班长就不是优秀的孩子?”,我顿时哑口,就这样你来我往,你一句我一句,最后她妥协:“那好吧,我去竞选,但是这是为了你。”

     写到这里我不禁反思,中国的很多成年人缺乏对孩子尊重和呵护,马修斯先生强调儿童有自己的哲学,成人不应把孩子看做“未成年人”,而应平等待之,甚至视之为“成人之父”,但我们中国的家长往往对孩子说的话是:你小孩子懂什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们都是为你好……我们成年人往往是让孩子成为我们想让他成为的人,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人,而不是成为她自己想成为的人,最终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模子里刻出来,千篇一律的顺从、听话、老实。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想我们应该要保持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尊重、理解、呵护每一位孩子,不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不碍于所谓的尊严和面子,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在孩子面前示弱,给孩子自己发展的空间和权力,尊重他们的想法,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纯真,让每一个孩子做真实的自我,快乐地绽放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阅读《可以这样做班主任》
    阅读《可以这样做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生的成长摇篮。要关爱每一位学生,捧一颗真心来和学生交流,带满腔热情来对待学生。班主任是教师的综合反映,无论你是怎样的班主任,相信大家都是为了学生的美好明天而在努力着。而这本《可以这样做班主任》用亲切的语言向我们展示那一位位平常却又不平凡的班主任事迹,让我这个同为班主任的读者多了一刻冷静,一点思索与一份压力。也多了一份想做好优秀班主任的动力。 倾听生命拔节的乐曲:不要随便否定一名学生,其实他们都是很棒的,捣蛋鬼、调皮王,他们其实也很孤单,无非是想引起我们的关注。孩子们在班主任的关爱下会慢慢成长,作

    07-22
  • 诚信教育——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诚信教育——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我想从看到的一个故事说起。 《一张床垫》讲述了美国人汤姆搬家时,准备换一张床垫。他去了一家名为蓝森林的家具店买床垫。汤姆买的床垫出自美国一家最知名的家具厂美像厂。床垫的质量与价格都是美国一流的,在社会上很有声誉。不幸的是汤姆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送到医院时已经人事不醒。家具店如期将床垫送到定货地点,可开门的人对此事一无所知。家具店只好将床垫拉回商店,并在店门口和报纸上登出广告,寻找汤姆。这样一等等了7年,其间商店换了2个老板。7年后,植物人汤姆奇迹般苏醒了,他已经不记得从前的事了,可最近的事他能想起来,

    07-22
  • 感激生命,快乐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受
    感激生命,快乐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受

    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这是海伦凯勒自勉的一句话,也是她忘记身体疾病,自信生活的动力。说是自我鼓励也好,说是自我安慰也好,透过这句话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她的坚强。这些天再次品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受着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对生活的热爱,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她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感激。尽管她的命运比别人曲折,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 看了这本书我想说的很多很多:首先是感激生命。我是一个健康的生命,我能够用

    07-22
  • 从《豪猪的哲学》想到的
    从《豪猪的哲学》想到的

    最近在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看到她引用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了尖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但总不知道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最好,太远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于是又开始疏离;但又觉得冷了终于豪猪们保持了最适当的距离,又得到了群体的温暖。于是我也想到我们师生之间也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能产生最大的教育作用。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希望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当然是最高的境界。其实对学生一种有距离的教育也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对成熟的肯定。在学生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07-22
  •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

    听了唐江澎的讲座,感动,崇拜。而后热血澎湃。 我从来没有认真而理性地思考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也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或者片段中经过着,将我学来的零乱理念拼凑着指导着我的工作,在这个功利而纷乱的社会中,我以为我坚守了教育的底线,但是和唐校长相比,我很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对我以及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一句口号,耳熟能详,确从来没有去追究它真正的意义。而唐校长对它的诠释是:一种谋划教育的眼量、一种思考教育的角度、一种认识教育价值的历史尺度、一种判断教育功效的时间和标准。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真正地理

    07-22
  •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课堂教学良好的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课堂教学良好的氛围

    暑假期间读了陈大伟老师的《建设理想课堂》,让我的感触颇深,对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触动。《建设理想课堂》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想课堂的真谛,这本专著全面的诠释了该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在教学课程中,我们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自由,实现幸福的教师生活,而这些正是可以通过理想课堂获得到的。在理想课堂中,老师需要精心备课,学生积极的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感受到知识的浩淼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我们要对学生充满人性化的关怀,让课堂的氛围始终处于有序和谐的状态。对于学生个体,我们必须

    07-22
  • 这本书有点难——读《教学勇气》有感
    这本书有点难——读《教学勇气》有感

    这个暑假学校推荐阅读是美国同行帕克.帕尔默的著作《教学勇气》,英文名是The Courage ToTeach。网上这样介绍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本书英文版是亚马逊网站五星级畅销书之一。也许是因为语言翻译的缘故,或者是大师的思维方式和我这个平凡的小老师之间的差别,我感到读本书还是有点吃力的,书中许多段落都是长句子,破折号满天飞。这是本读起来比较拗口的典型的引进书,在这里我要泼点凉水,我想它的中文版一定

    07-22
  •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谈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时,说到文章与课文的区别。下面是该书中的一些观点。 什么是文章? 所谓文章,至少有这么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语词和语法。语词与语法是文章的工具。 第二,是义理的层面。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第三,是语用(交际)的层面,从文章使用工作这个行为来看,它就是一个言语交际的作品。 什么叫文章? 从文章学的立场上来说,只有当它表达了一相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内容时才叫文章。从这一立场出发,学文章就是学义理,这就是所谓的义理教学。 从语言学的立场上来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