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阅读课中如何找准课文中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18-12-28 15:03:56

《阅读课中如何找准课文中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套用薛法根老师的存钱理论,那阅读就是存钱,存的越多越富有,越有花钱的资本。要体现金钱的价值,就必须把钱花出去,那写作就是体现价值的时候。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两者的交互性关系,并将其有机地结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而不是单纯的写作课交写作,阅读课讲课本,这就需要老师深入挖掘课文的有效知识,加以整合和利用。以下是我阅读课中选取的两个读写结合的典型案例。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片段)——写作中“写实+联想”的描写方法的分析与训练

苏教版第九册第16课

能力目标:

本堂课在读写结合方面,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心体会景色,掌握“写实+联想”的描写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通过品读课文、观看微课等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写实与联想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再以探海松为例,让学生在修改原句的基础上掌握写实与联想的基本写作方法,最后出示孔雀松、竖琴松、连理松等黄山奇松,让学生运用写实与联想的描写手法自由创作。

教学案例(片段):

学习活动二:

1、默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用横线画出“写实”的部分,用曲线画出“联想”的部分。

2、想想从哪儿感受到这两棵松的“奇”,并通过朗读来展现。

3、小组交流,由组长安排好汇报形式。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课文为抓手,找到陪客松和送客松中写实的部分,也就是看到的部分;画出联想的部分也就是作者想到的部分。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很快能找到写实与想象所对应的部分,极少部分学生有些混淆,但经过老师稍稍的点拨,写实=看到的,联想=想到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说明“写实+联想”的描写方式在理解方面不难。

学习活动三:

1、观看微课,加深对“写实+想象”的描写方法的理解。

2、对“探海松”描写不当的地方进行修改。

3、学生自由写作。

4、交流分享。

观看微课、修改段落、自由创作的设计旨在层层递进式的让学生掌握“写实+联想”的描写方法,并能有意识的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时时展示出众的联想能力。有学生写道:并蒂齐肩的连理松,如同一对老夫妇在夕阳的余晖中相互依伴,真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啊,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醇厚的文学功底。
《诺贝尔》教学案例(片段)——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以及叙述+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方法的分析与训练,苏教版第九册第21课。能力目标:本堂课在读写结合方面,学习写人类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以及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通过细读课文3—9自然段,让学生感受诺贝尔发明炸药过程中的惊心动魄,从而理解要想写好人物就要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通过朗读8.9小节,以读促悟,体会身临其境之感,并与3—7小节的写法上作对比,从而让学生了解具体描写与概括叙述的区别,掌握叙述+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方法。

教学案例(片段):

学习活动一:

1、细读课文3-9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词或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汇报。

当学生交流汇报完自己的感受后,我请同学们再次思考:课文为什么要将诺贝尔发明炸药这件事情作为主要事例来写呢?难道仅仅因为这是他一生最突出的发明吗?学生基于对课文理解和感受,有了自己的感悟:是因为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对人类贡献最大,其发明过程最危险,最能体现诺贝尔造福人类、热爱科学的精神……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总结道:像这样能突出主人公精神、品质的事例,就叫做“典型事例”。要想写好人物,第一步要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

学习活动二:

1、朗读课文8—9自然段,读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2、思考8、9自然段与3-7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以读促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8-9自然段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体会。然后让学生读一读3-7进行对比感受。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区别。大部分学生说两者的区别是详细描写和粗略描写。还有部分学生认为3-7小节像流水账,但毕竟是课文,又不能叫流水账。介于学生懵懂的理解,我顺势解释,8-9这就叫做具体描写;而3-7只概括叙述了发明过程,写了将近三十年来的好几个发明阶段,这叫概括叙述。 如果说在一幅画中,叙述是粗线条,那描写就是精细线条;如果说在一场电影中,叙述就好像是全景镜头,那描写就是近景特写。所以,将叙述与描写结合起来,才能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还记得我们习作一那篇写老师的作文吗?如果运用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以及叙述+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方法,我们能怎么写呢?

分析和思考

关注平时课堂中的读写结合,主要是阅读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案例而得到的启发。于老师特别善于找到课文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也特别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例如,他在教《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但对“天狗望月”等奇石则一笔带过。随后他出示了“天狗望月”的大幅图片,让学生仿照作者写“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方法写下来。给了学生写法,给了学生图片,将支架架好,那学生写作就轻松了许多。我在教《黄山奇松》这课时,就是受于老师教《黄山奇石》的启发而设计的读写结合内容。再例如:于老师教《倔强的小红军》这课时设计了续写,教《珍珠鸟》时,于老师对学生说:“既然冯骥才对你照顾得那么好,你现在用小珍珠鸟的身份来写一写冯骥才。他写你,你写他,有来有往。”这种反转的写法,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就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介于此,我们在永正读书班探讨满老师上的《大江保卫战》这课时,我们查阅了资料,当年被救的小江珊后来成为了一位铁路警察,所以就建议用这种身份反转的读写结合方法,让学生用长大了的小江珊的身份给救他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回信。读写结合点设计的准确而巧妙才能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起到检测的作用。

如何找准课文中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一、扎根课本,关注课后练习。有些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就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点。细读课后练习题,我们发现有很多可以成为写句、写段落的素材,老师更是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取舍,发挥课后练习应有的价值。二、找寻课文中的言而未尽之处。课文片段的仿写,诗歌的仿写,于老师都叫做“补写”。补写的前提是学生学会片段写作方法,在其已有认知成熟的前提下,利用老师提供的支架,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达成由读到写的输出。三、从写作薄弱点入手,也可以从阅读兴趣点入手。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根据学生的学情,可以找寻不同的有效资源,达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对第7自然段中,林冲和洪教头对打的三个回合很感兴趣,读起来津津有味,老师就可以顺势训练学生如何运用动词进行场面描写。学生在写人物时往往抓不住人物的特点,不能够选取典型事例衬托出人物的形象。那《诺贝尔》就是一篇很好的教授写人物的范文。在默写人物心情时,学生往往只会干巴巴的写出紧张、兴奋等词语,通过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学生习得了用环境衬托心情的写作手法。这就是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的写作的方法。

于老师的读写结合训练就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他从不考虑什么“创造”,也不要求学生刻意模仿,一切都在不经意中,一切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阅读中渗透写法,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因材施教”。这也是我要学习的,为之努力的方向。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百家讲坛进课堂《三国演义》
    百家讲坛进课堂《三国演义》

    第八届校园读书节要开始了。 我接到一个任务,是给学生推荐名著,如《三国演义》。 我想,让我推荐名著大概是因为上一次学校征求读书节活动建议的时候,我推荐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台节目吧! 由于以前我陪儿子同看百家讲台《易中天品三国》,很有成效,并激发了儿子读课外书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我对《易中天品三国》这档节目情由独衷。 其实,小孩子看《易中天品三国》除了能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还有更好的作用,那就是懂得读书的方法以及体会教授治学的风范。 记得,中央电视台对易中天品三国的评价有一句是这样说的

    07-22
  • 小学毕业班语文复习教学反思
    小学毕业班语文复习教学反思

    第一次带毕业班,还有不到十天就要小升初考试了,然而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却不知该从何下手。一直以来我的语文教学都是开放式的:课堂上有开放的思维空间、课后有开放的阅读空间。而对于生字、词语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我从不爱反复去磨。我以为知识是要去发现的,有一个善于发现的头脑,要比有一双善于记录的双手更重要。也许我这样说会激起许多老师的反驳:没有扎实的基础如何改好高楼?但我也想问,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受过了这样的语文教育后发展如何?我们的国民素质又如何?难道我们能否认,现在的中国人素质低公共场所随便扔垃圾、造

    07-22
  • 学做细心的孩子---《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过程
    学做细心的孩子---《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过程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饶有趣味的儿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适合小朋友的阅读。 但课前我组织学生预习时,发现孩子的生活积累很少,他们中有的对蒲公英,苍耳等一点儿也不了解。所以,我先请学生学做细心的孩子,去大自然采集长有种子的各种植物,观察它们的特点。 教学中,我把课堂先交给学生,让他们各自交流汇报采集到的植物,介绍已经了解的各种知识,当直观的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

    07-22
  • 借助图片理解对秋雨的感受——《秋天的雨》主题反思
    借助图片理解对秋雨的感受——《秋天的雨》主题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色彩丰富,结构分明,层次清楚,课文是总分结构,而且每个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的段落组成的优秀散文。读着此篇短文,真的让人感到作者视点的智慧,想象力的神奇和比喻用法的确切。学生读着这些词、句含蓄、优美的散文,似乎亲近了大自然,也是三年级学生对文学熏陶的绝好启蒙。 作者对秋雨的感受,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颜料、气味这些比喻虽然很神奇,可是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疑难,先去找结合点,读读重点词、句并用图片展示,帮助解决为什么把秋天的雨比作五彩缤纷的颜料 ,比作钥匙把金黄送给田野,把橙红送给

    07-22
  • 运用音乐,突破重点
    运用音乐,突破重点

    《月光曲》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其中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这一段文字中既有实在的事物,又有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在教学中,除了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朗读、品悟让学生读懂,读明白。我还借助音乐的手段,帮助学生来领悟。当《月光曲》的音乐响起,在皮鞋匠眼中出现的月亮、大海,仿佛也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

    07-22
  • 无形中的写作指导
    无形中的写作指导

    提到写作文,让许多学生为之害怕,即使有老师细心地知道,写出来的文章依然是干巴巴,假话连篇,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让我们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是他们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泉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 今天,林老师的这节课就完成没有死气沉沉的景象,为什么呢?这就是做源自生活,从生活中来,林老师寻找了孩子们喜欢的QQ聊天,这样就俏无声息的进入了作文课堂。没有作文,有

    07-22
  •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次感受语文的诗意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次感受语文的诗意

    很多时候,我都感觉自己是一个凌乱的人。凌乱地思考、凌乱地写作。直到自己开始从事一项不该凌乱的事业(不知这样讲是否妥当),于是不免有些痛苦与不适应。但一路走来,我第一次如此细心地收集记录的点点滴滴却让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欣喜。今天,当我在整理这个学期三次公开课的七份教案和相关材料时,内心的感受是复杂的。这些洁白的、散发着油墨香的纸记录着我人生太多的第一次。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次感受语文的诗意 从选课文到汇报上课,我初次体验到一堂好课是怎样磨成的。前后三次教案的修改,让我理解语文教学艺术的技巧性。前后三堂课

    07-22
  • 理想课堂属于你——有效课堂教育研讨会
    理想课堂属于你——有效课堂教育研讨会

    构建理想课堂,探讨有效教学,我觉得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单位时间里学生知识的增量,保底讲,是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学有所得。怎样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精当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今天,我听了同题异构的《黄河的主人》三堂精彩的展示课,我首先关注的是教师的魅力。教者的文化涵养厚积薄发,在课堂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召唤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让我感受很深的是三位美丽的老师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 王雪晴老师的课,不愧是大家磨出来的,从新知的探索、共建,到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