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诗——读《什么是好的教育》有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20-12-24 17:06:56

《教育如诗——读《什么是好的教育》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有人说,在上帝的眼中成年人都是盲人。那么如何在迷茫之中寻找光明?左眼诗歌,右眼儿童。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在成为教师之前,乃至做了多年教师的今天,保留儿童的诗性是我一直以来最大的愿景。如何保留孩子的诗性?好的教育。什么又是好的教育呢?我曾经一度为此迷惑,直到有幸拜读了刘铁芳老师的《什么是教育》,她说,“教育的灵魂就是引导着人不断地去欲求美好事物,以个体心灵中不断萌生的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来激励、引导个体生命的自我成长。”真巧,这段话与我的愿景不谋而合。诗歌的本质就在发现美,文字只是载体,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才是诗歌的最高奥义。我总爱说,儿童如诗,儿童如诗,直到读完《什么是好的教育》,才真正懂得,教育也如是诗,教师是诗人,课堂是笔墨,而保留诗性的儿童,就是教育的杰作,教师的杰作。“不管学生的自身条件如何、基础如何,都能在各自的生命历程之中,焕发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激活积极的生命状态。”这是刘铁芳老师在《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这一章阐述的中心思想,就像她在本书开篇序言中强调的:“教育的过程就是激发个体对美善实物的追求的过程,让行走的肉体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而所谓的向学,就是“主动地朝向学习,为学习所吸引,身心转向学习情境之中。”刘铁芳老师通过阐述何为学生、学生何以向学,引出了当代学校的教育真滴——激活学生想学的生命,以古今学生向学性的演变,指出学校应当以青春、学问、责任为三个核心主题,激发学生的向学性。向学性概念的提出总让我想到一种美丽的花卉——向日葵,向日葵向阳而生,笔直生长,是朝气与希望的代名词,而一个个在课堂上扬头问学的孩子们,不正是一朵朵向阳而生的向日葵吗?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站在讲堂上的我们就是向他们传递知识温度太阳,这个比喻让我感受到自己重大责任的同时,也有了反向的思考——向日葵追随的真的是太阳吗?不,不是。向日葵追随的是太阳辐射的光线,就像孩子们真正追随的并不是教师,而是知识,是他们的人生指导,教师只是知识传递的的
介质。就像刘铁芳老师在书中说的,“真正的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之中,教师之为教师的价值就显现在鲜活的师生关系之中,教师之为教师,就是向着学生的生命显现。”弄清楚这点,我反而更加坦然了,做老师唯惧没有责任心,但是做老师也怕沉迷在自我感动,人情自己传道受业解惑的身份,我反而能够更加理性地投入教学工作中去。在《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之中》一章里,刘铁芳老师通过阐述教师生命的本质,提出“教师应该作为向着学生的实践姿态”这一思考,用辩证法论证了师生关系发展中浸入与远离的关系与“度”,同时指出学科教师应该将自己的定位从“学科”转为“人师”,从儿童本位解放的初衷出发,实现教师精神的自觉,要“为教育而生,以教育为了”,最终走向教师人性的卓越。这一章,刘铁芳老师把“教学”这个交互过程的重点从学生转移到了老师,从学生的“向学性”转移到老师的“人性”,这个角度私认为很有趣,人们总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然教育是要树人,作为教育出发点的教师,便首先应“成人”。以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参与教学工作,是我做乡村教师这么多年来的一个新角度,也是新收获。当我们把教育看作人性基本的东西时,所有对学生的责任,对家长的要求,都不构成负担,而是一种本能了。比如,周末接到学生家长的问询电话,如果从工作角度出发,我会认为他占用了我的私人时间,这就会构成我对教学工作的不满和懈怠。但是当我从人性角度出发,家长的问询是为了给孩子更针对的教育,而我作为教师的目的,也是成就孩子更好的学业和品行,这样一来,我们不谋而合,皆大欢喜,岂不乐哉?在后面的三章里,刘铁芳老师从教育、学校和校长三个角度,给教师读者建立了更宏观的视角,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到“何种民主,如何民主”;从“人文与文味”到“空间与时间”;从“传统与数字化”到“学院与乐园”;从“思想与行动”,到“灵魂与实践”。本书的最后三章让教师更全面系统地认识了,在教学活动中的其他参与者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它告诉我们能够“在一个人生命成长的旺盛时期、关键时期,给人以美好事物的激励与幽微体验,由此而奠定个体人生可以不断回望的、优美乐观的精神资源”的才是好的学校,能够“对教育理想的积极探索与躬亲实践,将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带入日常学校生活之中”的才是好的校长,让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客观、理性的思维角度,能够不盲目配合,也不盲目反抗。刘铁芳老师以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让我更深刻
地见识了多维、立体的教学环节,原来教学并不只是教师和学生的点对点,它是置身于校园环境内,由教职工、家长、校长乃至社会人士等多方面构建的立体过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健康的儿童性”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视角,一方面要具有成人的,深刻理性的眼光,要能够看透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也要学着以儿童的,天真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透过社会这层雾霾,看清生活的本质,发现生活的诗性与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系、制度、伦理、礼法桎梏了人们发现诗性与神性的眼睛,这时候儿童的诗性就愈为珍贵。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高度参与了儿童成长的教师,我们应当以保留孩子的诗性为己任,用孩子的眼睛,发现生活的真谛。儿童如诗,教育如诗,最好的教育是教师倾尽一生撰写的千古绝律。我想我已准备好。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怎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理想的状态
    怎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理想的状态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就已情有独钟。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说明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朱永新教授更是一再地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阅读必将带动学生的学习、教科书、教辅书不能替代课外阅读、家长在孩子阅读中该充当怎样的角色、阅读应与实践相结合、怎样的阅读状态才是理想的状态等问题。(详见《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user1/sly9992/125636.html)课外阅读已经越来越被教师、家长所重视

    07-22
  • 深深的无奈——看《非常公民》有感
    深深的无奈——看《非常公民》有感

    爱新觉罗溥仪,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也就是所谓的末代皇帝。他曾享受过宫廷的奢华和安逸,却也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和艰辛,从一个高高在上、万人景仰的皇帝,演变成一个新中国的普通公民,这期间的风风雨雨是我们常人所不能想像的。 当我看完《非常公民》(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这本书时,思绪便被他那种深深的无奈所牵引着,虽没有感同身受,但却能理解他的这种无奈的心情。也许用了不起来形容他不太合适,可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与众不同

    07-22
  • 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
    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

    有梦才有理想,有梦才有追求,有梦才有希望。在人生的路途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有梦的出发点。怎样把学生引领到这个梦起飞的地方?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游荡,让我不得不思考。 领悟人生的智慧,消除教子的烦恼,走进孩子的心灵,体现成长的欢乐是周弘老师《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的核心,也是一个好老师的参照。 现在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极度溺爱下都养成了自私自利、蛮横娇惯的心理。哪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呢?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潮下,打骂成了许多家长每天的必修课,这导致了

    07-22
  • 爱的温暖——读肖川老师《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有感
    爱的温暖——读肖川老师《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有感

    在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后,我对教师的幸福来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肖川老师在该书的第一辑第一节就强调了要着力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罗列了17个影响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因素,并指出,一个好的校长,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校首先对教师来说变得更有吸引力、更有亲和力。这些话语,让我再次感受到爱的温暖,感受到作为教师的深深幸福。 肖川老师罗列的17个影响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因素,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我们已经拥有的,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但它们确实存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教师

    07-22
  • 课堂因设计而精彩——读《赢在校园》有感
    课堂因设计而精彩——读《赢在校园》有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过:为学习设计课堂。解读其含义:课堂教学需要设计,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新课程反对机械地教教材,提倡灵活地用教材教。那我们老师如何做到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呢?通过阅读《赢在校园》一书后,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及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突出重点、难点,大胆取舍,敢于扬弃,合理整合课堂上所需的课内外知识,设计出能促使学生产生激情,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案来。 那么,教学内容该如

    07-22
  • 暑期读书随笔《教学勇气》
    暑期读书随笔《教学勇气》

    读书随笔1:我喜欢这句:尽可能与我们的专业领域保持联系,学习足够的技术,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这里强调的是专业修炼,即教师应该成为所教学科的传教士。专业阅读,就是穷毕生精力,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一方面扩大阅读面,建立深厚的知识背景,一方面始终关注本学科前沿的 发展,保持足够的敏锐。 读书随笔2:是什么是学科方向问题,如何做和为什么是专业发展问题,前者侧重于方法规范,后者侧重于价值追问,类似于一个是方法论问题,一个是本体论问题。而最后一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为什么要教书的问题,是关于自我的追问,是存

    07-22
  • 提高课堂教学讲授效率之我见——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
    提高课堂教学讲授效率之我见——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改变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在新课标下的教学如何正确地讲授,成了教师们很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害怕讲,因为怕讲得多了被灌上填鸭式教学的骂名,教师害怕讲,怕自己的思维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这样的想法使得讲授的地位越发被人们所忽视。很多年来,讲授教学一直被作为批评的对象,也让我们教师都谈讲色变,其实我们都知道,讲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方法

    07-22
  • 追本溯源,走向成功——《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追本溯源,走向成功——《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这个假期读了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结合班级中的学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认为要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全权负责,注重效果 霍特先生在《修订版序》中提到:研究人员在美国东北部只找到了55所好学校,即在这些学校真正做到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任何年级都能和来自中产或富有家庭的孩子一样,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并顺利升级。 那么好学校有何共同的关键点呢,霍特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了好学校的两条共同标准:1.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老师教的知识,学校不会责备他们,也不会归因于他们的家庭、背景、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