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班主任的循循教导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栏目:小学教师家访总结
时间:2019-02-23 15:41:35

《家校共育:班主任的循循教导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家访总结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翟  莉        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有助于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情况,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能够抓住某一学生的特点,循循善诱,打开学生的心扉,和学生有效沟通,对于特殊的学生要特殊对待,进行适当引导和教育,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我班同学刘某,任性顽劣,目无纪律,我行我素,从不听从老师教导。刚入班时,不管她迟到还是不迟到,不管班里有没有老师,都是一脚把门踹开,“咣当”一声,全班同学的目光“唰”地一下全部集中到教室的后门,(哪怕是正在读书的同学也是这样)然后她便大摇大摆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再“噼里啪啦”一阵子,摔打板凳的声音、用书拍打桌面的声音、嘴里咕噜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待她“表演”完毕,其他同学大笑一阵后各读各的书了,这才算了事。事后我找她谈话,她却说:“我在家习惯了,改不了!”说完转身就走。面对这样令人头疼的同学,在这个不能体罚学生的年代,我木然地站立在那儿却无计可施。同学们都不理她,学科老师也都向我反应她的情况,后来我又找过她几次,让她改掉这个毛病,都无济于事。我想,对于这个已经开始叛逆的年龄,要想管好这样的学生,还得通过家校共育的合力。

于是我第一次拨通了她家长的电话本想得到家长的宽慰和支持,电话那头她爸爸的回答是这样的:“这孩子从小是她奶奶带大的,我和她妈在外地做生意,我们说她她从来不听,在家表现也是这样,我们管不了她,交给你们学校,你们得管好了,我们要是能管好,还要你们学校干嘛!”寄家长于一丝的希望就这样全然破灭,与家长的沟通失败。他们认为教育是万能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我心想:“这是什么家长啊!独生子女难管,留守的独生子女更难管!”当时真想放弃这个学生,她父母都管不了,我又怎么管呢?转念又想:“她毕竟还是个孩子,长期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得不到家长的配合,我想再从刘谋身上入手。当我再次找她,我还没开口,她却理直气壮地说:“对你说过了!我改不了!”这孩子对老师没有一点敬畏之心,真是令人头疼!我本想用“晓之于理、动之以情”的方法来改变她,也以失败而告终。
苦思冥想,我想找一个突破口,于是有一天上完课,我有意把教本落在讲桌上,并且有意在走廊等刘谋过来,“刘谋同学,你把我的教本帮我拿来好吗?”当时她没有回答我,抬眼看看我,转过身去往回走,给我拿来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趁机说:“谢谢你!”她仍然没有和我搭话,转身就走,但我却很窃喜!于是在一节班会课上,我就以她为话题,对于她以前的表现一概不提,表扬了她能主动帮我拿教本(天知道那是我让她拿的)的事情,接着在表扬了其他同学的作业之后,又特意表扬了她的作业有很大进步(哪怕上面画的乱七八糟!),但是还要继续努力。这时同学们把羡慕的目光都投向了她!当然也有许多同学不服气,我看着她红着脸把头低了下去!在以后的几天,我在课堂上,有意无意的走到她跟前,看看她写的字,翻翻她的作业本,时不时地表扬她,哪怕她把地扫得乱七八糟、笤帚放的横七竖八!终于有一天她主动找我说话了:“老师,我错了,以后我要努力改正我的缺点和毛病!”我狂喜!我拍拍她的肩膀:“好孩子!”我发现时机已到,随即把她叫到办公室,推心置腹地和她长谈了一次,从学习、生活习惯、与同学相处、在家表现、最后到如何与长辈相处,都和她说了一遍,她也能耐心倾听,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在以后的日子里,她改变了许多,迟到的次数少了,作业认真做了,不再踹门拍桌子砸板凳了,并且能主动和我打招呼,但有点不好意思。

我再次拨通了她家长的电话,这次是她妈妈接的,她妈说话还算客气,告诉我,刘谋这几天在家有所变化,不再摔板凳砸桌子了,对她奶奶态度也好了。她妈表示: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悉心教导,以后要认真配合学校教育,把自己的孩子管好,让孩子少给老师添麻烦,少给学校添麻烦。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

在我们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所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并且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一群参差不齐的孩子,我想:只要我们做老师的,能够有耐心、细心、热心,以及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哪怕是再冷的冰,我们也能将之融化!
推荐小学教师家访总结
  • 特别的家庭教育环境育出的特别的孩子 (六年级)
    特别的家庭教育环境育出的特别的孩子 (六年级)

    开学不久,我就发现班里有一个很特别的男孩子小超。 下课十分钟,我要找他订正作业,却一直找不到他的人影,就问其他同学,小超到哪里去了?同学们笑嬉嬉地说:不用问,准是去红领巾果园找虫子去了。在交接班的时候,我就听戴老师说起小超特别喜欢虫子,就是没想到,这家伙连下课十分钟都要去找虫子。于是下节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就在教室门口等他,想批评他几句,让他记住一定要把学习放在首位。只见他从红领巾果园的方向直奔教室而来,手里还提着一个饮料瓶。等他跑到教室门口,我发现他满脸通红,满头大汗(开学的那几天,天气特热),不禁为他

    07-22
  • 聪明的笨小孩——家访案例
    聪明的笨小孩——家访案例

    不知为何,家访期间的每次敲门,都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又变得荡然无存。我在紧张什么呢?或许是对家长对待家访态度的不确定,也可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自信。 而当每个家长看到你能对他们孩子在校的一切娓娓道来时,表现出的宽容接纳与理解,便能驱除我的局促不安。 所以说,即使现代通信再发达,电话、电脑及网络再普及,家访还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因为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地密切相连。即使我已经带了他们两年,学生的许多校外表现及家庭背景还是知之甚少,家访是可以获取资料的

    07-22
  • 教学从这里起步——学前家访
    教学从这里起步——学前家访

    28日(周日),大多数家长休息在家,我们便主动出击,教学也就从这里起步。一天的家访排得满满当当,甚至错过了午饭时间,而这一个个的初次见面,让我的心情起起伏伏,有欣喜,也有担忧,尽可能地把孩子们的信息收录进自己的记忆仓库。 【文静的双胞胎姐妹】 恬伊、盈伊是一对双胞胎。新生家长会时妈妈就想跟我交流一下,于是,便约定了家访,以便有更多的了解。 一到孩子家,发现虽是双胞胎,但长得一点儿都不像,我的心中有点小小的失落(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为双胞胎一定是非常神似,让外人难以辨认,然后在同一个班中学习会发生很多令人

    07-22
  • 家访总结:家访前对孩子的了解是家访工作的前提
    家访总结:家访前对孩子的了解是家访工作的前提

    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我们顺利完成了家访的任务。感觉很累,也颇有感触。家访是过去通讯不便时代的一种主要家校沟通的方法,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商讨和解决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这种指导方法比较灵活机动,指导得比较具体,也更具有针对性。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家访已经成为了诸多家校联系方式中的一个。但是应当说,家访有着其它方式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更加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还有和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更直接的交流。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在家和在校的表

    03-19
  • 从陌生人到朋友——一年级教师家访手记
    从陌生人到朋友——一年级教师家访手记

    在9月12日到9月16日短短的5天时间里,我和瞿燕老师、刘瑜老师组成的三人家访团,利用工作日晚上、周日的时间,对一(3)班的9位小朋友进行了登门家访。 此次家访,是一次团队活动,在团长的带领下,我们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虽然不是自己班上的学生,但是通过此次活动,让我和这些陌生的孩子成为了朋友,今早,走过一年级的走廊,有个家访过的孩子还对我点头微笑呢,我也回报了一个微笑给她!回想,我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已有六个年头,这些年来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地意识到: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补充,但第一次去家访我不认识

    04-11
  • 沟通从心开始——家访手记
    沟通从心开始——家访手记

    太仓市弇山小学 王敏洁,教育是心的事业,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在学校,而且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真正进入学生内心,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交流。家访,就如同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播洒在家校两地。 孙同学,圆圆的脸蛋儿,胖乎乎的,长得很是招人喜欢,开学以来表现一直很好的她,在同学们的一举推荐下,当上了班里的课代表。今天我们来到她家,想了解一下她再家里的情况。开门是一位中年妇女,怀里还抱着一个幼儿。这是孙同学的妈妈在学校见过好几次,看到我们的到来,她很是高兴,笑盈盈地请我们到屋里坐,问是不是孩子在学校闯了什

    12-07
  • 家访活动联系你我的纽带
    家访活动联系你我的纽带

    9月12日,我和叶老师对姚君洋、沈权亚楠、万海涛等6个孩子的家庭进行家访,通过此次家访,对处于过渡期的孩子的家庭生活有了全面的了解,了解了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作为老师的我们,也给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同时也听取了家长对我们学校提出的一些意见。 这次家访活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万海涛家庭,可能是由于这个孩子在平时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孩子,所以对他的家庭也分外关注一些,这个孩子平时表现出比较胆小、害羞,行

    08-20
  • 来自原生家庭行为习惯的原生态小朋友
    来自原生家庭行为习惯的原生态小朋友

    原生态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我这里所言的原生态却指的是来自原生家庭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由于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教育意识,孩子像

    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