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有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8-11-05 15:48:28

《读《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暑期中,我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一口气读完整本书,感觉词句隽永,理论新颖。新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享受幸福的教育,是注重德行的教育,读后受益颇大!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新教育实验与构筑理想课堂从课堂教学的地位到新教育实验关于理想课堂的探索历程”,朱老师提出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的六维度三境界以及十大行动关系,对我教学有引领作用。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狭隘的单单只“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洗礼,促使我用新的眼光看待我的工作与我的学生!同时也对我最近研究的课题:《七年级数学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其中参与度、自由度、练习度无不体现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要同时做到三个参与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学讲计划”所倡导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备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中学对学校和班级环境都不熟悉,对题目要求理解能力还不够,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参与”时要小坡度密台阶,可以先从完成练习后小组交流探究正确答案开始,在小组内优生带动后进生,学会交流,培养了合作能力。教师多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全面、全程参与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拓展其视野,有效达成其能力的优化。

自由度,即学习的方式上更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七年级学生刚入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磨合,有的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行“满堂灌”,这样既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时我们要在问题设计上多下一些功夫,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例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一节时,对于搭小鱼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规律,有的同学要动手搭一搭,而有的同学可能从所用火柴棍的根数变化上就能找到规律列出代数式。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习能力。

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维果茨基指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如:在教学有理数乘除法“数字迷宫”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派小组代表讲做法,这样既增大了练习度又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再如:讲解列代数式“剪绳子”的问题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剪一剪,先自主探究再互相交流然后再概括总结折n次剪出的段数。这样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充分调动手、口、脑,在“做”中学,学中“思”,“学”进去、“讲”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动感官决定了学习的效率与成果。课堂教学要放眼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着力引导学生及时有效到位认知所学知识的内涵、实质及其体现的相关方法论要求。

而亲和度是指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是利用教师的亲和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整合度是指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串,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运用效能。

新时代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学,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思想方法,更要培养能力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怎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理想的状态
    怎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理想的状态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就已情有独钟。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说明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朱永新教授更是一再地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阅读必将带动学生的学习、教科书、教辅书不能替代课外阅读、家长在孩子阅读中该充当怎样的角色、阅读应与实践相结合、怎样的阅读状态才是理想的状态等问题。(详见《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user1/sly9992/125636.html)课外阅读已经越来越被教师、家长所重视

    07-22
  •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

    习惯是什么呢?我心中不是很明了,而且还说不出个定义来。特意翻阅了字典,它上面有两种解释:1、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2、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会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不可能天生就拥有一身的好习惯,而不粘有坏习惯。不管过去如何,习惯怎样,但做了老师,就要有教师的风范和表率,你的举手投足可能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像。 这几天看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后感触颇深。照书上的100条好习惯检察自己,发觉

    07-22
  • 后进生与潜能生
    后进生与潜能生

    下午上网时看一篇教育文章,说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称为后进生是不合理的,这种称谓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计,改称他们为潜能生会比较好。 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对这类学生的称呼比较直接,就叫差生,甚至对某些孩子称之为双差生品学皆差的意思。差这个字眼确实刺眼,所以后来改称后进生了,表示这些孩子们并不是很差,他们只是进步得比较慢而已,终究还是会进步的,只是那要等到很久以后。于是很多班主任写论文,将题目也由《师爱无敌浅谈差生的转化》改为《师爱无敌浅谈后进生的转化》了。现在大约觉得后进还是会伤害到

    07-22
  • 我看《沉思录》后感
    我看《沉思录》后感

    想说的第一句话:入社真好,梁先生送书来了;于是,案头有了《沉思录》;随时翻翻,偶有所得;牵强为句,缀连成文;以书名为线,串联了三篇;聊以自嘲,敷衍塞责。 开首之篇:沉 马可奥勒留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年代,以其坚定的精神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在沉思中感悟人生。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简洁的表述,历练成动荡砥砺沉思、苦难造就伟大的杰作一本智慧之书,一本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何怀宏教授,以他洞察的眼光、睿智的思维、深邃的理性,悟其真谛,得其精髓,权威译作,把《沉思

    07-22
  • 读《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有感
    读《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有感

    暑假读了天津教育出版社的《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一书,感触颇多。一直以为论文就是论文,原来也包括了经验总结、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育随笔等等。认真研读之后,针对教育案例一节,我有所思,有所想,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写下了小事件,大智慧。 一踏进办公室,同事们正在讨论上课时遇到的那点问题:不听课也就算了,还捣乱,害得我课都上不下去,就想着批评他我一听忙凑了过去,因为班上也有几个这样的,多听听总能吸取点经验,三个臭皮匠总顶得过几个混小子吧。于是,就见几个头颅挤在一块儿,你一句,我一句,唾沫横飞。 今年六月,我刚

    07-22
  • 读《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读《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陈大伟教授在他的著作《建设理想课堂》中说,课内不能太勤快。就是在课内就一定要让孩子动起来,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任务,而不是一定要自己动手。也就是说,不一定动手做了,写了,就一定是勤快,有时候动脑思考、动嘴发言也是一种好现象。 不由得就想起自己以前课堂上的一个片段: 学习《乡下孩子》这篇课文时,有一个环节是体会乡下孩子的生活有趣和多姿多彩。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我采取了一个渐进的指导方法,感觉效果很好。 首先出示书上例句: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指导孩子读好这句话后,

    07-22
  •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谈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时,说到文章与课文的区别。下面是该书中的一些观点。 什么是文章? 所谓文章,至少有这么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语词和语法。语词与语法是文章的工具。 第二,是义理的层面。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第三,是语用(交际)的层面,从文章使用工作这个行为来看,它就是一个言语交际的作品。 什么叫文章? 从文章学的立场上来说,只有当它表达了一相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内容时才叫文章。从这一立场出发,学文章就是学义理,这就是所谓的义理教学。 从语言学的立场上来

    07-22
  •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陈大伟老师在《建设理想课堂》一书中提到:一位家长的信《重提鲁迅的救救孩子》引发了我的思考。信中提到了他三年级女儿的遭遇,孩子不愿意去考试,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面对的不是快乐成长,而是陷入题海之中。孩子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一天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她又怎么愿意去学校呢?难怪有学生会把歌词改成:我去上学校,拿了炸药包,隆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暑期期间青少年活动中心那繁荣的景象是不是也说明一些问题,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经过孩子的同意更不要说和孩子商量了。课家长问什么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呢?还不是现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