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小学生的书包由谁来背”的问题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9-02-18 14:51:02

《讨论“小学生的书包由谁来背”的问题》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前几日,看到报纸上用一个版面讨论“小学生的书包由谁来背”的问题,一部分家长认为应该家长背,因为书包太重了,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背过重的书包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一部分家长认为应该孩子自己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不应该包办代替。
    看到家长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觉得有些可笑,同时也在分析为什么本来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却放到了报纸上,本来应该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却被家长抢了去,还振振有词说“为了孩子”。不了解具体情况的读者自然会感叹:“孩子的负担太重了,从小学就这么辛苦!”“现在的孩子太可怜了!”
    事实上真是如此吗?身为一线的教师最有发言权。据我的观察,同样一个班级的孩子,他们的书包重量有着明显差异,有的孩子书包很轻,摆放东西很有条理,很轻松就塞到了位洞里,而有的孩子书包重如山,鼓鼓囊囊,位洞塞不下,干脆扔在地上。这是为何呢?不找找原因,把板子全部打在“教育负担太重”上,是不是太轻率了呢?原因在以下几点:
    一、 请慎重选择书包的款式。
    市场上,书包的款式多种多样,而愈是赶时髦的、时尚的,重量愈重,很多品牌书包都有厚重的外壳,上面绘制着卡通人物或者标志形象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这种书包本身净重就不轻,好看却并不实用。家长们不懂这个道理,觉得要买就买个贵的,再听商家忽悠“防震”“保护脊椎”“不易变形”等等,家长会感觉买得值得,为的孩子一定舍得掏腰包(尤其低年级的学生家长更是如此)。其实这种书包只是外表光鲜,我们老师通常建议孩子们使用软帆布的书包,空间大,重量轻,质地软,很容易就塞到位洞里,背起来也轻快得多。
    二、 请反思孩子的习惯养成。
    依然是上面提的问题,为什么同为一个班,书包重量大为迥异呢?如果有机会翻开那些鼓鼓囊囊的书包,你会惊异地发现书包里放了很多不该放的东西,不用的练习册、用过一次就不再用的本子、没有名字画得乱七八糟的作业本,绳子、毽子、鞋套、垃圾……把书包塞得满满的,每次找东西都要翻半天才能找到,这样的书包怎么能不重呢?而好孩子的书包,我们会发现极为“简约”,一目了然,他们书包里的文具、书本东西都是必需品,很有顺序地摆放着,一丝不乱,更不会存放垃圾。另外一个方面,每天的课不一样,孩子要养成整理书包的好习惯,根据课程表调整所带的书,用不着的就放在家里固定的地方。这样一来,小学生的书包会有多重呢?怪只怪家长疏于管理,孩子习惯很差,做事情没有条理、没有计划。据我的经验,家长帮着背书包的、书包特别重的孩子,通常成绩不好。
    三、 请反思家长的管理方式。
   我总是在校门口看到家长们忠心耿耿帮孩子背书包的情景,有满头乱发的老太太,有身着睡衣的妈妈,有慈爱无比的爸爸,他们的肩上背着孩子的书包,眼里充满了爱和关怀,而孩子呢,要么拿着吃的喝的,要么大摇大摆地走着,一副小皇帝、小公主的做派,这哪里是要去上学?而下午放学,就更热闹了,孩子还在队伍中行走,老奶奶或者老爷爷就扑上来,迅速把孙孙的书包抢过来,脸上带着胜利者的满足的笑容。你看,这样的管理方式,导致孩子不能吃苦、缺乏毅力、责任推卸、没有条理等恶习的养成,而一旦养成,想要扭转很不容易,家长还能再说“书包太重”“孩子负担大”这样的话吗?
   “书包该由谁背”,这个话题竟然上了报纸,竟然正了八经地讨论了起来.试问,这个话题有必要讨论吗?家长们关注的重点应该在哪里呢?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知道余华是在好几年前,听说他的作品也在很久之前,但真正去读他的作品却在几天前。那天本是陪孩子去冰心书屋借书,在等待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书架上有许多余华的书:《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出于一种好奇,我随手拿起一本《活着》翻阅着,在他中文版的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下子便打动了我,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虽然这句话读来有点拗口,但细细品味却很是耐人寻味。于是,我就买下了《活着》,打算回家好好去读读他为什么要这么阐述活着的理由。 《活着》的

    07-22
  • 也看《小学生世界》感悟
    也看《小学生世界》感悟

    冬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晒在身上,真是舒服极了。新一期的《小学生世界》又来了,不知怎么回事,这一期多了一本。看到孩子们拿到书时的喜悦心情,想一气呵成的可爱样子,我也忍不住拿起多的那本书看了起来。 捧起书时正好是书的背面,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小小书画廊,五幅小朋友的画意趣十足,画得太好啦。有那些创意我未曾想到过,难怪会说一个学生,一个世界了。这本低段小朋友的书拼音文字相结合,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带来了方便,也为二年级有孩子们带来了挑战。书中发表的小朋友们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想班中的小朋友看这样的小文章看多了大概就

    07-22
  •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心中不时被各个时代的文化冲击着,内心涌动的无限感慨不知从何谈起。余秋雨笔下的文化层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山川河水都是文化的起源。读完第一篇《道士塔》后只有一个恨字呀。那王道士太可恶了,莫高窟被他粉刷得体无完肤,为了那几许的钱财,竟随意让外国人搬走我们祖先给我们的遗赠。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你能怪他吗?他什么都不懂。 作者怎么会对三峡产生如此浓厚的感情呢。从了解三峡到解读历史,解读文化。追溯三峡的起源白帝城,回荡着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07-22
  • 诚信教育——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诚信教育——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我想从看到的一个故事说起。 《一张床垫》讲述了美国人汤姆搬家时,准备换一张床垫。他去了一家名为蓝森林的家具店买床垫。汤姆买的床垫出自美国一家最知名的家具厂美像厂。床垫的质量与价格都是美国一流的,在社会上很有声誉。不幸的是汤姆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送到医院时已经人事不醒。家具店如期将床垫送到定货地点,可开门的人对此事一无所知。家具店只好将床垫拉回商店,并在店门口和报纸上登出广告,寻找汤姆。这样一等等了7年,其间商店换了2个老板。7年后,植物人汤姆奇迹般苏醒了,他已经不记得从前的事了,可最近的事他能想起来,

    07-22
  • 因材施教,挖掘潜能——《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因材施教,挖掘潜能——《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我对印度电影的记忆停留在《流浪者》《大篷车》《永恒的爱情》那几部老电影中,画面唯美、音乐动听、舞蹈热烈,这成了印度电影的标志。但相对大牌明星云集、充满震撼力的好莱坞大片来说,我对于印度电影的兴趣并不浓厚。尤其是09年这部《三傻大闹宝莱坞》在上海上映时,我看到如此低俗的片名,就认定了这肯定又是一部无厘头的搞笑片,所以我连这部影片的介绍也没有看过,更不用说去电影院观看了。这次秦老师推荐我们看这部电影,起初我心中充满了惊讶和疑惑,直到上网下载观看后,才发现这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它不仅保留了印度电影人能歌善

    07-22
  • 同理心,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去走进学生
    同理心,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去走进学生

    ---读《我的理想课堂》有感 同理心:理解他人体验的能力,恻隐之心。我们知道,作为老师,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近距离接触他们。 室友也是同事,去参加心理学的培训,回来后,她就把她上课的案例拿来考我。她说,这个案例他们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没回答对,我想,是什么难题把大家都难倒了呢?便更有兴趣往下听了。 案例是这样的:一位妈妈,不允许她的孩子吃零食,便和她的丈夫商量好,控制孩子的零花钱,甚至不给他零花钱,在家明令禁止他吃零食,因为吃零食对身体很不好,之后她的孩子在他们监督下就不吃零食了。有一天,她的邻居对她说:我

    07-22
  • 追本溯源,走向成功——《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追本溯源,走向成功——《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这个假期读了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结合班级中的学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认为要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全权负责,注重效果 霍特先生在《修订版序》中提到:研究人员在美国东北部只找到了55所好学校,即在这些学校真正做到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任何年级都能和来自中产或富有家庭的孩子一样,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并顺利升级。 那么好学校有何共同的关键点呢,霍特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了好学校的两条共同标准:1.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老师教的知识,学校不会责备他们,也不会归因于他们的家庭、背景、

    07-22
  •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帕尔默:我,曾历经沧海桑田,戴着别人的面具,不断迷失,失去我自己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在帕尔默的文字里,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弦,交织出了一种感悟,激发了我对教学勇气的认识。 审视认识自我 帕尔默在书中提到: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认识自我要客观、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对比,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