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程与教师》后感——理解课堂中孩子的困境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8-12-05 16:35:19

《读《课程与教师》后感——理解课堂中孩子的困境》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陆永芬,第一次接触到日本学者关于教育方面的专业书籍。作者佐藤学先生站在整个世界教育的高度,分析了课程、教师。给我从未有过的视野,当然,书中很多的专业术语与专业性的研究角度,给我巨大的挑战。一直在反反复复地觉得自己看不懂,也努力地说服自己反反复复飞,根据目录、根据前后文的关系,努力看完。也找到了一些于自己的教学有共鸣的指导性的东西。特别是,我们平时更多关注教学的设计、孩子的学习,而佐藤学教授提出的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心理上的困境,这样的一种心理,对孩子的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在老师及时教学的内容。因此,对这些孩子来说,这样的困境时非常巨大的。作为我们老师,的确应该关注这部分的内容。

1. 学困生的困境远远不止学习上的困难。

能力各有千秋,同样的内容对不同孩子来说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平时更

多关注学困孩子的知识水平与经验,学习方法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求帮助学困孩子。通过该书的学习,让我回想起自己的课堂:一个问题抛向孩子,优秀的孩子总能说在点子上,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同伴的赞赏;二学困的孩子,会说得文不对题,同伴会取笑,老师的鼓励也仅限于“再想想”,或者成功了,老师会以“xx今天也回答对了”来褒奖。对这个孩子而言,他在心里上始终承受着担心、羞辱、类似批评的表扬。孩子在某一方面潜在的能力,也许会丧失殆尽。比如,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被冠以“数学不好”的标签,从此怕了数学。

更要命的是,也许会陷入挫折感、孤独感与自卑的苦楚之中。在一节课堂上的困境,向整个课堂的空间环境蔓延,孩子与同伴的关系逐渐恶劣,没有朋友,被伙伴们孤立。在我们幼儿园的教室里,当然还没有这么严重。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孩子已经因为学习的困难,二被同伴们认为是“笨”孩子。

2. 课堂上的秩序有时也会是困境的根源

我们教师都把课堂的秩序视为教学的前提条件。即使是我们幼儿园,良好的

常规也已经是衡量一个班级的第一标准。在这样的课堂上,能顺利开展教学,能实现班级授课制的高效率。但我们从来没有关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无力感”。我们发现,有些孩子是课堂的宠儿,他有话语权,因为他各方面发展较好。因为他思维活跃,因为老师的提问,他总能很好应答。因此,课堂的秩序对他而言,是积极的,没有压力的。但还有一些孩子,他的情况是相反的,他听不太明白老师的意思,他不太能积极思考,他不能高效参与,他会做什么?做小动作、讲悄悄话、或是思绪飞出课堂……这时的课堂秩序,压抑了他,他在用以上方式自觉抵制。

     面对以上的现状,我们能做什么?放弃班级的课堂秩序,显然是不对的。这样的提醒,我想,我们可以更多关注这小部分的孩子。理解他们的困境。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比如在提问时,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在操作活动时,也是如此,让这部分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再觉得课堂就是单纯地坐着。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过程就是一切——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过程就是一切——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动一词萦绕耳际,挥之不去,因雷夫老师的执着追求而感动,因孩子们的杰出表现而感动,因这普通而又充满奇迹的教室而感动 在整本书中,这样一句话常被提起过程就是一切。如我们追求完美,但永远无法企及。追寻的过程就是一切。[P103]但付出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奖赏。再多掌声也比不上孩子们所经历的探索,以及为了使每一个演出不同凡响所付出的努力。过程就是一切。[P202]然而好的表演和其他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由十分的天赋加上九十分的努力而来的。[P209]教育专家尹建莉在联合推荐中也这样写道:作

    07-22
  •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知道余华是在好几年前,听说他的作品也在很久之前,但真正去读他的作品却在几天前。那天本是陪孩子去冰心书屋借书,在等待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书架上有许多余华的书:《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出于一种好奇,我随手拿起一本《活着》翻阅着,在他中文版的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下子便打动了我,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虽然这句话读来有点拗口,但细细品味却很是耐人寻味。于是,我就买下了《活着》,打算回家好好去读读他为什么要这么阐述活着的理由。 《活着》的

    07-22
  • 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
    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

    有梦才有理想,有梦才有追求,有梦才有希望。在人生的路途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有梦的出发点。怎样把学生引领到这个梦起飞的地方?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游荡,让我不得不思考。 领悟人生的智慧,消除教子的烦恼,走进孩子的心灵,体现成长的欢乐是周弘老师《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的核心,也是一个好老师的参照。 现在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极度溺爱下都养成了自私自利、蛮横娇惯的心理。哪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呢?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潮下,打骂成了许多家长每天的必修课,这导致了

    07-22
  • 诚信教育——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诚信教育——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我想从看到的一个故事说起。 《一张床垫》讲述了美国人汤姆搬家时,准备换一张床垫。他去了一家名为蓝森林的家具店买床垫。汤姆买的床垫出自美国一家最知名的家具厂美像厂。床垫的质量与价格都是美国一流的,在社会上很有声誉。不幸的是汤姆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送到医院时已经人事不醒。家具店如期将床垫送到定货地点,可开门的人对此事一无所知。家具店只好将床垫拉回商店,并在店门口和报纸上登出广告,寻找汤姆。这样一等等了7年,其间商店换了2个老板。7年后,植物人汤姆奇迹般苏醒了,他已经不记得从前的事了,可最近的事他能想起来,

    07-22
  • 做一个怎样的老师——观《三傻大闹宝莱坞》后感
    做一个怎样的老师——观《三傻大闹宝莱坞》后感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国引进了不少印度电影,我也看了不少,现在说起印度电影,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曼妙歌舞场景以及那固有的拍摄手法,以至于在看《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最后那段像宝莱坞致敬的歌舞时,哑然失笑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很久没有碰触印度的影片,也差点让我错失了这部优秀的作品。影片以两个好朋友在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的故事。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的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第一(指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

    07-22
  • 在这样一个寒假里阅读着过生活
    在这样一个寒假里阅读着过生活

    每每与旁人闲聊时,提及自己的职业:我是教师,对方便会投射过来羡慕的目光。这是个好职业呀!每年都有近3个月的带薪假期,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爱干嘛就干嘛,能天天休息,有多么得幸福。被人这样一美言,往往也会心头一热,到了放假的日子,便给自己开列了一箩筐那么多的计划:阅读专业类的书或杂志;上网搜集论文资料;整理这学期的教学心得,写点反思、随笔什么的;准备下学期的教案;每天临帖写几个毛笔字;学画中国画然而随着时光飞逝,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胸中所怀的那点举世惊人的计划在时间的流里,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放假这人便在浑浑恶恶

    07-22
  • 读书心得:真正有效的学习
    读书心得:真正有效的学习

    霍特在书中举了很多教育中的事例。比如,有一个男孩是最笨的班里最笨的学生。因为他根本就完不成任何作业。但是,这个男孩在一个保龄球馆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为晚上的联赛计分。这项工作单调而乏味,且不能有任何差错。保龄球馆愿意付钱给这个孩子,因为他记得又快又准确,可以对计分结果负起责任。但到了学校,给他出关于保龄球的题目,他一道也做不出来。这是一个奇怪但又普遍的现象,那些我们所谓的笨孩子在生活的某一个领域可能是高手,只是不会解题而已。学校所教的课程如果和实际生活毫无联系,一部分学生就会变傻。 霍特把解答问题的学生分为问

    07-22
  • 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
    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世间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亲子之爱是本能,是天性。但是不同的父母爱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并不是每位父母都能够把握好爱的尺度,过度的爱往往容易阻碍孩子的房展,而适度的爱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 X虽然是个小男孩,但性格比较温顺,讲话、做事比较胆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