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重感悟”、“重迁移”《儿童的语文》读后感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20-01-28 16:36:48

《“重感悟”、“重迁移”《儿童的语文》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最近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儿童的语文》一书,收获颇丰。在我们小学语文界,一提到于永正老师,无人不交口称赞。“我们必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是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仿佛说的就是这位语文专家。

于永正老师的核心理论“五重教学法”,这一教学法被许多教师奉为圭臬。其中“五重”中的“重感悟”、“重迁移”让我感受最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一、“重感悟”

什么是重感悟?于永正老师说:“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可见,不是重我们老师的感悟,而是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也就是说,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要将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读自己感悟,得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展现了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

悟什么呢?首先要悟其义,学生要读懂课文内容;其次是悟其情,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再次还要悟其法,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呢?一个字“读”,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朗读法是学语文的根本方法。因此作为老师在备课时首先自己就要先读,通过反复的品读,掌握文本的大意感情与妙处。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孩子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循序渐进,抓关键抓精彩。比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秋天》这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学完拼音以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贴近学生生活,但更需要教师通过反复地指导朗读,让孩子自己进入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如果依靠教师强行灌输,就会出现死记硬背和夹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及生活体验。

二、“重迁移”

所谓重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学以致用,这正是语文这一学科工具性的体现,学了一肚子的知识,如果无法运用,那也不过是学了一堆死知识,这个思想,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有所体现,可见“迁移”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则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教学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9——《日月明》一课,当学到“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句时, 师问:“谁知道‘一条心'是什么意思?”其中李炎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小手,他大声地告诉我们:“就是所有人的心都往一处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电视上学到的?”

师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说:“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生高兴地说:“老师,我也想问你一个问题。”

师:“好,问吧!”

生:“老师,您知道‘一颗心'值多少钱吗?”

师:“我不知道,你说值多少钱呢?”

生肯定地回答:“值一个亿。”

师不解的问:“为什么是一个亿呀?”

生自信满满地回答:“因为‘一心一意'吗?”接着孩子又说:“今天回家得让我爸爸多洗点衣服。”

师又好奇地问:“为什么?”

生:“因为‘恭喜发财'吗?这样爸爸就不用每天辛辛苦苦早早去卖鱼了。”

师:“你真是个会联想的好孩子,你不仅理解了‘一条心’的意思,还让大家对‘一心一意’、‘恭喜发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炎同学的这种学习方法不就是重迁移吗?他不仅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了举一反三,而且还进行了联想,进行了运用,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先带领孩子进入教材,然后再走出教材,进行迁移,这种迁移既要有“想”的迁移,也要有“读或写”的迁移,如读题材体裁类似的课外文章,就要进行写话上的训练,让知识在实践中被学生消化吸收。而不是框在书本中,紧紧围绕课文和生字打转。最终在学完书本后,学生不再是茶壶里装饺子——有货倒不出,而是在阅读和写话中体现出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学习技能的提升。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习作教学中评改的艺术
    习作教学中评改的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予以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讲评课上,教师可拿出已批改好的典型文章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习作,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质疑、讨论环节在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后,让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叶圣陶先生在《把稿子念几遍》

    07-22
  • 语文低段中心组说课比赛记录
    语文低段中心组说课比赛记录

    思维的碰撞、理念的火花、文采的彰显、独到的陈述这是在平湖市行知小学举办的市低段中心组教学研讨暨说课比赛上的真实记载。以下是对本次活动的零星记录: 1、百变不离课堂 课堂是教研活动的主旋律,是赢得教学一手资料的最重要阵地。本次活动中,行知小学的陆龙勤老师为参会的老师们提供了一堂题为《三个儿子》的二年级语文课,供大家以此为载体和蓝本开展教学商讨。百变不离课堂,这是教学的永恒的旋律。 2、教得精彩,说得也要精彩 教是为了更好的说,说是为了更好的教。说课中至少可以看出教师的多方面才能。活动中,近二十位来自全市各所

    07-22
  • 多媒体让抽象变形象
    多媒体让抽象变形象

    雪后的大地,多像一张洁白的画布。瞧,一群小画家走来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里留下了不同的作品。哎呀!怎么没有青蛙?他正在睡觉呢?这就是《雪地里的小画家》给我们描述的画面。 杨老师把这节课把侧重点放在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认识动物爪(蹄)的形状。出示图片后,老师首先以问题: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呢?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在交流后又出示了句式:雪地里的小画家有 、 、 和 。固定的句式帮助一年级孩子更好的把话说完整了,为后面的理解课文作好的铺垫。有了这个基础,杨老师又让学生想想他们画了什么呢?这个内容对于我们来说

    07-22
  • 听《特迪的礼物》后所想到的
    听《特迪的礼物》后所想到的

    上星期五,有幸听到了许雅娟老师执教的《特迪的礼物》这篇课文后,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许老师用温柔的语言细细道来,思路清晰,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得予启迪,作为学生十分意愿为许老师的学生。更主要的是那个毫无表情、目光呆滞、性格孤僻的特迪,与那个成为医生准备结婚的神采奕奕的特迪,不断交织的出现在我的眼前,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他的一生呢?我想,那应该是爱。 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却是永恒的主题。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天职。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其

    07-22
  • 无形中的写作指导
    无形中的写作指导

    提到写作文,让许多学生为之害怕,即使有老师细心地知道,写出来的文章依然是干巴巴,假话连篇,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让我们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是他们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泉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 今天,林老师的这节课就完成没有死气沉沉的景象,为什么呢?这就是做源自生活,从生活中来,林老师寻找了孩子们喜欢的QQ聊天,这样就俏无声息的进入了作文课堂。没有作文,有

    07-22
  • 寓言中对寓意的理解——《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中对寓意的理解——《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那么,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如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思维得到发展?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是对寓言的认知,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

    07-22
  • 教学现状分析与成长规划 (语文教师)
    教学现状分析与成长规划 (语文教师)

    一、 学生问卷调查反馈与反思 (一)调查对象:本人任教两班级64名同学 本人任教两个班级语文教学工作,并兼任一班级班主任工作。其中一个班级(2班)本地学生5名,外来务工子女24名;另一班级为希望班级(7班),语文起点均远低于及格水平的35名外来务工子女。因班级学情不同,教学风格总体相似,但方式方法上亦有差异。【参见下表】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一起走过了115个日子,共步112堂语文课。记得我们初次相识时,我对大家说:人生没有完美,但不能遗失了那颗追寻完美的心。正因其如此,老

    07-22
  • 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少教多学的实践研究对学生来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中进行探究。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技能,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少教多学 的实践研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和合作讨论,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学科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使学生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