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个“点”——《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7-09-03 21:31:13

《课堂是个“点”——《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拿到《教育激扬生命》,我就被封面上那纯白色的“生本”二字吸引,这令我想到广州的小组合作课堂,想到在课上说个不停、忙个不停的学生们,想到像游乐场服务员一样在旁安排、调节的老师们。我很想在尊敬的郭思乐教授的这本书中找到生本课堂的模版,找到生本教育的真谛。
我饥者觅食般品读完整本书,从中学到了很多切实可用的方法,更多是收获了一份教育的思想,一种改革意识非常强烈的教育理念。我认识到,教学的课堂对学生们来说就是一个交织点,学生的生活在这个点上碰撞出更闪亮的火花。“生本”的课堂强调的是小组合作。“用不用小组形式,如何看待小组,往往是教者的理念水平是否进入“生本”的一个标志。”
小组合作的课堂,是学生互相学习的一个生动的共同场所,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一个舞台,同时是学生自信的一个培训场所。如果说前置性作业是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那么,课堂上的小组交流就将这种个人行为提升了。它将各个学生的个体活动交织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学习链。它是在前学习的基础上的再学习,一方面是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候对前学习的再思考,同时会提高表达、交流等能力。在这同时,学生会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赞赏,自信心不断增强;也会在争论中将思维整理得更加清晰,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人的前学习中的知识经验和表达交流的方面的表现。更有价值的是在这种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会旁生出更多更复杂的新知识经验和能力。这也正是郭教授在书中提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正是“讨论”这种重要方式将这些教学活动充分地进行到底。我们看过辩论会,辩论的胜负并不取决于谁说服了谁,而是看选手表达是否突出主题,辩论是否有技巧有创意,团队的配合情况等。这正是因为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活动本身,而是活动带给参与的作用。“生本”教育提倡并不只看当时的效果,它还在于教育本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也就是说,生本的教育是长效的,是从学生的整个生命的发展出发的。这种教育的概念要高于远于传统教育。
小组合作的课堂,是学生意志力培养的一个检验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品质的一个熔炉。它以学习的方式表现出学生生活的品质和生命的特征,并将之不断改善。我很接受书中提到的奥修的脑子和心灵的区别论——脑子主要是司计算,而心灵司情感。这让我想到了智商和情商,这两个常常被人们提及的词汇不正是用脑还是用心所表现出来的吗?一个学生若是内心对学习并没有热情,只是在动脑而对学习没有动真情,这样的学习带不来好的学习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不用心学,也就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强,而是在被动思维。从教育现实来说,即我们常说的“要我学”。“生本”所倡导的教学正是“我要学”的教学状态。因此,在生本的课堂上不仅仅要交给学生思考的方式,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这也就关系到书中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就是“要解决靠教还是靠学的问题”。学习的主动性也不是只靠兴趣,在小组合作的课堂上,学生还可以依靠小组集体感和对同学的责任感来约束。因为在合作学习的情况下,个人的学习还将影响到整组及他人学习,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承担的并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么简单的事儿。“儿童的个体学习,可以通过小组的活动得到机会,得到肯定和修正,得到表现,得到过滤、强化、优先以及调节。”生本教育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因为小组有其上连班级,下连个体的作用,它使个体、小组和班级形成了一个变化无穷的学习链条,无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生本的教育观来看,教育要发展的并不只是由脑主司的智商,还要重视“悟感”的存在,这是良好学习的基础,是个始发点。教育要激发悟感,使学生形成感悟和思想,也就是通常说的做个有心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心读好书,不怕读不好。
小组合作的课堂是个是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是学生生活的交织点,也是学生生命中可以呈现的亮点。课堂这个“点”对学生来说是那么重要。这个点是朴素的,它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的一部分;它也是严谨的,它将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它影响着学生生活的质量。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鲁宾逊式的传奇——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鲁宾逊式的传奇——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作者简介】劳拉英格尔斯怀德是美国20世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生于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拓荒者家庭,幼年时随全家过着移民生活,曾到过西部各州。六十五才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倾力完成小木屋系列。该系列犹如一幅长画卷,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的拓荒生活,刻画了移民勤劳、质朴、善良的品性和勇敢的精神。这些小说问世后引起了轰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和《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两部小说。 【小说简介】《草原上的小木屋》描绘了一个最像男人的父亲,带领着一家五口(爸爸查尔斯、妈妈卡罗琳、大女儿玛丽、二女儿劳拉和小女

    07-22
  • 深深的无奈——看《非常公民》有感
    深深的无奈——看《非常公民》有感

    爱新觉罗溥仪,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也就是所谓的末代皇帝。他曾享受过宫廷的奢华和安逸,却也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和艰辛,从一个高高在上、万人景仰的皇帝,演变成一个新中国的普通公民,这期间的风风雨雨是我们常人所不能想像的。 当我看完《非常公民》(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这本书时,思绪便被他那种深深的无奈所牵引着,虽没有感同身受,但却能理解他的这种无奈的心情。也许用了不起来形容他不太合适,可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与众不同

    07-22
  • 《生死牛玉儒》观后感
    《生死牛玉儒》观后感

    《生死牛玉儒》观后感 4月11日下午,在学校党支部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生死牛玉儒》,应该说是含泪看完此片。观后,牛玉儒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其一,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我。 看到牛玉儒在病榻上作出3天下地,7天拆线,15天出院的决定,听到他只要生命一分钟,也要敬业60秒的敬业精神,我很震撼,这不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政治责任感和火热的工作热情吗?牛玉儒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好似助推器,无时不在激励着我,推动着我奋力向前。 其二,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警醒了我。 引黄

    07-22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读后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读后感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很多新增内容。如: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新增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我觉得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课上,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只给那些能力较好的学生机会,也要给那些不举手的和能力较差的学生机会,让他们把话说完,哪怕是说的不够完整,说的不够正确,但一定得让他们说完,可以给予鼓励,给予适时的帮助

    07-22
  • 小组阅读交流单(教师素质年读书交流会)
    小组阅读交流单(教师素质年读书交流会)

    阅读书籍 题目章节 《美的教育》 第五章砚池馀墨 小组交流的话题 教师,还要关注什么 主要内容记录 今天非常荣幸地得到这份珍贵的礼物!同样爱读书的我们带着虔诚的心拜读了谷定珍老师的《美的教育》第五章砚池馀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感触。 1、阅读《满街都是圣人》,感受到平凡之人的真实、真诚、真挚,待人处事,以诚相待。同样道理,教师做人、教育也要如此,真诚对待学生,教师也会是圣人。 2、阅读《半屏山下的谈话》、《等待是福》、《佛.人》等文章,我们领悟到了教师的视野不应当只停留在教室、教科书等这些有限的范围内。作

    07-22
  • 教和学于共同体中理解现实
    教和学于共同体中理解现实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感受颇深的是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美丽所凝聚。在这一章中,现实是共同体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教和学就是一个无法割分的共同体,我们寻求的共同体模式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是认知、教学和学系的使命。我们将从最具挑战的教学概念的核心教学就是开拓一个时间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来寻找这一概念多方面的线索。 师生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为老师是一个引导着,教育者,很多时候,学生就是围着老师的思路来进行

    07-22
  • 认知于共同体--读《教学勇气》有感
    认知于共同体--读《教学勇气》有感

    近来认真阅读了《教学勇气》一书,书中有关教育共同体的论述对自己启发很大。 我认为对于教育共同体的建设,首先要打破我们错误的想法,比如说:认为知识和经验是自己多年的积累,不能轻易共享。或者认为自己的知识水足够胜任学科教学了,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但是: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人的力量越加显得渺小,群体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只有结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效。 要实现教育共同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

    07-22
  •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都会遇到不听话,难教育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的你会用什么办法呢?当尝试了各种教育方法之后还是没有起色时又该怎么办呢?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上的烦恼、气馁、愤怒、甚至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时你改变不了学生,就尝试着改变自己吧!需要转变态度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自己的心态。在舒马赫的经典名著《小即是美》中给了我们这样的理解:在对立与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他们的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