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武装头脑 构建“生活教育”特色学校的实践与研

栏目:小学教师经验论文
时间:2014-07-22 09:52:13
文章:芒果 分享

《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武装头脑 构建“生活教育”特色学校的实践与研》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海盐县武原镇城郊中心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1.现实发展需要我们去实践和研究。(1)我校正在积极争取把“海盐县武原镇城郊中心小学”更名为“海盐县行知小学”,校名更改富于了学校办学的内涵,校名更改更赋予我们实践、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责任。
(2)我们有实践的基础。我们学校是嘉兴市陶行知实验学校,我们有陶行知研究小组(现有陶研会员25人),我们已经有省级课题《关于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思考和实践的再研究》、《网络环境下农村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外来民工子女自信心培养研究》, 市级课题《活动课程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研究》、《在闲暇活动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与探索》、《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县级课题《提高民工子女学习成绩促进自信心培养的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等等课题研究的基础。然而我们前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实践、研究都是无序的,零碎的,本课题的确立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学习、实践、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平台。
2.理论要求需要我们去实践与研究
新课程标准所认识。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我们理解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所以,我们的教育是培育生命、丰富生命的事业,是人本化的教育;新课程的理念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思想,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最完美化追求,其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必定是复杂的,其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根植于生活实践,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样的教育是一种立体教育,无论从时间的连续性,还是从空间的扩展性来看,教育都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使学生完全蕴涵其中的沉浸式、渗透式的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所启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构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以当今仍然存在的“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教育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概念的界定
一切的教育都要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最后要高质量地回归生活。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生活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教育的生活化。即关注一切教育要素,构建“生活化”的课程文化,使学生完全蕴涵于“生活化”教育体系之中的一种沉浸式、渗透式、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生活化德育与生活化教学。
所谓“生活化德育”是指:指德育要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并最终回归于生活。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以生活化的思路,去界定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并且要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培养学生懂生活、会生活、珍惜生活和创造生活,学做真人。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依托,以活动为中介,以主动学习为基本特征,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的现代大课堂观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系统化、立体化的学科教学模式。
总之,“生活教育”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最后要高质量地回归生活,让孩子学会生活、懂得生活,让孩子的生活亮丽起来,让每一个个体生命都精彩起来。
三、研究的目标
1、加强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把学校办成名副其实的“行知学校”,使广大农民子女、民工子女享受与城里人一样好的教育,实现人民让自己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为积极实施海盐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工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2、学习、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真人”作为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学做合一”的实践研究,使我校成为生活教育特色学校。
3、在“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创建‘生活教育’特色”的行动研究中,铸造学校“爱己、爱人”的校风,“求真、求实”的教风,“敢问、敢为”的学风,造就特有的人文精神,积淀特有的学校文化。
4、以“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铸造师德,培养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生动地发展,同时确保“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落到实处。
四、研究的内容和策略
1.构建“生活化德育”模式
生活化德育研究旨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学生道德形成规律的指导下,在小学教育中构建生活德育理论框架和操作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成长,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接受社会公德。
(1)建设浓厚的行知人文环境及生活化的校园环境,让孩子在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享受信任和尊重,感受生活之美,让孩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学会自律、学会交往,感悟生活、懂得生活。
(2)以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基础,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积极倡导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实施“三个一”的德育要求。即: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次任班干部的经历;每学期至少捧回一张奖状;每位学生都要行使自己的一份权力。认真组织评比,以“攀登图”、“流动红旗”、明星学生、明星班级、明星年级评比等激励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大范围实施“角色体验”教育。开展校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实践活动,让校园有序运转成五光十色的小小社会,每位孩子从中体验一份角色、担起一份责任。
(5)根据不同生活阶段的内容、要求和主题,开展贴近实际、卓有成效的班队活动。
(6)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将德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
(7)重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体验,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谈心、日记、网络同期声等方式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8)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活动基地、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的建设。
2.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思维场、情感场、成长场,是每一位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当代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是生命意义上的一种更高境界的教学,我们应当用自然和谐的、动态生成的观念重建课堂,让它焕发出生命活力。基于这样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生活化教学”模式自然就会诞生。
(1)“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思想。
“生活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情感发展,让“回归人本、回归生活”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与提升。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生存生活能力。
① 回归生活。从杜威到陶行知到新课程,都认为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都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活动的结果。陶行知先生很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人更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只有以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生活化的课堂里,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孩子们带着安全、兴奋的心理很快融入学习情景,并在情境中建立起有意义的学习。这种亲历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开展的学习是最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没有了以往课堂中学到的东西拿到实际中不会运用的尴尬,缩短了学习服务生活的转换过程。
② 生命互动。在生活化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又是如何一步步完成内部的知识构建,自我发展的?我们不难发现是活动。我们所说的“生活化教学”,则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功能性的活动。著名教育专家裴娣娜教授认为:“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表现”。现在,在学习科学中,国际学习组织推崇的三句话:“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③ 课内外整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是“大学科”的教学观,注重课堂内外的沟通、融合,倡导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大学科”观的确立,“大课堂”学习环境的构建,沟通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了学习渠道。特别是各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更将学习的触角伸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这种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活动一体化,使“生活化教学”得到拓展与延伸,更丰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养的形成。
(2)主要学科教学的基本思路。
各主要学科以教材编排体系为主线,以课本知识为基点,根据学生的学力与“生活”重组,做到课前有孕伏,课中有拓展,课后有延伸,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洋溢创造精神,焕发生命活力。各学科研究重点如下:
品德与社会学科:努力把这门学科的学习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获得有关认识,去显现现存状态的不足,激励学生不断反思现状,设计未来的价值理想,让学生在这种不断的“获得”、“反思”、“设计”性的活动中,不断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从而自我提升人格境界。
语文学科:依托教材中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课文进行开放和拓展,教学目标上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打破课堂与课外、课本与生活的界限;教学手段上要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多元智力充实语文课堂。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人物的精神境界,感受自然的优美和谐,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营造活力课堂、磁力课堂、魅力课堂。具体实施如:中高段的日记教学、开放性作文教学,低段的环境识字、语言交际等等策略。
数学学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英语学科:依托教材,合理拓展,营造生动有趣的、与学生生活场景吻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交往能力。
艺术学科: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用声音、形体、节奏等形式和剪、贴、折、画等技能创造性地表现生活,表现文化,抒发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如走进大自然,画画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美好的生活,以歌舞抒发美丽家乡的情感。
科学学科:以陶行知先生“做中学,学中做”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利用与科学知识相关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3)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书本知识的源泉,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活动就无从进行。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必须树立了“大学科”的教学观,注重课堂内外的沟通、融合。课前、课中、课后,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入手,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让他们在调查、搜集、操作、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①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生活。
新课标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使他们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对课堂学习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发展他们的能力,学会科学的方法,课前让学生调查、搜索、搜集、整理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同时也进行方法、心理等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② 课中,带领学生体验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还是音乐、美术、体育以及其它学科,都要依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特点,确立活动重点、活动方式、活动范围、活动内容,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实践类、竞赛类、还是游戏类)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完成知识构建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运用实际,激情导趣。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一种特别的亲合力,它一下子就把学生与学习的距离拉近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实际或设置学生认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出一种十分自然的生活情景,学生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染,自然就会兴致勃勃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创设情景,突破难点。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较难理解。教学中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情景,并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将学生引入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就会思维活跃,主动进取,理解知识显得既全面,又入情合理,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搞清楚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内容,把握知识的内涵,而且记得牢,印象深。
③ 课后,指导学生用于生活。
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拓宽学习渠道,加强实践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效果,而更加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即时抓住知识的迁移点,把学习的内容向课后延伸。
联系生活,解释现象。学生学习一些知识后,可以让他们解释某些生活现象,以此来加深理解,提高运用能力。也就是重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学习的真正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运用知识,亲历体验。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做一做,或进行大胆的猜想、设计,或进行调查、访问、调研、搜集、制作等,达到学以致用、开阔视野,在亲历体验中补充、丰富、完善课堂所学,促进“生活化教学”沿着“学习——实践——提高——再学习”的良性轨迹循环发展。
关注生活,启迪思想。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后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积淀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事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五、实施措施
每位教师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自身特点、学科特点,不断探索“生活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效益性,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在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生活化”教育教学特色。
1.让学习成为习惯。
每位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有关与“生活化”教学有关的教育思想、理念及实践经验,并摘录进自己的“学习笔记”中,取其“养分”为自己所吸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教学凸现“生活化”理念。
(1)每位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积极创设的生活情境,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这一特点。每位教师每月上交一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并以此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
(2)课堂作为师生交往互动的思维场、情感场、发展场,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生活化”的课堂,更应是自然和谐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更具有活力。将这作为评价“生活化”课堂的重要标准。
3.分学科专人牵头。
各学科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生活教育”特色的构建,并将纳入学科计划之中。在实践中要深入课堂、深入教师中,及时总结反思所分管学科“生活教育”开展情况,确保“生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落实。各学科落实有关骨干教师设立子课题,开展具体的研究和实践.
关于营造特色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研究
关于陶行知师德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总 ……
课 关于“教学做合一”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题 ……

¨¨¨
关于对学生进行“真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
……

4.课题调研作保障。
学校教科组要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和指导:指导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学习、阶段小结研讨、典型案例评析、研究课分析评价、成功经验总结提炼工作;对各个课题进行梳理、盘点,及时发现并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追求真实的研究,确保出成果。要开展好课题调研活动,调研的主要内容一是听课题研究课及课后说课;二是课题研讨座谈会,重点是课题进展情况、课题研究体会、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今后的工作思路;三是查看资料,主要是课题研究中积累的相关资料,如研究活动计划、记录、教案、个案、教后感、有关学习摘记等。通过调研,不断探求“生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合作与行动中积淀经验,调整思路。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总时间设计为三年,从2006年3月始至2009年2月止。研究步骤大体安排如下:
1.2006年3月——2006年6月,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总结自己的办学经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确定课题内容、研究目标,构思研究方案,组织论证活动,完成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方案”,动员教师申报子课题项目,积极参与研究。
教科组审议子课题方案,选择部分优秀课题,分别向市、县申报。
2.2006年7月——2006年12月,教科组负责将子课题组构成课题网络系统,并开始实施。
3.2007年1月——2008年6月,全面开展课题群实践研究:有计划地进行大组的(总课题)、小组的(子课题)小结、交流、研讨、探究活动;在行动研究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研究、调整策略,提炼成果;做好资料的搜集、归类、存档工作。
4.2008年7月——2008年8月,完成全部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写出子课题研究报告和制作结题集,向立项部门送审认定。
5.2008年9月——2009年2月,总课题组对全部子课题的结题材料进行研读、分析、汇总,撰写总课题的研究报告,制作结题集,组织相关人员反复讨论,不断修改完善;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评议鉴定;向立项机构送审。

七、保障机制
1.校领导重视。成立“生活教育研究指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校中层领导任组员,负责方案的制订完善、研究实践的督导落实与评估考核。
2.建立子课题。设计“德育与生活”、“语文与生活”、“数学与生活”、“科学与生活”、“英语与生活”等课题实施方案及其它各学科与生活相联系的课题实施方案。
3.构建“生活教育”校园环境,创立“生活教育”教育基地。
4.加强对教师“生活教育”理念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和研讨,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5.本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校建设与发展、特色学校创建与发展工作中的极其重要部分,所以,由学校行政统筹安排各项研究工作人力、物力、财力之所需,保证课题研究的进行
相关内容
  • 教育是源源不断的引导
    教育是源源不断的引导

    有时候在想,教育能教给孩子什么?比如,幼儿园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和生活习惯,知道什么时候我该做什么,该午睡的时间,是不可以去玩游戏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学科知识,那这些学科知识有什么意义呢?学习学科知识的意义就好比,你从小到大都吃过很多食物,但是现在不记得吃了哪些食物,毫无疑问的是,那些食物已经成为你的骨头和肉。学科知识它已经和你融为一体,虽然你记不清学了哪些知识,但它却很有意义。 那教育到底是什么,

  • 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1、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优秀范文本学期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进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取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标准,进取实践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深入教学一线,为教师、学生服务,以务实、创

  • 学校新教师培训总结范文
    学校新教师培训总结范文

    1、学校新教师培训总结范文20xx年9月25日,我有幸地参加了我校举办的教师培训,作为一名刚踏出大学校门的新教师,我对新的社会角色、新的工作任务、新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由于在工作方法及工作技巧方面缺少经验,迫切地希

  • 学校食堂个人总结范文
    学校食堂个人总结范文

    1、学校食堂个人总结范文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做为后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食堂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作为食堂自然是离不开饮食,食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假如我们离开了吃的东西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所以作为单位的食堂

  • 学校安全工作汇报总结范文
    学校安全工作汇报总结范文

    1、学校安全工作汇报总结范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为切实保障学校师生安全,依据上级有关安全文件精神,我校持之以恒地开展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一学期来,我校本着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 学校后备干部述职报告
    学校后备干部述职报告

    1、学校后备干部述职报告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时间飞逝,20__~20__学年度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担任副校级后备干部一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我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等方面得

  • 教育即生活周末活动《番薯大餐》
    教育即生活周末活动《番薯大餐》

    明天我们的周末活动是番薯大餐没等我说完,孩子们都兴奋得叫起来:哈哈!番薯。我吃过番薯的。它样子是圆圆的,颜色红红的,很可爱! 那你们知道番薯可以怎么做吗?终于孩子们收起手舞足蹈、七嘴八舌,认真思考、回想起来。我吃过奶奶做的番薯粥,香香的!听起来味道不错,你们想试试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还可以用油炸一炸,像肯德鸡里的薯条呵呵!沈高琦边说边止不住地笑起来。大家一听说做薯条都高兴地拍起手来!接下来孩子们想了各种各样的做法,真可谓是一顿丰盛的番薯大餐。 那我们要准备些什么呢?我提问。要带番薯,嗯!一人一个。

  • 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教育学思想和教育学理解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富有思想的人比一个相对而言缺乏思想的人更能显示出对他人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的真正理解。教育学思想似乎是一种反思能力。而教育学理解,则更侧重于体验一个具体的情境中的意义方面。教育学理解的一个常见特征就是感知和聆听孩子的能力依据不同的情形,感知和聆听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老师注意到斯斯的举止有些异常。当放学时,斯斯离开教室的时候,他徘徊着,似乎有些心不在焉,而且显得

  • 构建生活课堂,绽放品社魅力
    构建生活课堂,绽放品社魅力

    【摘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学生实际,关注

  • 生活自理教案中班100篇
    生活自理教案中班100篇

    1、生活自理教案中班100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自己穿裤、穿鞋、系鞋带,在成人帮助下穿好上衣。  2、培养幼儿乐意自己穿衣、穿裤、穿鞋的习惯,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通过看表演、竞赛活动,培养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