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栏目:小学教师随笔集锦
时间:2020-07-02 15:30:40

《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随笔集锦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研究述评:生成课程(在美国称为呼应课程)思想是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贝蒂·琼斯(Betty Jones)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学前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想。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约翰·尼莫(John Nimmo)在《呼应课程》一书中用排除的方式诠释了生成课程的实质。他强调,生成课程既不是“罐装课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也不是偶发的、不确定的课程。生成课程实践的要素有:(1)生成课程是一个不断观察、记录、计划的过程;(2)教师是课程实践的关键“决策者”,其课程设计计划是暂时的,可变的;(3)对学生有意义的价值观和目标是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4)课程产生于每个特定环境(时间、地点)中,来自特定的人(教师、学生、班级)之间互动时所表现的兴趣、问题、主意,难题和需要;(5)课程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6)知识建构于社会互动之中;(7)鼓励和支持学生对他们自己的问题及兴趣在深度和复杂性方面进行探索和钻研;(8)课程内容应有连续性,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互相孤立的。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小学语文生成课程,是指借鉴学前教育的“生成课程”理论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教案)等有一定预成的情况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生成课程暗合了学生成长动态发展特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行动,体现教学即师生互动生成,学习即建构的规律性。通过寻找语文教学有效生成的途径与策略方法,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持续走向深化。

理论依据:生成课程体现出的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有较明显的过程倾向和实践倾向。即“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学习者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使课程得到充实和完善,是师生共同参与探索求知的过程,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fist among equals)”,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学生的感知、经验都被纳入到形成中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受到重视。课程目标不是完全预定,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加以调整。”

研究的目标:立足课堂教学,将自己设计和组织预成课程的经验,与生成课程和理念和做法,经过同化、顺应,把旧经验整合为自己的新经验,并时常地进行反思,及时调整,从因生成课题强烈的“现场性”而难以驾驭的实践中,探索并构建如下教学策略:第一,教学方案设计策略教师吃透教材,弄清课文知识特点和学习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学习内容,科学处理教材,让学习内容“常见常新”,对学生永远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促使学生永远拥有不断深入探究的欲望;预测学情,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学生心理(包括个体因素和群体因素以及稳定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等“前在”因素,更要考虑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因素;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目标,简化头绪,集中目标。教学目标要具开放性。模糊预成设计,简洁周密计划,对达成目标的过程、方法、步骤等只确定几项指导性的初步构想,使之有一定的弹性;尽情尽能考虑课程的生成,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设身处地思学生所思,疑学生所疑,趣学生所趣,对课程发展的可能性要尽可能的多几种假设及其对策,以便在实施方案过程中,能够根据丰富多彩的教学现实和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要的动态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伸缩;同时根据大语文的观点,应制定导向性目标,让学生得法在课内,得益于课外;第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生成课程给了教师和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决策都有发言权。学生,不仅参与课程的实施过程,而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的设计,既是课程的受益者,又是课程的贡献者;教师,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他要在多变的、不确定的、丰富的、充满认知矛盾的课程情境中,对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进行判断、吸纳,并支持、帮助、引导学生去研究、探索,和他们一同探究,是课程实施关键的决策者。教师课程决策策略运用的水平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因此,在实施课程决策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不断解决各种认知冲突的进程中,推动语文课程的不断创生、发展。第三,营造课堂环境策略,优化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创设安全的课堂环境、丰富的活动环境、促进学生思维、开放的思维环境、广泛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悟和所能,共同活化语文知识、分享语文学习成果,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

创新之处:小学语文生成课程关注“生成”过程中学生独特而多元的体验和感悟,在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生成性,并以之作为学生走向发现、走向创造的契机。它摆脱了严密的逻辑性,充分张扬人的个性,重视师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视人们的发展为课程的首要目标。预设的教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不同的语文学习需求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开放地纳入了形成中的课程,使课堂充满着智慧的挑战,显露出生机。就其过程而言,教学是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其中,是师生发掘生命意义的生命活动和人格塑造过程,是以认识为主要活动方式的生命成长过程。课程的“生成”便是师生生命的展开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过程部分。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程的生成过程中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生成课程的基本思想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这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参与的,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其质量都将影响他们的发展和对生活的感悟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从而使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与教材真正成了师生生活意义和生活经验的源泉。

研究思路与方法:本课题是一项学科探索性研究。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即理论研究与研究实践相结合,每位实验教师首先以自身课堂教学为主要实践途经,进行“自我反思”,重点比照预设与生成,反思课堂教学预设,改进课堂教学,在课堂实践中进行实例研究,并积极与其他教师组成“合作共同研究体”,通过各种“途经”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使众多实验教师简单的、零散的“反思”形成系统,力求通过在具体的、个别的、生动的教学案例中,揭示并阐释小学语文生成课程的特性及其规律。从而使教学过程也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实施和创生课程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是实现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在这种过程中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将本来既成的课程激活起来,具备了“生命力”,课程由此走向了开放、走向了生成。

实施步骤:2006年9月始,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带领课题成员,立足课堂教学,将具体的具有“生成”特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以个案的形式记录分析,积累、归类、研究,同时,组织全体课题研究小组学习有关论著,理论研究与研究实践相结合。2008年3月始,在大量积累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前期的探索、研究与分析,逐步归纳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规律以及教学策略的科学选择。2009年12月始,以论文、论著和研究报告的形式,力求本课题通过验收、结题。
推荐小学教师随笔集锦
  • 三年级教学随笔:观察与发现
    三年级教学随笔:观察与发现

    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让学生观察三幅图,我先让孩子仔细看,说说看到了什么。图上的内容基本上都能看出来,就是第三幅图,有的看出了少女,有的看出了老妇人,两种都看出来的孩子不多。后来经过小朋友的讲解,有些孩子才恍然大悟。 然后我让孩子们说说你看到这些内容,想到些什么?我发现第二幅图孩子们说得最好。 生1:这是非常缺水的年代,仅剩这一杯水,他们都非常渴望,但又舍不得喝。(第一个孩子就能跳出这幅图来看这幅图。我很兴奋。) 生2:两个人在争夺一个奖杯,谁也不肯让。(王康眼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但这样想又不是不

    07-22
  • 满足孩子的需要
    满足孩子的需要

    从巴学园里出来的孩子,不会乱涂乱画,是何原因?是老师再三强调不准吗?是孩子们都不喜欢吗?都不是,校长为巴学园里的孩子提供了场地,提供了时间,让他们乱涂乱画。音乐课上,宽大的教室里,校长弹钢琴,孩子们手拿粉笔,根据节奏随心所欲地在地上画,整个地面都画满了。一星期有两节音乐课,孩子们尽情地画着。然后进行擦洗,要想把地面洗干净,可没那么简单。孩子有了足够的时间来涂画,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再说,涂完了,画完了,擦洗地面,可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孩子们走出校园,就不会再去乱涂乱画了。 古代,大禹一改父亲堵的治水方法,进行

    07-22
  • “四个时期”帮你的孩子跨过“自控力缺乏”的沼泽地
    “四个时期”帮你的孩子跨过“自控力缺乏”的沼泽地

    在我任教班里,有一位名叫闫的学生,他经常在课堂窃窃私语,因此扰乱课堂,面对老师的批评,也无动于衷。只要发现自己脱离老师监管的视线,开始说得更欢,课后常和其他科任老师谈起这位学生,老师们直摇头,说:唉,无可救药。这样的学生学习能好吗?在学校举行潜质生帮扶活动中,我把它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像这样的学生行为,就是缺乏自控力的表现。留意身边的学生,会发现缺乏一定的自控力的学生还真不少。自控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和约束自己行为的一种能力。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小时候自控力强的孩子,到

    07-22
  • 自强不息 成就自己
    自强不息 成就自己

    内蒙古阿荣旗王杰小学刘义彦 这两天我的一个学生从北京回来探亲,她是十几年前我在长安时教过的,已经三十岁了,现在一家私企做法务和财务工作,发展得不错,大家借此机会聚了一聚。 这个学生的成长之路可不容易,正因为曲折磨难造就了她今天的的坚强和独立,她也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小时候父母离婚,她跟爸爸一起生活,妈妈一直没管她,爸爸条件不好又不主张女孩上学,她的求学很艰难,每天都得骑自行车走二十几里路,几次都险些辍学,班主任去家访做家长工作,后来语文老师通过日记知道了孩子面临的困难,就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和她对话给

    07-22
  • 给儿子写信后的反应
    给儿子写信后的反应

    给儿子写信后,儿子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天是星期六,我上午给他写的信,他下午放学就看到了。(我特意把信放在电脑的桌面上,因为儿子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是就是打开电脑)那天傍晚,我艺校值班回来,正想开门,儿子已经把门打开了:妈妈你回来了。声音很平静但很乖顺。晚饭烧好了,我喊儿子吃饭了,儿子很快从房里出来了。娘俩对坐着,低头吃饭,无语。半晌,儿子打破沉默:妈妈,你写给我的信,我看过了。恩我抬起头,对视着儿子,只见儿子的眼里有泪光。我还能说什么?要用说什么?所有的言语都已成了多余的了,因为母子俩的心灵已从这一句半话里

    07-22
  • 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

    今天,我们学了《绝招》这篇课文,同学们对课文中的比绝招也很感兴趣。课文的最后,他们还约定今年暑假再比。我让同学们接着这个故事往下接着说,他们也能说出很多的绝招,有些真的是我所没想到的。我跟他们说:明白我们也来比绝招,你们回去要准备好,明天我们还要评奖的。同学们一听,兴致就更加高了,都议论开了:谁有什么绝招,谁又有什么绝招。第二天课堂上,开始比绝招了。我真还不敢相信,他们的绝招还真多,像翻花、倒挂、打骆驼等,还有很多有趣的民歌民谣,非常多。学生们表演得兴致勃勃,都想把自己喜欢的绝招拿出来,我看着也非常有趣,

    07-22
  • 成长的希望
    成长的希望

    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家长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在我身边有个熟悉的人,他们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让我肃然起敬。他们家原来住房在长安新胜村,是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有两个女儿,六年前为了大女儿读高中搬进了阿荣旗。这么多年来一直是租房子,而且已经换了四个地方,基本上每个住处我都去过(是我外甥女的干妈家),只有简单的家具,能维持日常生活需要;只有不宽敞的空间,能住下几口人但是收拾得干净利落。一家人很和气,男的在装卸队上班很辛苦,就是体力活;女的做过好多服务工作,保洁员、缝纫工、饭店服务员等,收入也不多。就是这样的条件,特

    07-22
  • 学会倾听是每个学生必需掌握的技能
    学会倾听是每个学生必需掌握的技能

    课堂上,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听:听老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在听中学习,在听中提高。学会倾听是每个学生必需掌握的技能,前者是为了获得新知或质疑问难,后者除了欣赏同学的精彩发言外,还能帮助其查漏补缺。所以说,听是为了学。 可是,听有时候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呢,就像今天课堂上发生的一幕: 当老师教完了《荷花》的第4自然段后,发现时间还很宽裕(离下课大约还有十几分钟),于是,她挺机智地说:作者写得这么美,你们想不想把这段话背下来呢?学生们几乎没作多少考虑,脱口而出:想!接着,教室里便像炸开了锅,一下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