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去”《深度学习》读后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6-10-02 20:41:28

《让学生“走进去”《深度学习》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深度学习是与浅层学习相对而言的概念。浅层学习是机械的、接受式的,以记忆和复制为特征,是不求甚解的学习。深度学习则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以反思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度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什么是深度学习呢?按照布卢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类所对应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这六个层次,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知道、理解”这两个层次,主要是知识的简单描述、记忆或复制;而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则对应“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四个较高级的认知层次,不只涉及记忆,还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因而,较为直观的表达为:浅层学习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是一种低级认知技能的获得,涉及低阶思维活动;而深度学习则处于高级的认知水平,面向高级认知技能的获得,涉及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活动。
文中提到:小学一年级的课可以上得很有深度,高中三年级的课也可能上得很肤浅。有深度的课一定要师生愉悦,并共同感受知识境界和生命境界的提升,让人久久回味;没深度的课,上完后如饮白开水,要么是简单的重复,要么也是浅尝辄止,过后无痕。

对此我深有体会,曾经上二年级的一节表示季节的课。书中单词量有限,除了spring,summer,autumn,winter,cold,hot外还有几个相关的衣服单词。但在课上,通过图片,动画,语言等适当引导,学生在互相讨论,自主观察,回忆,思考的过程中,用更丰富的语言(有旧的单词,也有课外的知识),从天气,颜色,衣服,水果,活动,感受等方面描绘出了四季的特点。课上学生兴致高涨,发言踊跃。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应比较少,如果课上我们只是反复读背那几个单词,或者是课文中死板的句型,课堂势必越来越枯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地发展。所以,需要我们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回顾,整合,拓展,综合性地把知识整理后再次输出,让思维更加地有条理,有质量,让语言表达更加的生动自然。
相反,在高年级的课上,由于教学内容更加的多,应试现实的影响,我们很多时候,可能就真的是局限于那些重点的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导致课堂越来越无趣。

近几年,太仓一直在进行生本课堂的探索,我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小组的组建,合作学习的训练,但感觉只是浮在面上。
很有幸,连续几年都参加暑期的培训,今年还上了一节课。但在导师指导下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充满了困惑。听了两节小学数学,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之后,我对自己的英语课堂更是产生了质疑。这是一节几乎没有思维含量的课堂,尽管,相比语数,可能英语一贯的课堂的确没有那么多的探究和思考。
在我对第二节数学课赞不绝口的时候,专家的一句评价,让我的那点模糊的想法有了一个确切的证实。专家说:这不是真正的生本,因为课堂上没有学生自由的思维,没有质疑和反驳。
是啊,我们所认为的生本,就英语来说,可能就是学生课前去自学,完成小研究之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和展示。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展示,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想法互相说一下,听一听。我们忽略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批判,质疑,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互取所长,最终使得知识体系完善和提升。
就像文中所说:很多自称合作性、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忙碌于各种“工具”的使用和“自由”的交流,对于学习活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只停留在对过程和步骤的认识层面上。 “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程度,并没有体现出对新型学习方式所强调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精神的重视。这种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其精神实质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践行价值观,而仅仅使学生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价值观。
为此,我也在不断地反思,怎样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进行英语学习。暂时有几点粗浅的想法,与大家商榷。
一、有深度的预习

以往的预习,在我的班上,做得还算比较好的学生,一般是按照课课练学习单词,写音标,听录音跟读,划词组,写词组中文,通篇课文写中文,课文跟读,书上练习做完,有的会把一些语法知识也写到书上。但现在看来,这些都应该算是浅层的预习。

我们是否可以加上一些要求,引导学生能做到更深入地预习。如单词:能说出每个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的发音,能用音标拼读,知道单词的词性,能自己造句,并了解单词的其他意思,以及各种形式的变化,如动词过去式,名词形式等。

课文除了跟读,可以背诵,表演,可以通过看图,理解上下文,补充和丰富内容,进行课文的表演。可以通过出题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预习透彻,让学生自己出问答题,选择题,判断题,附上答案。

语法部分,则是可以借助辅导书,进一步理解,尝试造句练说,或者出句子改写题。

音标部分,除了能读和写出字母组合的音标外,还要补充其他单词,体会发音是否相同,并且查找一些发相同音的其他字母或字母组合,举出例子。

文化部分,在预习时,就要求学生进一步查找相同知识的其他内容,如其他国家的传统服装以及相应的礼俗,试着制作PPT,准备介绍。

这样的预习,我们可以分层进行。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就已经通过自己的自学,基本掌握了课本内容,在课上可以大胆地交流,并指导其他孩子的学习。

我们一直不放心学生是否有能力做到这些,但我们从英语这门学科的特点来讲,自学是完全可能的。我们也必须相信,一部分孩子还是有这个水平,而且长久坚持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做到更好的预习。

二、有深度的听讲

     不会倾听,是英语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孩子在老师叫到他人回答问题时,就放弃了思考,也不愿意倾听,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发呆。

学生这种习惯的养成,和老师的教学习惯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很多老师的问题答案太简单,太明显。并且习惯于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或者是肯定,或者是直接进行纠正。而忽略了引导其他孩子来分析,判断。

文中所说:倾听的第一个阶段是注视对方,第二个阶段是有所回应,第三个阶段是能够复述对方的重要观点。

   我所认为的有所回应,应该是仔细地听对方的发言,并努力地寻找发言的漏洞,一旦发现,马上举手,或纠正或补充。

在基础的发言,如朗读,简单句子回答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发现对方的朗读发音问题。在一些需要思考探究的问题上,则更是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比如可以是:I want to say more我想说更多。

I think,…should be …我认为,。。。应该是。。。。

I think ,it is 。。。because。。。我认为应该是。。。,因为。。。当然,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态度有礼,语言得体,不用针对性,指责性的语言,而要谦逊,以交流,补充为出发点。发言的学生在听到对方的补充或纠正之后,要表示感谢。但也并不能一味地说:Thank you。如果觉得对方讲的也不是很到位,可以继续反驳。其他同学也是。

在课上,这样的补充发言,会加倍加分。以此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经常经常性地故意“犯错”,以此来考验学生的听课专注,看他们是否能发现问题。一部分孩子习惯于老师的权威,认为老师讲的就是对的。当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提出异议。

只要我们老师有心,用心,相信长此以往,学生们会听得更加专注,思维会更加活跃,质疑批判的意识会更强。

三、有深度的评价

学得如何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估。评估贯彻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我们在思考学习目标时就应该考虑如何评估。评估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所处的位置,离目标还差多远?下一步如何改进?评估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个等级,及时反馈与评估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借鉴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制订恰当的评

     看到这段话,我想到了我们的期末成绩评定,我们把平时小测验的成绩平均之后为平时成绩,和期末***平均,就成了孩子这学期的英语学期成绩。试问,这样的评价合理吗?有一部分孩子,资质还可以,但平时学习马马虎虎,在期末***前,在老师,家长的监督下开始拼命地补习,最终期末***倒还不错,而期末***占50%的比例,因此平均下来,学期成绩一般不会太差。

    而一部分平时踏踏实实的孩子,可能由于***时的心理紧张,或者身体状况,或者是知识点的模糊,导致成绩有所影响。

   因此,评定孩子的学期成绩,同样不能浅层次地从几次***成绩中获取,应该更加全面,深入地从孩子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中综合获得。

1.作业成绩:课堂作业,同步练,补充习题,回家作业

从书写(1-2档次),正确率(评讲过的题,全对1分,错误减分,没评讲的全对2分,错误酌情扣分。)完成的时间(提前加分,拖拉扣分)。

2.上课表现:纪律,听讲,发言,质疑

3.每次小默写的成绩和测验成绩一起计入平时成绩。

4.一起作业网完成的情况

5.英语早读,午间,补习等时段的表现。

6.回家自主学习的情况,如听读,课外阅读练习等。

我们可以利用加减分的形式,一个单元一总结,分数同样加入平时成绩。相信平时态度端正的,但是基础可能有点落后的孩子,在这个方面能加到很多分。以此来鼓励和监督学生,也是提醒家长们要重视孩子平时的学习表现,而不只是关注期中,期末的成绩。

当然,平时也可以一个单元让学生自我评价一次,同桌,家长评价这个单元的英语学习情况,如果老师有足够的时间,也附上一份文字的评价,相信,会更加到位。

可见,深入学习,要求我们老师也要更加有思想,对于教材,学生,教案,教学方法,要想得更加深入。秉着为了培养“有用的人”这一观点而出发,让我们的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的快乐,收获更多,成长得更好。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鲁宾逊式的传奇——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鲁宾逊式的传奇——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作者简介】劳拉英格尔斯怀德是美国20世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生于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拓荒者家庭,幼年时随全家过着移民生活,曾到过西部各州。六十五才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倾力完成小木屋系列。该系列犹如一幅长画卷,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的拓荒生活,刻画了移民勤劳、质朴、善良的品性和勇敢的精神。这些小说问世后引起了轰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和《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两部小说。 【小说简介】《草原上的小木屋》描绘了一个最像男人的父亲,带领着一家五口(爸爸查尔斯、妈妈卡罗琳、大女儿玛丽、二女儿劳拉和小女

    07-22
  • 读《成功母亲的7大教育法则》有感
    读《成功母亲的7大教育法则》有感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中的发明有1093件,白炽灯泡、荧光灯、留声机、录音机、话筒、电影放映机、高速公路让后人无人能望其项背。 然而,谁曾想到,他在小学里只读了三个月就被退学了,在他身上没有任何学历。他的成长完全仰仗了母亲南希,是她引领爱迪生走进了科学的世界,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领域。她充分肯定了爱迪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积极思考。正如爱迪生自己说的那样:所有的进步,所有的成功,都是从思考开始的。 一、母亲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在爱迪生的一生中,母亲南希就像是他人生路上的一盏

    07-22
  • 浮华的背后——观《满城尽带黄金甲》有感
    浮华的背后——观《满城尽带黄金甲》有感

    早几天前,我就听说了由张艺谋导演,巩俐、周润发和周杰伦主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面极其奢华,特别是那场在满地菊花上的厮杀,给每个看过电影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故事的情节,我也知道了一点点(从广告中了解到的),总想一睹为快。 记得还在读师范的时候,曾经连着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看过后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悬乎!难懂!所以对张和巩并没有留下很好的记忆。虽然中间也看过几部他们的片子,可能是自己的认知水平偏低吧,总觉得不是很明白,也就一直没有喜欢上。现在听说又有了新的电

    07-22
  • 读《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有感
    读《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有感

    暑假读了天津教育出版社的《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一书,感触颇多。一直以为论文就是论文,原来也包括了经验总结、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育随笔等等。认真研读之后,针对教育案例一节,我有所思,有所想,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写下了小事件,大智慧。 一踏进办公室,同事们正在讨论上课时遇到的那点问题:不听课也就算了,还捣乱,害得我课都上不下去,就想着批评他我一听忙凑了过去,因为班上也有几个这样的,多听听总能吸取点经验,三个臭皮匠总顶得过几个混小子吧。于是,就见几个头颅挤在一块儿,你一句,我一句,唾沫横飞。 今年六月,我刚

    07-22
  •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教育是什么?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我似乎永远欠火候,问题在哪里?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本书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所编,他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关键在于这个慢字。慢,是对教育的理解和信赖,而我在过去的从教生涯中往往忽略了这个关键字,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千头万绪,一时也理不清,我且先把自己的一些感想整理成文。 启示: 学会宽容。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不同的个

    07-22
  • 让学生承认自我,做出自我---《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让学生承认自我,做出自我---《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这是我们教师的共同信念。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他想改变,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 现在的教育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我们不只一次地听说,并自己也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没法教。我们更会无意识地给学生加上一个个标签,而有一些往往是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尽管我们也曾满腔热情地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倾注关爱,信任,但事实却是,我们被一次次的失望而击溃,我们可能也因此而选择放弃。 不变的学

    07-22
  •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寒来暑往,老师的疲惫和迷茫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学期是否还有站上三尺讲台的勇气。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里谈到的很多观点都给予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体会。 我在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这一章停留驻足,细细品读了一番。作者在着手写此书时,已走上了第三十年的教师岗位了。在这期间,作者有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 的时候,也有既恼怒于某些学生,有维自己束手无策而尴尬的时候。但是,作

    07-22
  • 躬身实践,比任何说教都有用
    躬身实践,比任何说教都有用

    今日读王鼎均的关于美国一个小学的课外实践活动的一篇日记。 日记写一位女教师率领十几个小学生在学校门外一小块空地上翻土拔草。中年教师像母亲一样教孩子如何使用工具,掘地破块,挑出草叶碎石,如何把手掌埋入土中,享受某种感觉,再轻轻抚平土壤。 这些活动在我们国家也是司空见惯的。可是,接下来的细节不得不让我肃然起敬了。王鼎均写到:抚平土壤是这一场小小戏剧的高潮,这时高大的女教师跪了下来。 这一跪,让我的灵魂有了触动。让我感到美国的教育的高明之处。我们的老师可以给学生讲土地是多么重要,可以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但是,这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