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说(1)教师的"微革命"》读书笔记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20-12-24 17:08:49

《《张文质说(1)教师的"微革命"》读书笔记》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澄迈县金江中心学校 曾蕊之一: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开始读《张文质说(1)教师的"微革命"》。这本书收录了张文质老师近几年来的教育演讲稿,以教师的本分和境界为主线,共分三个小专题展开,分享了张老师倡导、实践生命化教育近二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今日阅读《张文质说 1——教师的微革命》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景物毫无感知,说不出家乡的人文常识,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一个人爱国家都是从爱家开始的,大的理解力是从小的地方开始的。所以小学为什么不小啊,因为他一直关联着大。"读到这里,想起了我们去江苏丹阳学习的经历。他们的一个主任接待我们,走到大厅的一幅地图旁边,他就向我们讲解丹阳的历史、丹阳的名人典故......我听了以后特别钦佩。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有朋友来到海南,来到我的家乡。我怎么去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历史、人文、景观?我真的对这些了解得并不多。前两年我着手编写了学校的校本教材--《澄迈小导游》,在编写的过程当中,查阅了资料,才知道澄迈是一个千年的古邑。所以,我一直想开发这样一个课程--《澄迈小导游》,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对自己的家乡有所了解,能对自己家乡的人文景观,娓娓道来。之二:愿教育因为我们而更有希望
今天读了两章--《教育要回到生命的现场》和《愿教育因为我们而更有希望》。又再一次看到了那些美好而熟悉的词汇:生命现场、成全、慢的艺术、期待、润泽......重温张文质先生对生命化教育的阐述:首先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第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第四,生命化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是人生意义的觉悟。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我不算是生命化教育忠实的追随者和实践者,但它却悄无声息地潜入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早上十几年前,接触到生命化教育,这是一个民间的、草根的研究。它确实没有提供任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它重点在灌输一些教育理念,比如"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对生命的成全"等等。正如张文质老师说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才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意义的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道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具体的一个人在影响和润泽着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非常喜欢这句话"学校教育是一种启迪教育,我们所教的绝对不是那一点点知识。"我们可以教的还有很多很多。之三:教师的影响力继续阅读下一章《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特别有共鸣,摘录一些喜欢的句子,一一分享:   1.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也是一个对教育有自己立场的人,这种立场往往会以一种温和耐心,持之以恒的方式,一点一滴的呈现与表达出来。因为他做的最核心的工作是保护帮助引导学生丰富生命多元的成长。    2.一个人在体制内得到的荣誉越多,它独立表达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就越少。    3.一个人耐心地坚持做自己所认定的有意义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极其微小,耐心地坚持也能让它形成某种气候,形成某种因其个人的坚守而产生的风气,这种风气可能成为很多人的参照。
   4.要想真正尽到本分,只能回到教室回到课堂,回到书本,回到平凡、朴素的教师生活中。读这些句子,仿佛在读自己。这些印记如何烙在心里的?是《唇舌的授权》,还是《保卫童年》?也许是在"1+1"的短暂停留中,张老师的教育理念已经"随风潜入夜"了?之四:读书吧今天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张老师有一个这样的观点--读书要和自我反省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时代说读书是跟我们的自我反省联系在一起的,是跟我们对生活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也跟影响我们的文化心态的警醒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种说法非常的贴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需要反省式的阅读,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改变自己,在阅读当中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盲从,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自我反省,其实就是一个人自觉的开始。"张老师还提到了"读书共同体制"的概念,我马上想到了我们的"半亩方塘"就是一个读书共同体呀,我们一起阅读,彼此分享,共同成长,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呢。  继续阅读《在阅读中做梦》这一章。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深圳市学府中学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对话交流。读完这一章,我有两个特别深的感触。第一个感触学府中学的学生太厉害了。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很有思想深度,很值得探讨。读书的孩子与不读书的孩子差距太大了。这跟学校有一个很好的图书馆,有很浓的阅读氛围是离不开的。第二个感触是张老师实在睿智!学生们提出来的问题,学生们谈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什么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苏菲的世界》,他不但读过,而且还能对书中的内容和观点娓娓道来。在整个交流过程当中,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得有多么丰富的阅读积淀啊。相比之下,真的不好意思称自己是一个读书人。我们的阅读读量可能跟深圳的这些学生相比,还是望尘莫及的。书确实会给我们打开一扇理解世界的窗户。这是窗户当中,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美好,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努力读书吧。
之五:听张老师说课堂今天继续阅读《张文质说 1——教师的微革命》。今天来听一听张老师"说课堂"。"教师还在读书,这是教育的希望,也是我能给予课堂最大的期待。"这句话多少透着一些无奈。教师需要阅读已经是一种共识,但现实并不容乐观。我们的身边,还在坚持阅读的老师的比例有多少呢?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坚定的阅读者。他最要紧的功夫要下在这里。"于永正老师说过"站在课堂上,你就是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是最直接的教材。一个不读书的语文老师,如何以语文的方式,带领孩子去阅读、去学习?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的底气更多地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张文质说①教师的"微革命"》一书中所说的"微革命","是面向我们自我的革命,面向我们内心,面向我们思想,面向我们精神,面向我们生活,面向我们行动的革命。""不是把我们自己的火种播在别人的心田,而是守住我们内心的火种,播在我们的心田,让这样的信念,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追求,这样的彼此心灵呼应,变成一种活水,变成一种流动的状态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跟别人分享教育的好。"原来,自己一直是一名"革命者",温柔地"战斗"着。喜欢张文质,喜欢《张文质说》,在"聆听"中追寻、印证、反思,在阅读中被启发、被唤醒,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漫谈家庭教育——读《中国新教育》有感
    漫谈家庭教育——读《中国新教育》有感

    朱永新教授在《中国新教育》一书中专门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其观点鲜明,分析入木三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读后不禁拍手称好;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读后深感责任重大。 朱永新教授对家庭教育亮出其坚定信念是:教育学应该成为众人的科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家庭教育由于具有启蒙性、个别性、生活性、随机性、隐潜性等特点,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它不仅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而且不可替代。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永远的学校。【P228《新教育的家教主张》】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有这样一个误区

    07-22
  • 爱的基石——读《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后感
    爱的基石——读《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后感

    父亲、母亲爸爸、妈妈,简简单单的两个名词却道出了儿女几多依恋,几多牵挂。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念我者还是父母。父爱是人世间最具力量的爱,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父爱同母爱一起构筑了人类社会爱的基石。 一、《感悟父爱》 父爱是理性的、内敛的,是智慧之爱、责任之爱。达芬奇曾说过:父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当我看完《感悟父爱》后,被文中那一位位伟大的父亲震撼了,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血债》中的父亲为了给上大学的儿子生活费,竟然去卖血,可儿子请同学去卡拉OK厅唱一次歌就花了346元,这让父亲哑口无言;《爱

    07-22
  • 读《教育在十字路口》后感
    读《教育在十字路口》后感

    1943年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用他的如椽之笔,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正如在著作《教育在十字路口》的封面上所写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借助知识、智慧和爱,使个体获得精神解放,并以此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因为唯有当教育成为精神自由的主人、背离技术至上的奴隶之时,其才能真正地摆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这段话对我的启示尤其深刻。阅读着他的真知灼见,既佩服又羡慕,我明白了教学的乐趣就在于耕耘,哪怕孤独地艰难行走,也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明白了教学的乐趣也在于探索,

    07-22
  • 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平等
    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平等

    闲暇时分,我又翻开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作为一线教师,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足之处,今日看了一篇关于师生平等的文章,感触很深! 在过去传统式教学中,老师在学生的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两者很少沟通,交流,以致出现了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将后进生视为最差的学生等等,这是老师的不足,也是教育的黑点.爱好学生容易,爱坏学生难,这是大多数老师的感触,当然,老师有限的精力不可能非常平均的分布到每个学生身上去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所谓差生的待遇似乎与好学

    07-22
  •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

    07-22
  • 心得:怎样建设理想的课堂教学
    心得:怎样建设理想的课堂教学

    《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的作者是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曾担任过中学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副处长。科研处长陈大伟。它共分四章:第一章课堂教学的理想、第二章课堂教学设计、第三章课堂教学的实施、第四章课堂教学的改进。其中第一章的第二节是学习幸福生活,这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生存和学习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流淌的过程;同时,教育又必须面向未来,为了学生生活。阅读完这章节,让我充分明白了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是

    07-22
  •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谈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时,说到文章与课文的区别。下面是该书中的一些观点。 什么是文章? 所谓文章,至少有这么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语词和语法。语词与语法是文章的工具。 第二,是义理的层面。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第三,是语用(交际)的层面,从文章使用工作这个行为来看,它就是一个言语交际的作品。 什么叫文章? 从文章学的立场上来说,只有当它表达了一相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内容时才叫文章。从这一立场出发,学文章就是学义理,这就是所谓的义理教学。 从语言学的立场上来

    07-22
  • 脚踏实地,终有超越——读《听那成长的拔节声》有感
    脚踏实地,终有超越——读《听那成长的拔节声》有感

    在阅读《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这本书时,总是非常喜欢尹老师在每一章节开头的那一段引文。在夏之篇中尹老师提到,日复一日的工作看似雷同,却对每一个人的专业发展起着积累经验、积蓄内力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付出多而收获少就放弃努力,专业的提高是量变积累后达到的质变与飞跃。她用一位美国运动员的例子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过程,所以,只要踏实地走过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我们在专业成长方面终究会有超越的那一天。翻开夏之篇,尹老师带领我们见证了她的专业提升之旅。 首先,她强调团队合作的精神,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她从一次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