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进退有致”的教师——读《教学新密码》有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8-12-16 13:23:00

《做一名“进退有致”的教师——读《教学新密码》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最近读了仲广群老师著的《教学新密码》一书,他提倡的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深深吸引着我,我总会把助学课堂与我们的学讲课堂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不谋而合,倡导的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助学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会对话、懂进退、善指导、增素养。结合读书体会,就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干预学生学习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退”的艺术

无论是在助学课堂,还是学讲课堂都提到了老师“退一步”,其不然,教师的“退”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展的空间。课堂上教师的“退”,实则是为了学生的“进”。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退”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站位的转移,由过去霸占讲台,到现在转移到学生的视线以外,同时让学生补上讲台的空间,这样教师里就形成了课堂内生生平等对话的态势。二是言语的控制,教师要尽量少讲话,努力做到“三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但通过同伴互助能学会的不讲;刻意拔高,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要避免打断学生连贯的思维;避免因为自己的“插话”影响学生的“对话”;避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强行统一所有学生的思维方式;避免用自己的标准规范学生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三是学会示弱,学会“懂装不懂”,教师的示弱,可引发学生急切的说明和辩解,课引导学生以积极、亢奋的心态参与讨论,这比起教师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来,效果要好得多。教师哟努力让学生处于“放松的警惕状态”,让学生富有个性的、自由开放地开展学习,只有当安全、信任的情感在师生间荡漾,课堂才会真正变得轻松,彼此自由的敞开心扉,学生才敢于向老师、向同学质疑,达到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流。

二、“进”的艺术

我们强调教师“退”,并不意味着教师从课堂上销声匿迹,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教师艺术的“进”。教师如何“进”?教师的“进”首先体现在整理环节,力求做到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即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让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以“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为例,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能够达到的只是停留于解题层面的认知,而教师要做的,却是在这一基础上,将整数、小数、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打通联系,引领学生编织起知识的网状结构,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实质,这种结构化的处理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稳固,而且更具有迁移作用。教师的“进”还体现在“提升”环节。课堂上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有了学生的“先研”,加之教师引领学生将知识“织网”,夯实了基础,教师应继续引领学生“爬高”,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帮互学来完成。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成果时,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到讲台上讲自己的思路,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如何让学生的“讲”具有层次性,可以由教师在心里决断;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到生生间的对话中来,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学生在合作和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读学情”,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学会抓住学生闪光的“一刹那”,遇到困难学会追问,学会判断,过往教师的“一言堂”现象彻底转化为教师解读学生学情的能力。

如今的数学课堂,我们会惊喜的发现,由传统的一味强调教师的“进”,转而强调教师智慧的“退”,由强调教师讲得深、讲得全,转而强调教师“不讲”或是极少的点拨,由教师对学生的决定,转而强调学生的自主研究,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搭建好学习的平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们去研究、去探索,只有在学生探而不得、探而有疑、探而难进时,教师才介入进来,进行点拨、提示、启发等帮助,给予学生一种真正需要的帮助。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怎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理想的状态
    怎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理想的状态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就已情有独钟。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说明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朱永新教授更是一再地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阅读必将带动学生的学习、教科书、教辅书不能替代课外阅读、家长在孩子阅读中该充当怎样的角色、阅读应与实践相结合、怎样的阅读状态才是理想的状态等问题。(详见《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user1/sly9992/125636.html)课外阅读已经越来越被教师、家长所重视

    07-22
  • 这本书有点难——读《教学勇气》有感
    这本书有点难——读《教学勇气》有感

    这个暑假学校推荐阅读是美国同行帕克.帕尔默的著作《教学勇气》,英文名是The Courage ToTeach。网上这样介绍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本书英文版是亚马逊网站五星级畅销书之一。也许是因为语言翻译的缘故,或者是大师的思维方式和我这个平凡的小老师之间的差别,我感到读本书还是有点吃力的,书中许多段落都是长句子,破折号满天飞。这是本读起来比较拗口的典型的引进书,在这里我要泼点凉水,我想它的中文版一定

    07-22
  • 暑假每周摘记——做最好的自己
    暑假每周摘记——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其实是一本关于青年人成才的励志书,。李开复博士用易于理解的成功同心圆以及发生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指出成功是多元化的,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标准也不止一个,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气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过去的人一样是成功的。 也许读这样的书有些不合事宜,人已中年,韶华难在,想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但细细品来,回味悠长,又觉感慨颇多。 做最好的自己,应该自

    07-22
  • 追本溯源,走向成功——《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追本溯源,走向成功——《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这个假期读了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结合班级中的学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认为要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全权负责,注重效果 霍特先生在《修订版序》中提到:研究人员在美国东北部只找到了55所好学校,即在这些学校真正做到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任何年级都能和来自中产或富有家庭的孩子一样,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并顺利升级。 那么好学校有何共同的关键点呢,霍特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了好学校的两条共同标准:1.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老师教的知识,学校不会责备他们,也不会归因于他们的家庭、背景、

    07-22
  • 教和学于共同体中理解现实
    教和学于共同体中理解现实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感受颇深的是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美丽所凝聚。在这一章中,现实是共同体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教和学就是一个无法割分的共同体,我们寻求的共同体模式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是认知、教学和学系的使命。我们将从最具挑战的教学概念的核心教学就是开拓一个时间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来寻找这一概念多方面的线索。 师生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为老师是一个引导着,教育者,很多时候,学生就是围着老师的思路来进行

    07-22
  •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都会遇到不听话,难教育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的你会用什么办法呢?当尝试了各种教育方法之后还是没有起色时又该怎么办呢?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上的烦恼、气馁、愤怒、甚至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时你改变不了学生,就尝试着改变自己吧!需要转变态度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自己的心态。在舒马赫的经典名著《小即是美》中给了我们这样的理解:在对立与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他们的

    07-22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科学教师读书心得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科学教师读书心得

    暑假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教师,为自己,为工作的对象,我们教师要认清自己,善于走进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使自己健康地工作、生活。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如何鼓起教学的勇气?我想,不单是体现在平时的上课,同时也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更多的体现在自己主动地付出。如自发地、自觉自愿地开发自制实验教具 一个成功的自制实验教具,对激发学生兴趣、改进教法学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设计制作教具的过程中为了更有效体

    07-22
  • 给孩子以自由《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给孩子以自由《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是约翰霍特根据他的教学日记写出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约翰霍特再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可是现在这些问题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着。这本书虽然在讲孩子为何失败,其实本质上不正是在探讨老师为何失败或教育为何失败吗?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认为学校是强迫学生听话做事的地方。如果学校只是教导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那我们实在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们的教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觉得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无奈的被教师牵着鼻子一路前行,不是他们没有想法,是教师不给他们有想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