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技巧――《教师的第一本书》读书心得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15-07-03 11:00:15

《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技巧――《教师的第一本书》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摘自《教师的第一本书》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的价值往往不仅在其本身,而在于寻求对其解决的过程当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促进了一种或是多种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的产生。因此,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高度与深度。
下面,结合我教学的《百分数的认识》谈谈数学课堂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关注教材的特点与学生可能性,设计达成目标的问题
数学教材呈现的大多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这些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要善于把书本内容转化成一个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以问题为中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开始,先引导学生看课题自主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纷呈的问题,总结为: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2. 百分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大问题的解决,是本课的两大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室教学方案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与总结,使问题成为达成目标的一个个阶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须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思考问题的起点。它包括了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创造能力。1.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的认知能力编写的,整个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层次性、衔接性。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了解新知与旧知的联系,还要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从而确定问题的起点。2. 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数学新课标提倡的是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六年级学生,有了学习分数的基础,而且能关注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从具体生活经验抽象到系统的数学知识。
二、关注课堂问题的思维含量,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要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
如《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在学生计算出比较投中的比率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直接比较投中的次数呢?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因为投的总数不一样,单比较投中的个数是无法比较出谁投的比较准的。可以追问:什么时候能直接比较投中的次数?紧接着继续提问:为什么要化成分数是100的分数?初步蕴含了学生对百分数这个生活中常用分数存的意义的理解。
在认识了百分数的意义之前,提出问题:以前学过用分数来表示两种量的比较,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呢?通过对收集的百分数分析,通过书本上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出结果:百分数只表示两种数之间的倍比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
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根据数学课堂的特点,注意所求问题清晰、相关、简短、具有挑战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要善于把书本内容转化成一个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以问题为中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今天补充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判断: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很多学生认为不成比例,因为底乘高不等于面积,这是学生初学正反比例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1. 把握正反比例的本质。都有两个变量和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的乘积一定它们就成反比例,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 2. 善于从提供的信息中寻找不变量,并学会自己举例。如装订一批电脑,每天装的台数和装的天数。这里的不变量是总台数,假定这批电脑有600台,每天装60台,需要10天;每天装1

    07-22
  • “生活化”不应让计算变复杂——由“天高地厚”一题想到的
    “生活化”不应让计算变复杂——由“天高地厚”一题想到的

    浙教版11册《数学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你知道天高地厚吗?知道!天高,就是围在地球外面大气层的厚度,平均是3000千米;地厚,就是地球的半径,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请算出沿地球赤道横截面外大气层的面积。(截面如下图) 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没有几位学生能够完全做对。分析学生的解题过程发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既不是不理解赤道横截面外大气层的面积这句话的意思,也不是不知道要运用圆环的知识来解答,而是复杂的计算让许多学生伤透了脑筋:2次4位数的平方,一次圆周率乘八位数的计算,这样复杂的计算着实让许多

    07-22
  • 在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教研课《四边形》反思
    在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教研课《四边形》反思

    本周上了教研课《四边形》,这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他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所以

    07-22
  • 总复习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
    总复习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

    我们固然知道,学生头脑中有的东西我们是不需要再强调的,我们要复习学生遗忘的或是学得本身就不够好的内容。那么,如何复习才有好的效果呢? 我想,要知道该怎么复习,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然后才知道学生缺的是什么。于是,我在复习之前决定让学生先来个简单的预测。 比如:第二天要复习倍数、因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等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前一天给学生做了一个预测。内容如下 1. 举例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 写出4的倍数,18的因数, 3. 写出3和5的公倍数,18和20的公因数。 4. 写出[2,4

    07-22
  • 课堂在“变”中精彩 ——听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课堂在“变”中精彩 ——听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本周二,我走进了二年级的数学课堂,听了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课教学。整节课,陶老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画面,温柔的话语,带领孩子们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理解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教学中,陶老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进行引导。 变式练习中构建新知 陶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第一行摆了2盆花,第二行的盆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几盆呢?第一行摆了2盆花,现在有10盆花,可以放这样的几堆?陶

    07-22
  •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

    教材把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组合在一起。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通分做准备。但我还是按照老教材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时,让学生学习最小公倍数。 新课标教材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给出了很多不同方法。有分别写出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为排列法;有写出某一个大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它们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大数翻倍法;有利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培训时学习的简单快捷的短除法,可书上没有出现。这么多的方法,作

    07-22
  • 让幽默、游戏走进数学课堂
    让幽默、游戏走进数学课堂

    本节课是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例4,着重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继续学习代入求值。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包括两个例子。前一个是加减数量关系的例子,后一个是乘除数量关系的例子。两个例子都是采用归纳的思路展开教学,即先列出用具体的数表示的式子,让学生看到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个别现象,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怎样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般情况呢?由此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为体现课改精神,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

    07-22
  • 例谈小学数学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例谈小学数学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尤其是文本的阅读,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向来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开课教学中,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一环节。以至于,早读时间,学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数学课本,因为数学课本中可读的文字确实有限。其实,不光语文教学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教学更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苏霍姆林斯基用这样的话道出了阅读对思维的重要性。 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文本的阅读呢?笔者做如下例谈: 一、概念教学中的文本阅读 数学上的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