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读《小学语文练笔策略》有感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19-02-13 11:02:56

《读《小学语文练笔策略》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寒假期间从朋友那儿找到特级教师赖正清老师有关《小学语文练笔策略》的研究著作,这本书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是一本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书,边读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触颇多。这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定位,重在理论分析;后四章分别为语文练笔的开发策略、教学活动、课堂实录、设计举隅四大系列,重在实证研究。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许多文章都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学生在模仿中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在模仿中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在模仿中锻炼表达能力,在模仿中提高文学修养。赖正清老师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点醒了我:“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文本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辟练笔天地,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习作能力。写,可在语言经典处设计练笔,模仿文本‘依样画葫芦’。”原来在教学写作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担心学生因过多的仿写,而失掉了自己的东西,习作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从赖老师的的这本书中,让我又重新认识到,仿写是提高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仿写句式, 仿写段落,仿写结构,仿写写作方法等,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很容易达到从仿到创的过程。但是阅读教学中仿写文本怎样才能准确、恰当的选择切入点却很难,赖老师提出“小练笔设计要有三性:继续性、片段性、可源性。”这“三性”的要求就让我更明确了小练笔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多一些课内延伸说话,多一些片段模仿。

    《天安门广场》这一课语言精炼,描写生动,尤其是课文二、三自然段,按照方位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各个建筑物,是一个值得仿写的典型范文。我在教学这一课的二、三自然段时,为了学生能够清楚的掌握各个建筑物的 方位,我向学生出示了一份导学单:1.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哪几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建筑物?用横线画出来。2.为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几个建筑物,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把具体的方位词圈画出来。学生分小组各自交流学习,在学生汇报的环节当中,我适时的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在图中找到文中提到的相应的建筑物,学生在大脑中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让学生想象画面,并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在方位示意图中填各个建筑物名称。从而明确了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景物的写作方法。紧接着我带着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在学生读熟的前提下,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到底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建筑物的?学生圈出具体的词语,如:雕梁画栋,红墙黄瓦,巍峨壮丽等,学生又明白了,要体现建筑物的特点,可以用词好句来帮助。学生理解了,读得认真、动情,民族自豪感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孩子读出感情后,我紧接着问学生:“我们生活了那么多年的校园美不美呀?那么你能不能仿照文中第二、三自然段的这种方位顺序的写法介绍一下自己的校园?要写出校园各个景点的位置及特点。”在这次小练笔的设计之前,我也查找了有关资料,潜心学习了赖老师有关小练笔切入点的章节,有了自己的初步设想。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一次写作的目的和顺序,我把学校具有典型特点的景物标注出来,并简单的在黑板上做了一个有关学校各个景物的方位示意图,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清晰的印出学校的情景,小练笔就不至于太随心所欲,学生们有了文本的引路,又有了一目了然的方位示意图,每位学生都知道自己在这次小练笔中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起来也得心应手,按方位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的很好,每位孩子都能按一定的方位顺序去练笔,写得有条不紊,只是部分学生在描写景物的时候缺乏生动性。

    每次读完这些特级教师的相关著作,都给了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练习以理论指导,让我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成长,课堂小练笔,我们都值得拥有!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课题质疑,引入新课《雪地里的小画家》听课后
    课题质疑,引入新课《雪地里的小画家》听课后

    前几天我们听了杨老师觉得教研课,她执教了《雪地里的小画家》。语文课上,在学习了生字,初读课文后,她问:小朋友,读了诗歌,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小鸡会画月牙。生B:我知道小狗会画梅花。生C:我知道青蛙很懒惰,他在洞里睡大觉。生D:青蛙不是懒惰,它是在洞里冬眠。 师:D知识真丰富,知道青蛙冬天要冬眠。知道什么叫冬眠吗?D:冬眠,就是冬天的时候,整天睡大觉,不用吃不用动。师:你是怎么知道的?D:我是从《百万个为什么》中看到的。师:D多会看书呀! E:我知道小鸭会画枫叶,小鸡会画竹子。F:我原来以为小动物们

    07-22
  • 从一堂阅读主题交流课上得到的启示
    从一堂阅读主题交流课上得到的启示

    今天下午,聆听了研究中心干国祥老师的名为《一百条裙子》的阅读指导课,受到了不少启发。《一百条裙子》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旺达的贫穷女孩,因为她的怪名字和旧裙子,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和捉弄。旺达默默地忍受着,终于有一天她不声不响地转学了,但是她给大家留下了一百幅美丽的图画,画的是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同学们这才发现原来旺达是多么爱她们,她们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脸红,于是她们写信给旺达道歉,终于得到了旺达的原谅。在经过一番导入形式的谈话后,干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 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你最像谁? 旺 达 马

    07-22
  • 智障儿童语文作业设计
    智障儿童语文作业设计

    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因此,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是有必要的。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些轻度、中度的智障学生,因智力损伤的限制,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处在被动的状态,完成作业时缺乏独立性,对于稍微难一点的作业他们就不完成。另一方面,智力损伤的限制使得他们

    07-22
  • 让语文味在学生的自主品读中释放
    让语文味在学生的自主品读中释放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追求课堂的趣味性,我们许多语文老师都喜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得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往往十分地热闹。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的课堂,很多时候都会淡化了语文教学中非常珍贵的东西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品读赏析优美的词句、段落,课堂中更应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如我在教学《海伦 凯勒》这课时,我尝试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课文4、5、6、7节时,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一个

    07-22
  • 追寻麦哨般的美-----忆我的语文课堂
    追寻麦哨般的美-----忆我的语文课堂

    麦哨声儿掠田野/一声呼儿一声应/湖畔孩子在割草/衬衫凉帽花肚兜小时侯在农村长大,有一种情结挥之不去,那就是对乡村生活的无限依恋,就如我现在热爱的语文课堂。 从六年级到四年级,相差一个段,只觉得有一种落差,何况又是新教材。 但一年下来,虽遗憾多多,却也有收获的喜悦。不知是新教材编得好,还是中段孩子的热情,他们点燃了我上课的激情,一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受到了上课的快乐,上语文课的乐趣。那种和孩子一起分享文字,分享阅读的快乐,那是以前没有的,或者说从没有这么强烈过。每天到课堂中,我不觉得有压力,不觉得累。在一

    07-22
  • 新课程实施后的点滴思考
    新课程实施后的点滴思考

    新课程实施已三年半了,我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成长,新课程确实是一股清新的风,给教师与学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三年半的实施,我也没啥经验可言,只能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一说: 1、 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 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全面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我在上《菜园里|》这一课时,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回家观察各种蔬菜的特点,形成形象概念后,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你看到

    07-22
  • 浅议“学·思·测”教学模式
    浅议“学·思·测”教学模式

    四川省南江县大河镇小学教师 罗定佳 近年来, 学校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并实施了学思测课堂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学思测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贯彻一个标准(课程标准),提高两种能力(教师挖掘整合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这一校本教研的主线实施。这是由新教材预留给教师的空间,赋予教师的责任,以及传统教学中的不同程度,较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的。学主要指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学生自主探学、生生合作助学、教师导引

    07-22
  • 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少教多学的实践研究对学生来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中进行探究。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技能,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少教多学 的实践研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和合作讨论,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学科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使学生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