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现状看传承与创新——《学习中的创造》读后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7-08-15 09:06:49

《从教育现状看传承与创新——《学习中的创造》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人们常拿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进行比较。主要观点是中国的教育往往将学生框在有限的课堂里,而美国教育“把孩子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愚想,这种观点的存在不无道理。又是什么让我们的教育有如此差异?思之,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个移民国家,大量的移民促成了美国的经济繁荣,然而却无法积淀如我国具有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他们重经济,重发展。中国泱泱几千年的历史,有无数的瑰宝举世无双不说,更因地大物博而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可供交流承袭。中国的教育自然与美国不同。
仅看语文一门,汉语从拼音到汉字,就要比美式英语的音标和字母要复杂得多。我们可以举个多音字的例子,就我们经常要用到的“着”字,它就有四个读音。不要说孩子,电视节目中出来的一些“老师”,我也总听到讲“着急”的“着”读成“zhāo”呢。更不要说文章了,光各种体裁的了解,就需要花上好一段时光。学了现代文,还要学古文。总之,汉语已经是一门精神的学问,中国孩子要将母语学好,是该好好花点功夫。否则,也枉费我国在绵长的历史涤荡中沉积下来了这么深渊的语言文化。这种文化,如果是一个喜爱语言的美国人了解了它,定会羡慕煞的。
人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会追求,会乐于钻研。如果是对不那么喜欢呢?那就另当别论了。汉语,若作为语言工具,其实在上幼儿园的孩子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口语,因为他们可以进行一般的口头交流了。到了小学高年段,孩子们也基本掌握了基本的书面语言,因为他们已经可以进行一般的书面交流了。那么,到底汉语要学到多深,是不是每个中国孩子都要将宗族传下来的语言文化都学透呢?这就应当看使用语言的需求了。
有些现实例子可以说说,比如老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如果看到习作中引用典故了,有点之乎者也的味道了,往往就感觉这孩子的底蕴不错,因为他已经了解到较远古的知识了。这也正能说明,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往后看。再如,网络时代带来了许多网络语言,如果出现在习作中,老师会善意地提醒孩子去掉它,原因很简单,你写的东西别人不明白。什么“CS”?还是去掉吧。当“郁闷”出现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孩子用郁闷不贴切。但是当很多人都说“郁闷”了,你也听惯了,倒觉得用起来又简便又实在。其实,这也正能说明,我们常常不习惯往前看。慢慢地,我们的习惯在改变,“纠结”出现的时候,就没有人觉得奇怪了。追根究底,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我们习惯了承袭优秀,习惯了慢慢来,习惯了激烈的斗争之后再来接受。习惯了的这些,慢慢就变了,变成了枷锁,变成了桎梏,也变阻碍了发展,遏制了创造。有人说,中国这么多人,却很少有人能得诺贝尔奖。
“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 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在初中的课本中,我们就知道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古希腊人心中近乎神威,伽利略却用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如果”是错误的。就课文里的内容而言,本身也在告知我们一个事实:存在怀疑有时就是创造的萌芽。
而课本怎么啦?它既让人要有质疑,却不停地让孩子们因为要记住它的内容而没有“机会”去质疑。比如说,为了考试,我们的孩子要弄清每课的内含,如果看看考卷,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每课的内涵的理解是一样的。“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如果到了课本中,这个“哈姆雷特”在一百个学生中的眼中就得是一样的了,因为学生要考试,考试的答案是统一的嘛。这会儿矛盾就出来了,原有的创造性的阅读被限制了,绕着绕着,总得绕到那个答案上去,否则就会教学“失败”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就被教死了,学生会按着老师的方法去找那一个答案,成了一种跑道式的阅读,就难有新见解出现。
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开始代代相传,学习的场面在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一些穿着古装,坐在私塾里,在老先生的引领之后大声的吟诵声。当前,又有人提出要学习经典古文作为必修课。可是学习者是孩子,不知道孩子们想不想学?
传承,要有内容,也要有载体,还要讲求方式。中国有四大发明,也有神七飞天;有丝绸之路,也有京藏高速;有李白,也有季羡林;有祖冲之,也有陈景润……中国孩子从3周岁就可以入幼儿园就学。根据武书连主编的权威读本《挑大学选专业-200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一书,其中选录的中国普通本科大学有609所。国内可以学习的东西那么多,孩子们怎么喜欢跑国外留学去了呢?是中国的学问不够学?中国的老师不够好?还是中国的学校孩子不喜欢?
创新,要有思想,也要有实践,还要敢于尝试。在中国历史上传流下来的这些星星点点中,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的光辉。他们也并不会一促即成,他们自己承受了失败和挫折,用最后的成功告诉我们创造的结果。《西游记》是部神话,玄奘尚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从西天取得真经,何况人?
无论是美国教育也好,中国教育也好,都是一种方式,都是培养孩子。我们看到美国教育的优点是好的,是不是好的就能学呢?那也要看看自己的实际了。邯郸学步就不值了。合理地传承与大胆地创造对无论对教育还是对人的本身来说都是发展的很好渠道。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奖状”和“小雁”——观电影《心灵的小河》有感
    “奖状”和“小雁”——观电影《心灵的小河》有感

    周五(10月22日)上午,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电影《心灵的小河》。虽然看之前儿子一直给我灌输:这是一部很不好看的电影,很没劲,我们的同学都说不好看。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于是,从头至尾,看得非常认真。 【电影内容概述】: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毛勇的小男孩,学习成绩很一般,从来没有得过奖状,老师不怎么喜欢他。他的爸爸是一个获得过很多荣誉和一等奖章的优秀转业军人,一直期盼着儿子能拿回一张奖状。可是,虽然毛勇对于自己的学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却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对小雁倾注了自己深深的爱。最后,小雁展翅飞翔,越飞越高,

    07-22
  • 爱的基石——读《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后感
    爱的基石——读《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后感

    父亲、母亲爸爸、妈妈,简简单单的两个名词却道出了儿女几多依恋,几多牵挂。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念我者还是父母。父爱是人世间最具力量的爱,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父爱同母爱一起构筑了人类社会爱的基石。 一、《感悟父爱》 父爱是理性的、内敛的,是智慧之爱、责任之爱。达芬奇曾说过:父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当我看完《感悟父爱》后,被文中那一位位伟大的父亲震撼了,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血债》中的父亲为了给上大学的儿子生活费,竟然去卖血,可儿子请同学去卡拉OK厅唱一次歌就花了346元,这让父亲哑口无言;《爱

    07-22
  • 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
    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

    早就知道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是本值得一看的好书,可总为这事那事耽搁着一直没看。这次春节放假在家没有太多事做,我就决定买这本书,仔细品读品读。懒得上街就托弟弟去平湖时顺便帮我买一下。可没想到书买回家了,虽也是黑柳彻子编著的,可却是另一本《不可思议国的小豆豆》,有些失望,也些懊恼,谁叫自己懒呢?算了,将就着看看这本书好了 花了几个晚上零零碎碎地看完了《不可思议国的小豆豆》,却没想到是那么的震撼,太不可思议了。这本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讲述小豆豆在是日本演艺圈所经历的事情,这些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事还挺有趣的

    07-22
  • 我与《三个儿子》的邂逅
    我与《三个儿子》的邂逅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往往呵护有加,关怀备至,深怕自己的孩子遭受一丝丝的委屈,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点的伤害,还常常以孩子为荣,向人诉说孩子的种种优点和长处。于是乎,孩子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于置自己的父母不顾,只顾念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舒服,哪还记得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和艰辛? 正因为这势头愈显强势,我们的课文在编排中经常会有一些有关孝敬教育的文章,旨在老师的传授中让孩子们明白: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等,而《三个儿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典

    07-22
  • 体验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体验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书本第一章的第一小节提到了吃甘蔗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喻指不同的人生方式和态度。并且鼓励第一种方式,即:先苦后甜。这让我联想到了这样一些语句:只要你继续努力,学习上刻苦勤奋,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只要你付出了,你就会有收获。加油啊,成功在等着我们。No pains , No gains.我们平时也经常用先苦后甜教育和激励学生。这样的方法也的确使学生在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引导下,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了进步。 但不乏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为很长时间没有感觉到甜味而怀疑甘蔗不是甜的,最终选择了放弃。因此就会有学

    07-22
  • 从《豪猪的哲学》想到的
    从《豪猪的哲学》想到的

    最近在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看到她引用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了尖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但总不知道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最好,太远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于是又开始疏离;但又觉得冷了终于豪猪们保持了最适当的距离,又得到了群体的温暖。于是我也想到我们师生之间也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能产生最大的教育作用。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希望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当然是最高的境界。其实对学生一种有距离的教育也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对成熟的肯定。在学生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07-22
  • 读书心得:真正有效的学习
    读书心得:真正有效的学习

    霍特在书中举了很多教育中的事例。比如,有一个男孩是最笨的班里最笨的学生。因为他根本就完不成任何作业。但是,这个男孩在一个保龄球馆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为晚上的联赛计分。这项工作单调而乏味,且不能有任何差错。保龄球馆愿意付钱给这个孩子,因为他记得又快又准确,可以对计分结果负起责任。但到了学校,给他出关于保龄球的题目,他一道也做不出来。这是一个奇怪但又普遍的现象,那些我们所谓的笨孩子在生活的某一个领域可能是高手,只是不会解题而已。学校所教的课程如果和实际生活毫无联系,一部分学生就会变傻。 霍特把解答问题的学生分为问

    07-22
  • 恐惧背后智慧的觉醒——《教学勇气》青年教师读后感
    恐惧背后智慧的觉醒——《教学勇气》青年教师读后感

    帕克.帕尔默坦诚写道:我教书教了30年,至今仍感到恐惧无处不在。走进教室,恐惧在那里,我直觉得陷入恐惧恶浪中;我问个问题,而我的学生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恐惧在那里,好像我逼他们去背叛他们的朋友;每当我感到似乎失控,诸如给难题难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