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体现一种“简约之美”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20-07-03 14:50:29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体现一种“简约之美”》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林朝阳卓越教师工作室2015年提出了工作室教学主张——“本真”语文——洗尽铅华,反璞归真,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体现一种“简约之美”。

我们工作室“本真”语文教学主张认为:“简约”不等同于简单。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不必要的东西,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和教学过程简约的三个层次。

如何确定“简明,了然于心的教学目标”?体现“简约之美”?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总觉得教学目标定得越高,就越能体现老师解读文本的深度;曾有那么一个阶段,总觉得目标定得越多,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越多,课堂就越高效;曾有那么一个时候,有这么一个错觉:只要教学目标定下了,无论多少和难易,课堂上就一定能让其付诸行动,让它落实到位。可是,无数节课堂教学实践真实地告诉了我们:教学目标越是高远纷呈,看似面面俱到,却因“泛化过多”,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总让教师自顾不暇,以至于老师讲课蜻蜓点水,胡子眉毛一把抓、课堂效果让学生眼花缭乱、手忙脚乱,忙碌得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学生就如无头苍蝇跟随着老师的指挥棒到处走马观花。至于学到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们工作室认识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在于气势磅礴或者高瞻远瞩,而在于要制定能让孩子们力所能及、简约明了的教学目标。工作室提出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方向。简明教学目标是应考虑的首要问题,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的容量,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思考学生能学到什么,再结合教材实际来确定课堂目标。教学目标定位就是要做到一课一得,简单明了,力争使每一条目标都实在、具体、明确,在一节课内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阶段目标,从而利教、利学、利评。

下面请看王敏老师的《日月潭》第一稿教案中的第一条教学目标的制定: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研读文本后,细读课后习题要求,根据部编版的要求,我们认为第一个教学目标中的有感情朗读,对刚上二年级的学生定位过高,学生在教师多角度、多层次、用不同的方法的指导读中,描写日月潭优美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多读少讲;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不要追求复杂的体会、复杂深奥的感想畅谈。在本课教学中检测和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可以达成了辐射到本课中“提高朗读能力,学生积累词语,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2-4自然段段落。”等3条教学目标。经过反复研讨,于是,我们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有感情”去掉,重新制定了第一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朗读感悟,体会日月潭的风光秀丽,背诵课文2至4自然段。

3、品味描写日月潭的句子,积累词汇。

4、了解我国台湾省的日月潭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宝岛——台湾。

王敏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显得实在简明而明确明了,均与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紧密配合。无论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还是组织语言表达“品味描写日月潭的句子,积累词汇”均能够检测达成情况。

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特别是对单元目标整合中如何定位要有效、简明,自己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什么,拓展阅读的文章如何选择……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是“中国名著之旅”,选编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和《猴王出世》这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分别选(改编)自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我们如何制定本单元教学目标,把这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整合简明,让学生把在学习中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呢?我提出了单元整合教学的构思设想和单元整合教学的目标如何制定的困扰后,大家在工作室主持人林朝阳校长的主持下,开展了多次热情洋溢的、开诚布公的研讨:“这四篇课文要教什么?如何把四篇课文的共同点制定共同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成四节课堂教学?这四节课要教什么?如何落实语用?怎样选择拓展训练的文章?”经多次讨论,工作室成员们发表了自己对单元四节课的解读:第五单元主题是“中国名著之旅”,旨在让孩子们初步接触我们的历史、文学名著,初步感受名著的魅力,吸引孩子们投入到名著的阅读中来。在教学中,我们甚至可以把本册第七单元的《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也一并放进来(分别选自《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开展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文阅读”。

阅读这组文章,首先要明确这组文章的体裁。毋庸置疑,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是小说,《儒林外史》也是一部小说,《史记》虽是史家笔法,追求真实,但是其中的很多文章都具有小说的价值,就拿《将相和》来说,我们也不妨将它当做一篇真实的故事来对待。既然是小说,当然离不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离不开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也离不开典雅精妙的文学语言。因此,我确定这个单元的其中三个教学目标就是:理清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品味经典语言。

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初识名著

首先我让孩子们将课本分别翻到第95、100、106、114、133、134页,阅读这些“资料袋”和“课外书屋”、课文导读中的文字,初步认识《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这六部名著,了解这些名著的基本内容。

二、通读故事,理清情节

接下来,就开始我们的名著之旅。

我会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约两课时),让他们去亲密接触文本,但同时,也会布置相应的任务:

阅读《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理清故事情节或者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主要策略有以下三种,供学生选择:

三、走进故事,品评人物

四、走出故事,揣摩语言



由此,以单元教学三个简约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很简约:我以一条主线“王熙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贯穿整堂课,读中得“文”——品词析句;拓中显“文”——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简单又实在。其他四篇课文也在三个单元目标的定位下进行教学,本单元按教学要求安排课时本来需要10个课时完成,而我们仅仅用了6课时就完成了,剩下4个课时成为孩子们自由安排的古典文学和诗词的阅读时间。学生反映热烈,教学效果显著,纷纷表示喜欢这样的课堂学习流程。

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这样进行教学何愁学生不爱上语文?这些研讨使我受益匪浅,促使我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究——本真语文的课堂,我们需要教什么?我们需要如何研读文本?需要如何克服教学目标‘泛化’‘不确定’的现象,做到该教的教,不该教的不教。”所以,我们秉承工作室的教学主张——本真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目标简明,了然于心。一切从简、求实,不刻意雕琢,立足学生、深研文本,合理取舍,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教师的教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学生的学应该力求用最短少的时间读出“简约”背后的深刻和厚度,真切地感受到本真语文的“繁华落尽见真淳”的简约之美,让简约成为本真语文课堂上欢唱的小溪。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第八册语文园地四习作(人教社新课标版)
    第八册语文园地四习作(人教社新课标版)

    【习作提示】本次习作要求同学们依据教材提供的照片写一篇看图作文。 这张照片照的是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站被日本侵略者轰炸后的惨状。我们小学生对70年前的国情、民情知之不多,不了解时代背景成了写这篇文章的障碍。建议同学们认真倾听老师对照片的背景介绍,争取看一些当年日本轰炸我国的新闻记录片或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电视剧。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写作肯定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写看图作文离不开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写好本篇文章的另一个关键。 了解背景,大胆想象,同学们只要把握住这两点,这篇看图作文一定

    07-22
  • 借助实物解决难点--《爬山虎的脚》主题反思
    借助实物解决难点--《爬山虎的脚》主题反思

    《爬山虎的脚》一文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由于作者叶圣陶连续仔细地观察,再加上语言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写得细致、准确、生动,能激起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在上这篇课文前,我在班内询问了一些学生,他们反映对爬山虎的名字是知道的,但它究竟是怎么样的,又是怎么爬的,很不清楚,提前预习的孩子又告诉我,他们读了课文,还是无法理解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孩子们的现实起点与我钻研教材后对难点的把握是一致的。那么,该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孩子们真正了

    07-22
  • 在铺垫中解决难点——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
    在铺垫中解决难点——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题目虽是《秋天的雨》,其实写的是秋天。作者只不过是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巧妙地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文章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美丽与丰收的画面。 在这节课中,潘老师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找作者对秋天的雨是社么感受,把感受的句子划下来,在交流后,板书也有意识的以总分的结构展示,为下节课的概括训练做了很好的铺垫。要知道概括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从三年级起,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练习概括就是在训练抽象思维。三年级抽象思维刚起步,特别需要形象

    07-22
  • 语文教学需要语言知识
    语文教学需要语言知识

    语文新课必在实践中有点去知识化倾向,或是语言淡化知识。看了先生语言学家刘大为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发现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弱化语言知识的教学,吸取教训绝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刘大为先生说,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母语使用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而必须具备的、对母语的科学认识。言下之意,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提高语言能力,发展语文素养,必须掌握语言知识。 刘先生又说,元语言能力只能在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借助语言知识才能实现对母语自身的认识和研究,语言知

    07-22
  • 点亮孩子思维的火花——《风筝》反思
    点亮孩子思维的火花——《风筝》反思

    《风筝》这一课围绕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展开,在教学放风筝这一部分内容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当时放风筝的是你,放得正开心时,突然风筝线断了,风筝慢慢地飞走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会很难过,我要去找风筝;有的说:我会大声喊:幸福鸟,你在哪里? 正当同学们都在表达自己的伤心,难过时,有个学生说:我不会去找的,我很开心,因为我可以让妈妈给我买一个新的。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当时楞了一下,但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同

    07-22
  • 学生习作点评《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学生习作点评《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学生习作选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七(2)班 林 晓 静 小时候,我常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我不解的问妈妈,她说:是海!哦,山那边真的是海吗?于是,我带着心中的疑惑和想望,千辛万苦地爬上了那个山顶,而上面却不留一点儿情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刺眼的零分! 后来,我才明白: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就这样,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慢慢地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或许曾经因为不是梦寐以求的景象而感到遗憾,从今以后,我不会放弃,会坚持不懈地努力攀登。 我穿过林间小道,爬上一座座陡峭

    07-22
  • 九月份语文教学反思
    九月份语文教学反思

    要月考了,这意味着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快要1个月.反思我这一个月的语文教学,我认为我主要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一堂课重点的把握存在问题,这堂课我打算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我打算采用哪些策略.在这个方面我有很大的欠缺. 其次,课堂讲解中的过渡语句缺乏,只是生硬地从这个话题直接到另一个话题.没有搭好台阶让自己一步一步下来. 再次,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不足.点名发言的就那几位同学,并没有让更多的,甚至是全班同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实现一种有效教学. 最后,板书问题.如果这节课的知识点较散

    07-22
  • 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少教多学的实践研究对学生来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中进行探究。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技能,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少教多学 的实践研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和合作讨论,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学科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使学生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