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发现学习的魔力——《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栏目: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时间:2014-06-22 14:46:16
文章:未央 分享

《发现学习的魔力——《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我曾经在《早期教育》上看过连载的《我的美国见闻》,读函授本科时听老师们介绍过美国教学方式的点滴。这些认知只能使我对美国的幼教制度、美国的幼教现状以及中美幼教模式等方面有粗浅的认识,那就是“开放”“自主”。对于美国老师究竟怎样组织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仍然一无所知。自从我读到吴放老师撰写的书信体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让我对美国幼教的理念及教育行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细致地了解和感悟,我为作者介绍的每个案例而好奇,并为之感动。因为,每个案例都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是作者对中美教育模式的对比与思考,更是作者对幼儿教育如何促进孩子发展的前瞻性的实践研究,让我对“开放”和“自主”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本幼教一线教师的福音。
其中让我感触最大、影响最深的是第20封信——《这是我的配方》。讲的是“怎样做好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发现来学习”。 教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去满足孩子的操作需求。书中写道这样一段话:“越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感到兴趣,越是能弄个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喜欢去‘搅合’”。因此,老师为孩子提供了面粉、,油、盐、水、颜料、量杯、勺子、搅拌器等材料,给出了任务是:自己实验,创造你自己独特的面团配方。实验完了,老师写下配方,交流谁的配方和别人不一样。从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到老师的隐性指导价值非常大。老师让孩子在这个看似“乱”的活动中找到“乐”,从多种多样的材料中找到“趣”,在“搅合”中得到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使“乱“变成一个充满温馨的经验分享会。透过案例本身,联想到我们面对操作性的探索活动,往往比较追求那种平和、安静、稳定的教学过程。不太乐意向开放式教学挑战,唯恐自己驾驭不了活动,更担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有较大的暗示作用;组织课程的思路以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孩子的思维空间;发现问题急于纠正;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孩子主体的地位等等。而吴放老师却将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内容紧紧融合起来,使游戏成为孩子经验的摇篮,让集体活动成为幼儿新旧经验整合的平台。让操作体验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助推器。其中这样一句话也特别发人深省:“一般来说,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发明和发现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体验操作过程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关键是确定一个适当的结果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从“这是我的配方”这个活动说起,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结果的活动,其实是有结果的,那就是每个参与活动的孩子最后都用语言总结了自己的发现,并看到自己口述的配方转换成书面语言保留下来。
从以上的案例影射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将吴放老师的观点放到《纲要》中来理解,或者把《纲要》的指导要点与吴放老师的理念参比,我们不难看出,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而差距就在于如何将理念转变到教育行为之中。发现学习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自我跨越的挑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潜力超越的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有秉承吴放老师的教育态度,大胆尝试、才能跨越发展,不断提高。
相关内容
  • 发现身边的数学
    发现身边的数学

    上星期在教研员听课下执教了数学活动《正方体和长方体》。活动结束后,教研员老师对我提了一些建议。本次活动的内容包含的新知识太多,几个知识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活动中可以慢一些,将活动拆分成两次活动来进行,先从正方体入手,在孩子熟悉正方体的特点,结构后,在再下一课时再加入长方体,进行两种几何物体的对比认识。教研员的指导对我受益良多,我明白了在集体活动开展前,老师需要了解孩子目前的发展情况,对于新知识的

  • 读后感:由《小孩与栗子》想到的
    读后感:由《小孩与栗子》想到的

    (刘熙岳) 今天,我读了《伊索寓言》里边的《小孩与栗子》。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孩伸手抓瓶子里的栗子,他抓了一大把,手拿不出来了,他不想放弃一部分栗子,又想把手拿出来,就哇哇大哭,人们对他说:你少拿一点,手就会出来了。故事告诉我:一次不要贪多,人要知足。 读了这个寓言我不禁想起了我搬煤球的事:年前的一天,爷爷家进了批煤球,要把它们搬上四楼取暖。我自告奋勇地来到爷爷旁边,说我也要搬。爷爷看了看我劝告说:你人小力小

  • 发现荚果:自由讨论
    发现荚果:自由讨论

    春天,我们闻到了浓浓的紫藤花香。秋天,我们发现了满架的紫藤荚果。孩子好奇的问:这是什么呀?长长的,好多好多,和毛豆荚一样,可以吃的吧! 肯定可以吃的,而且这么大,里面的豆子肯定也很大、很好吃。 老师,摘一个下来给我们玩玩吧! 于是,我爬上石墩,边摘边告诉孩子: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荚果,是紫藤妈妈的孩子哦! 荚果硬吗?摸敲按压 不久,当我们回到活动室,坐下来近距离观察它、触摸它的时候,孩子们说:它有点毛毛的,很硬,比毛豆荚硬多了。于是为了证明它的硬,孩子们在桌子上敲击了起来,发现它竟然和小乐器一样,会发出咚

  • 发现规律,得出答案更简单——学生数学小论文
    发现规律,得出答案更简单——学生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爸爸总喜欢问我一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让我开动脑筋思考答案。过年的时候,家里来了5位客人,他们相互握手问好。握完手,爸爸问我,假如相互之间不重复握手,他们一共握了几次手? 哎呀,可惜刚才没数,现在只能动动脑筋了。 爸爸加上5位客人,一共6个人。我把他们当成6个点,因为相互不重复握手,那么我只要知道这6个点能连成几条线段,那就等于他们握了几次手。 于是我拿出纸和笔,画出了图形。 数一数,一共是15条线段,那他们

  • 发现蚕豆的秘密——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有感
    发现蚕豆的秘密——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有感

    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 肖梦娇,《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相当有参考意义的书籍。书中这样写道儿童的精力受制于他们的周围环境,我们为儿童提供的环境对他们大脑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好的环境创设能够激发孩子探索欲望和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 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说在乡下看到了蚕豆,引发了蚕豆是怎么长大的这个话题,有孩子提出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种植园地种一些蚕豆,看看蚕豆是怎样开花结果的。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

  • 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
    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探索。我们幼儿园是一所以科技为特色的幼儿园,在学期开展的主题活动中就有许多科学主题活动。在主题《奇妙的声音》中,创设了以声音为主题脉络的学习情境,在特定的情景中、在有趣的游戏中,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创造、发展。 其中有一个科学活动《特别的声音》目标是1.乐意寻找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大胆表达自己的发

  • 读后感:《读懂课堂》里的儿童观
    读后感:《读懂课堂》里的儿童观

    发布者:袁静,人类社会总是由成人和儿童构成的,所以,理解儿童乃是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基本课题。然而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中,儿童并没有被当作儿童来看待。儿童没有发言权,儿童的声音是被忽视的。新课程标准提倡三个读懂即读懂学生、渎懂教材、读懂课堂其中读懂学生是最重要。美籍匈牙利数学教育家c.波利亚认为:学生想什么比老师讲什么重要千百倍。倾听儿童的声音这种诉求是支撑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 发现生活中的美
    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工作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慢慢养成,一切在向好的发展,我也在慢慢的静下心来,观察、发现孩子的可贵之处。 可爱的小杨 在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总是积极回答题,下课爱帮助同学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缺点,不愿意去尝试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做操、吹口风琴等一些运动的活动。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需要去锻炼的,今后要鼓励他敢于去尝试自己不敢做的事情。我发现他的可爱在于他画画真的很棒。在

  • 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
    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

    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讲叙了一位老本大匠把一块会说话的木头做成了一个提线木偶,取名为匹诺曹。匹诺曹从小就非常调皮、不爱学习,是个爱撒谎的孩子。他经不住不诱惑,总是被骗。爱玩例

  • 发现教学原创成果“共同学习笔迹”促进师生跨越发展
    发现教学原创成果“共同学习笔迹”促进师生跨越发展

    曹 勇, 为了提高学校的综合水平,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一私立高中围绕学校管理模式创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思想品行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学校大力推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