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教专题 > 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 > 

“走班制教学”背景下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栏目: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
时间:2018-01-19 13:55:21

《“走班制教学”背景下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   蒋萌,【摘要】在长期与智障儿童家长接触的过程当中,了解到智障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多种多样,自从学校实施走班制教学以来,智障儿童的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走班教学的实施给家长重新带来了希望,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更加有利于智障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走班制教学  智障儿童  家庭教育   转变
 
智障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产生给许多家庭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智障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带来了考验。在与智障儿童家长的长期接触中,我发现很多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大部分采取了不关心的态度,几乎谈不上“教育”,只能称为“养护”。这样的家庭教育给智障儿童带来种种不利影响。学校实施“走班制教学”以后,学校为每个智障儿童制定了符合其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成四个教学班实施走班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快教学节奏,还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学校对于每一位智障儿童“量身定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家长沟通以后,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同,随着走班教学的深入实施,家长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的态度和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一、“走班制教学”前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状态以及不良影响
    1.“走班制教学”前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状态
    (1)态度失当
很多家庭有了智障儿童以后,家长不能完全接受和正确面对现实,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的家长是“放任型”家长,认为“孩子反正也是智障”,就对智障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大多对智障儿童漠不关心,只尽“养护”责任,甚至于仅仅是“养护”做得也不尽到位;第二类型的家长是“溺爱型”家长,认为生到智障儿童是自身原因,对于智障儿童心怀愧疚,基于这种心理,许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智障儿童过于溺爱,造成了智障儿童任性、自我的性格。
    (2)方法错误
家庭教育是一门深厚的学问,作为父母,面对正常孩子尚且在家庭教育的路上苦苦摸索,智障儿童的父母们在面对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时往往更加束手无策。依照文化程度和家庭教育能力来分,智障儿童的家长大致分为两类:即“文化型”和“传统型”。“文化型”的父母一般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较好,能够接受、也愿意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面对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足够重视,但是很多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往往过于激进、有时过于依靠来自书本和他人传授的经验,没有根据自己孩子的自身特点建立起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模式,这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难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而“传统型”的家长往往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不高,缺乏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面对智障孩子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方式难以奏效的时候甚至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教育孩子。
(3)目标缺乏
教育是一项长远且持续的工作。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每一个智障孩子的家庭教育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特别的“个别化教育”。家庭教育也需要有目标、有方法,当然,家庭生活中孩子的表现就是验证家庭教育是否合理、有效的依据。好的家庭教育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而智障孩子的家长们恰恰缺乏合适的教育目标,这就如同轮船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没有灯塔的指引,何来有效的航行,家庭教育没有正确的目标,自然不会奏效。
    2.不良影响
(1)给智障儿童的潜能开发带来不利影响
    简单地说,潜能开发就是用有效的方式开发、放开自身的内在潜力,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较大的发挥。智障儿童的潜能开发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往往遭到忽视或者是不正确的开展,使智障儿童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2)使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发展
社会适应亦称“适应性行为”、“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是区分智力障碍与非智力障碍的两个主要依据之一。1992年美国智力障碍协会分类手册更加强调社会适应,其对智力障碍者的分类不是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而是依据他们对社会和环境的支持的需要水平。总的来说,社会适应一般指个体实现人们所期待的与其年龄和文化群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与社会职责的程度或效果。即指一个人恰当、有效地表现出处理日常生活和在社会环境中求生存,对社会尽责任的能力。
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结构,受文化准则与年龄有关的期望所影响。
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应以培养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以现实生活需要为基础,在训练内容和训练项目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有意义的技能作为培养目标。以上发展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原则都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家庭作为智障儿童首先接触并且是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家庭教育对于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不当也会直接阻碍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使智障儿童产生了一些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也被称为“不良行为”、“异常行为”等,是指人的行为显著异于常态,明显的与所处的社会情景和社会评价相违背。美国心理学家马丁(G.Martin)和皮尔(J.Pear)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当。如:攻击性行为(如用脏话骂人,武力伤害他人,破坏物品等)、社会性退缩(如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不参加集体活动等)、自伤行为(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不适当行为(如在公众场合脱裤子,在别人悲伤的时候讲笑话等)等。学校就有不少学生经常制造各种麻烦,表现一些问题行为。这样的结果除了学生自身的情绪行为问题等客观原因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良的家庭教育。
(4)给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及其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智障儿童需要通过特殊教育,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独立自主的人。智障儿童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而心理健康的发展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势必会导致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实施“走班制教学”后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状态的变化以及影响
1.“走班制教学”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状态的变化
(1)家长态度更加科学
    自从学校实施“走班制教学”以后,每个智障儿童都能够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教学,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也能够更加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有效性增强,教学节奏加快,就“走班制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变多,让家长知道学生现在在学什么、在学校里做什么、取得了哪些进步。学生的进步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家长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在走班教学中的变化。走班教学模式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希望,帮助学生和家长重拾了学习的信心,在走班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家长也发现了智障儿童的潜能,正是这种信心和希望,促使智障儿童的家长渐渐地转变了对于智障儿童教育的态度。
    (2)教育方式更加恰当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一个班级里学生的障碍形式多样、智力水平及学习能力各异,导致了教学节奏慢、教学有效性差,能力强的不够吃,能力弱的不消化。这除了跟智障学生本身的生理特点有关以外,跟教学分班形式也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不能取得明显的进步,难免会觉得失望,对智障儿童变得没有耐心。“文化型”的家长更加慌乱,“传统型”的家长更加粗暴。
实施“走班制教学”以后,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面对学生的变化,家长愿意积极地和学校老师沟通,愿意和老师讨论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活动家长更愿意积极参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沟通和积极参与,家长们渐渐地掌握了家庭教育的节奏,也学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好方法促进好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学生知识和技能上的进步让家长相信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辅助学校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智障儿童取得进步的重要保障。
(3)教育目标更加明确
    随着“走班制教学”的深入开展,每个学生都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学习目标,这也给家长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有了合理的目标、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家庭教育开展起来就不再是苦苦摸索,而是实在的效果。
    2.“走班制教学”状态背景下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1)通过走班制教学”学生潜能得到了开发
“走班制教学”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重新分班,使学生获得了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开发。家长认识到了学生的进步,相信智障学生也是有潜力可发掘的,于是更加愿意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给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2)学生的生活能力和适应行为有了发展和进步
在“走班制教学”状态下,学生根据动手能力学习自己适合的技能,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渠道实现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走班制教学”状态下家长更加愿意按照学校提出的目标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让学生分担家庭生活中的劳动任务,甚至很多家长愿意放弃以前“圈养”的养育方式,转变为配合学校带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这让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减少了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走班制教学”状态下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都取得了进步,家长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方式都向好的方面转变,除了在学校,学生在家中得到的关注更多了,正确的教育引导更多了,学生的“问题行为”逐渐减少或消退;其次随着学生的不断进步,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学生的到的表扬和肯定多了,有了更多的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
总之,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到现在的“走班制教学”的转变,除了给学生带来了知识和技能上的进步以外,也给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虽然还在进行当中,但是对于学生来讲无疑是正面的、有力的,也为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Ⅰ】顾定倩.《特殊教育导论》.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Ⅱ】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推荐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
  • 关注特殊孩子——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
    关注特殊孩子——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

    湖北省兴山县黄粮幼儿园 李传梅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把未成年的孩子寄养在亲友处,造成了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留守而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为了关爱留守孩子,

    06-22
  • 给予单亲孩子更多的爱
    给予单亲孩子更多的爱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著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 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由于各种家庭因素的影响,这些孩子的心理负担比在正常家庭中生活的孩子要沉重很多,从而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例如自卑、自弃、少言寡语,孤独感等 这几年来,像这样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那么随之问题也就出现了。对待这样的孩子人

    06-22
  • 用爱心和真诚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用爱心和真诚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近日在《中国教师报》看到一篇关于北京某小学教师的风采录,他们以真我的风采和骄人的成绩,赢得了人们的关注,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严谨治学、无私奉献,与学校同发展,和学生共成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丰富的学识引领学生,用青春和爱心诠释教育的真谛。他们为教育奉献青春的事迹令我感动,那些发自肺腑的教育感言也时刻激励着我。这也正是我们幼儿教师所需要和具备的优良品质。 以往我们在衡量一名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时,一般都以唱歌,舞蹈,绘画水平来为依据。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令我深深地感受到,富有爱

    06-22
  • 因材施教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因材施教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学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正兴趣。 邱宇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很少主动说很多的话。但是我发现但对于教育活动却十分感兴趣,学起知识也非常得快,只是对于音乐方面有点不搭理。每次学唱歌时,他总是自己一个人静静的坐着或趴着,不说话也不出声学唱歌,无论别人怎么劝说都不见有明显的反应。 终于我想出了一个办

    06-22
  • 用关爱为你撑起一片绿荫——对一个智障的儿童的个案研究
    用关爱为你撑起一片绿荫——对一个智障的儿童的个案研究

    一、基本情况介绍:张云峰,是个轻度智障的孩子。他性格极其好动,却不会与人交流,平时常常独自发呆,连家人也不予理睬。他胆子特别小,和老师说话时总喜欢低着头,说话的声音也很小,在课上从来也不敢举手发言。每次交流,我总要侧着身体,静静地聆听,否则就听不见。他在做任何事情时,也是娓娓缩缩的,想做又不敢放开手做。班级开展活动时,他会躲在一边静静地看,同学们叫他参与,他不是摇头,就是跑掉。他是一个完全没有自信的学生。 二、现状分析 1、家长评价 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使云峰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他胆子特别小,不敢和人面对面交

    07-28
  •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原则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原则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既要考虑他们作为儿童的特点,他们发育不成熟,处于发展阶段;也要考虑他们的特殊性,他们作为特殊儿童还伴随有其他障碍,是训练工作无法回避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作为训练人员、老师或家长,在开展针对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时,尚需要并切实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它是有效进行训练的基

    05-04
  • 学龄前智残儿童的语言障碍矫治与训练的实验研究
    学龄前智残儿童的语言障碍矫治与训练的实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智力落后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中是一个比盲、聋教育历史更短,但教育对象更多的一项事业。中国最早的盲校、聋校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而到新中国建立时,全国没有专门的智力落后儿童学校。但智力落后儿童教育一出现,就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出现令人欣喜的发展势头。从1989年开始,为了迎合世界特殊教育回归主流的潮流,我国在8个

    05-16
  • 包容与接纳,尽微薄之力
    包容与接纳,尽微薄之力

    前几天,接到叶老师的电话说让我谈谈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经验交流,说实话感觉压力还是蛮大的,谈经验,还不够,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和这些孩子的一些故事,我们也只是在摸索中,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做一些能为孩子做的事情。 接纳与包容 当这样的孩子来到班级时,刚开始我们会出现焦躁和不安,我们会无从下手,我们可能会选择放弃,付出的要比我们预期的多的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去面对他们,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们成长。 第一次接触特殊儿童是5年前,班上有个孩子不说话,不交流,情绪表现也似乎有点异常,是个典型的不和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