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学工作计划 >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创新教案范文

栏目: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03 17:17:19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创新教案范文》可能是您在寻找教学工作计划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创新教案范文

学习目标 1、知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增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提高对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养成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重点: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难点: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导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

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 )。

2、81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 )个 117 是917 ,712 里有( )个112 。

4、3个13 是( ),47 是4个( )。

5、把912 化成最简分数是( ),2430 化成最简分数是( )。

二合作探究

1、认真观察课本89页图画,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求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说说该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3、你能把你的计算过程完整地写下来吗?

4、在计算时分母有没有变化?分子呢?

5、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6、要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说说该怎样列式计算?

7、从你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8、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

9、请你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三练习

1、 计算下列各题。

26 + 36 = 910 + 710 = 1617 - 517 = 78 - 38 = 16 + 26 + 36 = 78 - 38 - 18 =

910 + 310 + 710 = 1617 - 517 - 1117 =

2、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

59 + 29 + 89 =1527 =59 ( ) 1314 - 314 - 514 =2114 =32 =112 ( )

3、计算课本92页第6、7题。

第6题; 第7题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 五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人 尹雪霞 高素兰

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

学习目标 1、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和验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感受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中增强环保意识。

重、难点 重点: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导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

1、 计算。

59 +19 = 18 +38 = 1924 -1124 =

1213 -1013 = 34 +14 +14 = 1415 -315 -815 =

2、将下列各组分数通分。

二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教材第93页例1,并认真思考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要求纸张和废金属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3、要求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该怎样列式?

4、观察上面两个式子,思考:

⑴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就表示什么不同?

⑵分数单位不同可以直接计算吗?

⑶不能直接计算怎么办呢?

5、试着计算这两道题。

6、归纳计算方法:

7、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这两道题。

8、各小组交流自己合作探究的收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有要补充的意见,要大胆展示自己。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进行验算。

三达标测评

1、 + 表示8个( )加上6个( ),和是( )。

2、计算47 + 59 时,因为它们的分母不同,也就是( )不同,所以要先( )才能直接相加。

3、计算下列各题。

+ = - = - =

+ = + = - =

4、解决问题

(1)王彬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6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 。还剩下全书的几分之几?

(2)小明睡觉的时间占整天的 ,学习的时间占整天的 ,吃饭时间占整天的 ,问小明每天有几分之几的时间做其它的事情?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 五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人 尹雪霞 高素兰

课题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讨论,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带小括号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导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

1、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8-13 16-4+21 24-(18+3)

2、计算:

+ = + = - =

- = - = +

二合作探究

1、认真观察教材第97页例1的表格。

(1)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交流: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3)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列式计算

(4)观察书上的计算方法,集体交流。

方法一: 方法二:

(5)观察算式,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_________通分,也可以__________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

2、仔细观察教材第97页内容思考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1)认真分析并思考表格内容,想一想: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2)列出算式: 或 。

(3)观察书上的计算方法,并写出计算过程。

(4) 学生交流归纳概括出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总结概括: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达标测评

计算下面各题。

1、 45 - 310 + 23 12 - (34 - 38 ) 12 + 14 - 16

56 -(12 +13 ) 78 - 512 +16 23 +(12 - 14 )

2、小芳做数学作业用了 小时,比语文作业少用 小时,小芳做这两项作

业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王彬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6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 。

剩下 全书的几分之几?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 学科 备课人

课题 分数加减简便运算 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讨论,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3、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导学过程 备注

一知识链接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53 + 36 + 64 + 97 1.5 + 3.8 +6.2

28.6+0.54+0.46+1.4 1.8-0.45-0.55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的性质:

二合作探究

1、观察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 ○ + ( + )+ ○ +( + )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了:整数加法的( )律、( )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2、认真观察分析,先独立试做,再在组内交流算法。

56 +112 +712 13 +27 +15 +23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利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加法运算变得简单。

三、达标测评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1- 710 - 310 + +

2、填上合适的分数使计算简便,并计算。

+ +( ) 5- -( )

+ +( )+( )

3、农业科技站今年种了 公顷棉花, 公顷水稻, 公顷玉米。尝试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 五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人 尹雪霞 高素兰

课题 解决问题 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有关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2、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有关分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备注

一、自主学习教材第99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你知道了那些信息?写在下面。

第一次:一杯纯牛奶,喝了 杯。

第二次:兑满热水,又喝了 杯。

问题:

我的解题思路是:

.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杯纯牛奶,喝了一半加水,实际上是加了( )水,杯里( )是牛奶,( )是水。牛奶与水是相溶的,再喝半杯,实际上喝的半杯里( )是牛奶,( )是水。画图表示如下:把( )看作单位“1”。

各小组展示交流自己合作探究的收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有要补充的意见,要大胆展示自己。

总结:无论是求喝了多少牛奶还是喝多少水,都是求每次喝的占整杯的几分之几。

三、练习

1、李华喝一杯牛奶,先喝去它的一半,接着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共喝去这杯牛奶的几分之几?

2、 小明倒了一杯饮料,先喝一半后加满水,再喝 后,又加满水,最后全部喝下。小明喝的饮料和水哪个多些?

3、 五(1)班同学去革命老区参观,共用去10小时。其中路上用去的时间占15 ,吃午饭与休息时间共占310 ,剩下的是游览的时间,游览的时间占几分之几?

4、 自己独立完成课本101页第7题。

5、完成课本第101页第8题。(小组合作讨论)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 五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人 尹雪霞 高素兰

课题 打电话 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 重点:理解找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

难点: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备注

一、自主学习教材第102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请你提取这个实际问题的关键信息,写在下面:

要通知的人数:

通知的方式及用时:

对于通知的要求:

请你写出你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方案一: 要 分钟。

方案二: 要 分钟。

方案三: 要 分钟。

方案四: 要 分钟。

探索最优方案的规律。

1分钟一共通知( )人

2分钟一共通知(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人

……

总结规律:全员参与通知2分钟通知的人数= ;3分钟通知的人数= ;4分钟通知的人数= ;……按照这个规律,5分钟一共通知 人;6分钟一共通知 人; 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 分钟。

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全员参与通知,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

三、练习

1、学校合唱队共有队员31人,暑假临时接到演出任务,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最少要花多长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2、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周末有一个紧急任务,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打电话通知,每分钟通知1人,最少要花多少时间能通知到每一个人?

4、老师要通知学生到学校开会,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2分钟可以通知1人,18分钟最多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5、假期里,拉丁舞班的张老师要通知38名同学来上课。设计一个方案,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通知到全班同学。时间至少多长(一个电话3分钟)?

2、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创新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计算。

理解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能力。

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价值。

[重点难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2.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

3.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4.能运用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5.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6.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教学建议]:

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引入同坟墓分数相加减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探索、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课时安排]: (共 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

4、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课时

5、打电话…………………………………………………………… 课时

第一节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分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 教师课件出示一组习题

1)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导入。

师:同学们,过生日时高兴吗?(生:高兴)哎呦,怎么这么高兴,快说给我听听,也让我高兴高兴。

生1:我又长大了1岁。

生2:可以有很多朋友聚在一起,边吃边聊。

生3:我能收到很多礼物。

生4:我可以吃蛋糕。

生5:我可以买一本书。

……

师: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也替你们高兴,同时我也希望你们天天这么高兴!

设计意图:用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新知。

师:刚才说到过生日吃蛋糕,下面是小红过生日时,妈妈特意为她准备的一个大蛋糕(如图),首先,妈妈把它平均分成8份,小红吃了3块(在图的上边涂鸿的处写上“小红吃了3块),爸爸吃了1块(在右边涂绿色处写上爸爸“吃了1块红),妈妈吃了1块(在右边涂黄色处写上“妈妈吃了1块”)提问:小红、爸爸、妈妈各吃了多少个蛋糕?(如图所示)

生:小红吃了 个,爸爸吃了 个,妈妈也吃了 个。

师: 表示什么?

生: 表示把“1”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1份。

师: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根据我给你们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

生2:小红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蛋糕?

生3: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蛋糕?

生4:小红一家三口一共吃了多少蛋糕?

生5:小红比爸爸多吃了多少蛋糕?

生6:还剩下多少蛋糕?

生7:一共吃的比剩下的多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能!

师:那赶快动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之间画像学习、互相探讨,从中解决一些困惑,实现“兵教兵,兵强兵”,提高课堂效率。

二、 放手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自己解答以上问题,教师巡视。

学生做完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 收集信息,总结规律

师: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

师:你们没有,我可有几个问题要请教你们,我的问题是求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生: +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求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生:求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也就是把小红吃的和爸爸吃的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说得好。这是应用率什么的意义来列的计算?

生:整数加法的意义。

师:谁还记得整数加法的意义?

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师:整数加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师:谢谢你们帮我解答了第一个问题。我的第二个问题:从图上我们知道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 个蛋糕,假设我告诉你们爸爸吃了 个蛋糕,如何求小红吃了多少个蛋糕?

生: - = (个)

师: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

生:知道了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 个蛋糕,也就是知道了小红和爸爸吃的蛋糕的和,又知道了爸爸吃了 个蛋糕,也就是告诉了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用减法来计算。

师:分析的真好。这就是根据前面学习过的整数减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减法也同样适用。

师:我的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 + = ?

生: 是3个 , 是1个 ,3个 加上1个 就是4个 , 是1个 ,也就是 。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 = =

3个 1个 4个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小红吃了3块,爸爸吃了1块,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8块中的4块,所以是 个。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 = = =

师: 也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二分之一。

师:凡是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的,如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一定要月份化成最简分数。

师:会计算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了吗?

生异口同声的说:会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坟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反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从学生总结规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漏洞,便于及时补救,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看上面的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分母相同。

师:这就叫做同坟墓的分数。今天学习的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联系刚才做的题,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可以小组讨论,小组长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你们小组的结论。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或想减。

师: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生:前面加上一句:“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这样就完整了。

生: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师:这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请同学们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词最关键?还有什么疑问?

生:老师,为什么分母不变?

师:你的问题提的很好!谁能来解答?

生: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数单位没有变。

四、 巩固练习,反馈矫正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刚才学的法则来做几个练习题,好吗?同时比一比,哪些同学做得好,掌握的扎实!

完成教材第90页做一做。

学成做完后小组检查,让出错的学生说明错误原因。

设计意图:做练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法则,并灵活、熟练地运用法则。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要约分。

第2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1课时(新授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检验的学习习惯。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重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的城市现正在创建卫生城市,每个居民都要为建设文明、卫生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引入新课: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便扔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呢?一般情况我们把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二、探索新知

1.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

(1)采集信息

问:从这个表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两三名学生回答)

(2)处理信息

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能说说计算过程吗?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需要在黑板上板书)

(3)探索方法

解决问题:纸张和废金属等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②观察比较: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③思考方法:你能想办法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吗?

④小组内讨论怎样变成学过的知识

⑤学生展示汇报,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会有化成小数计算、画图计算、先通分在计算等方法。

(4)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方法都是要先把单位统一,然后再相加。具体请看——(课件动态演示通分的过程。)

(5)自主选择二次探究,方法择优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 = + = + =

引导择优: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不用化成小数的方法、画图的方法?能不能找到一个都通用的方法?

提问小结: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怎样计算?

2.自主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1)教师启发引导:我们已经解决了纸张和废金属等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你能计算出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的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3)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们首先应该怎么做?再怎么计算?

三、深化应用

1.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只解决了两个,剩下的问题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来解答吗?

学生选择问题,独立解答问题后交流订正。

2.完成书第95页做一做第1、2题。

3.深化应用:练习二十四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增强数感,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在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些特殊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发展他们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答:我们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式题时采用了什么方法?(通分),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了同分母分数。(板书)

2.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板书课题)

二、重点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生说说怎样计算的,强调计算法则。

2.练习二十四第5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么想的?

3.练习二十四第6 题。

(1)算一算: - = - = - = - = - = - =

(2)想一想:算式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写下来。

(3)试一试: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

- = - = - =

(4)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练习二十四第6题

4.练习二十四第7 题。

请学生先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解答

三、拓展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9题

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后再动手填写。讲评时,请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 练习二十四第10题

(1)学生利用课前完成:调查填好表中相关数据,然后制成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2)课堂展示交流调查制作分析及解答过程。

四、独立练习

练习二十四第4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们还探索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些特殊情况的计算规律,这个规律是:当两个分数的分子为1 ,分母互质时,它们的结果是用这两个分母的和(差)作分子,用两个分母的乘积作分母。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就可以直接得出结果了。

第3节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第1课时(新授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习新知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交流意识及合作的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云梦森林公园参观。

(课件播放森林公园的美丽景色及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对比统计表。)

2.引入新课

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对比

地貌类型 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

乔木林

灌木林

草地

问: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选择“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这一问题

(1)学生独立,再在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算法:

(3)思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4)总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便。

2.课件出示下表:

森林和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对比表

地貌类型 储存为地下水 地表水 其他

森林

裸露地面

(1)问:从表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解答。

(3)展示学生不同的解法: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1.计算小能手评比

书P99 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李明用1m长的铁丝做了一个三角形,量得三角形的一边是 m,另一边是 m,第三条边有多长?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3.给 、 、 排排队,谁能用这三个分数编出一道加减混合的计算题?试试看你能编几道题,把它写下来,选择其中的两道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3节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第101-102页练习二十五第1、3、4、6、9、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习新知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交流意识及合作的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出示练习二十五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

2.揭示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二、重点练习

1.练习二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展示汇报,说一说计算过中要注意什么。

2.练习二十五第3、4题

(1)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说一说怎样想的。

(2)第4题

3.练习二十五第6题

①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用分数表示自己每天各项活动时间占一天的几分之几。

②自己提问并解答后与同桌交流。

③学生汇报展示,教师指导点评。

三、应用拓展

1. 练习二十五第9题

把6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分给8个孩子,可以怎么分,每个人分得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思考后,说一说怎样想的。

(2)强调:无论把多少个苹果分给8个孩子,求每个人分得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就是“把这些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就是八分之一”。

2. 练习二十五第10题

(1)学生独立思考在草稿本上演算,书上填写。

(2)同桌交流思考过程。

(3)汇报展示明确思考切入点。

3.练习二十五思考题:有趣的七巧板

学生合作探究,展示汇报明确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今天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你要注意什么?

第4节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第99-10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经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这一过程,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类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地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难点:根据分数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回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有哪几个?怎样用字母表示?

板书: 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36=36+25 (17+28)+72=17+(28+72)

6.2+2.3=2.3+6.2 (0.5+1.6)+8.4=0.5+(1.6+8.4)

揭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 ( + )+ +( + )

教师指明:整数的加法的运算定律既适用于整数和小数,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2.学习分数的简便运算。

(1)出示:

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问:当上面式中的字母换成分数时,这个定律还适用吗?

(2)出示例2

+ + ( + )+ +( + )

问:仔细观察题目,你能很快写出答案吗?你是怎么算的?

(3)提问:

①两组算式的特点各是什么?(两组算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第一组中加数交换了位置,第二组中改变了加的顺序。)

②这一特点与整数加法的什么运算性质相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4)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5)计算: + + +

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 + +

=( + )+( + )

= +1

=1

交流: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加法结合律?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这样会比较简便。

3.教学例3

(1)学生根据步骤图自己学习。

(2)反馈交流,明确思路。

三、巩固反馈

1.完成书P99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具体说一说哪一步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的进行简算的。

2. 完成书P100- P101练习二十五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道题思考的依据。

3. 应用提高:书P101练习二十五第8题

(1)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展示观察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3、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创新教案范文

学习目标 1、知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增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提高对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养成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重点: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难点: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导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

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 )。

2、81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 )个 117 是917 ,712 里有( )个112 。

4、3个13 是( ),47 是4个( )。

5、把912 化成最简分数是( ),2430 化成最简分数是( )。

二合作探究

1、认真观察课本89页图画,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求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说说该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3、你能把你的计算过程完整地写下来吗?

4、在计算时分母有没有变化?分子呢?

5、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6、要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说说该怎样列式计算?

7、从你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8、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

9、请你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三练习

1、 计算下列各题。

26 + 36 = 910 + 710 = 1617 - 517 = 78 - 38 = 16 + 26 + 36 = 78 - 38 - 18 =

910 + 310 + 710 = 1617 - 517 - 1117 =

2、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

59 + 29 + 89 =1527 =59 ( ) 1314 - 314 - 514 =2114 =32 =112 ( )

3、计算课本92页第6、7题。

第6题; 第7题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 五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人 尹雪霞 高素兰

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

学习目标 1、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和验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感受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中增强环保意识。

重、难点 重点: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导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

1、 计算。

59 +19 = 18 +38 = 1924 -1124 =

1213 -1013 = 34 +14 +14 = 1415 -315 -815 =

2、将下列各组分数通分。

二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教材第93页例1,并认真思考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要求纸张和废金属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3、要求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该怎样列式?

4、观察上面两个式子,思考:

⑴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就表示什么不同?

⑵分数单位不同可以直接计算吗?

⑶不能直接计算怎么办呢?

5、试着计算这两道题。

6、归纳计算方法:

7、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这两道题。

8、各小组交流自己合作探究的收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有要补充的意见,要大胆展示自己。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进行验算。

三达标测评

1、 + 表示8个( )加上6个( ),和是( )。

2、计算47 + 59 时,因为它们的分母不同,也就是( )不同,所以要先( )才能直接相加。

3、计算下列各题。

+ = - = - =

+ = + = - =

4、解决问题

(1)王彬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6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 。还剩下全书的几分之几?

(2)小明睡觉的时间占整天的 ,学习的时间占整天的 ,吃饭时间占整天的 ,问小明每天有几分之几的时间做其它的事情?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 五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人 尹雪霞 高素兰

课题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讨论,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带小括号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导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

1、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8-13 16-4+21 24-(18+3)

2、计算:

+ = + = - =

- = - = +

二合作探究

1、认真观察教材第97页例1的表格。

(1)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交流: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3)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列式计算

(4)观察书上的计算方法,集体交流。

方法一: 方法二:

(5)观察算式,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_________通分,也可以__________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

2、仔细观察教材第97页内容思考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1)认真分析并思考表格内容,想一想: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2)列出算式: 或 。

(3)观察书上的计算方法,并写出计算过程。

(4) 学生交流归纳概括出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总结概括: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达标测评

计算下面各题。

1、 45 - 310 + 23 12 - (34 - 38 ) 12 + 14 - 16

56 -(12 +13 ) 78 - 512 +16 23 +(12 - 14 )

2、小芳做数学作业用了 小时,比语文作业少用 小时,小芳做这两项作

业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王彬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6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 。

剩下 全书的几分之几?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 学科 备课人

课题 分数加减简便运算 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讨论,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3、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导学过程 备注

一知识链接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53 + 36 + 64 + 97 1.5 + 3.8 +6.2

28.6+0.54+0.46+1.4 1.8-0.45-0.55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的性质:

二合作探究

1、观察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 ○ + ( + )+ ○ +( + )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了:整数加法的( )律、( )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2、认真观察分析,先独立试做,再在组内交流算法。

56 +112 +712 13 +27 +15 +23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利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加法运算变得简单。

三、达标测评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1- 710 - 310 + +

2、填上合适的分数使计算简便,并计算。

+ +( ) 5- -( )

+ +( )+( )

3、农业科技站今年种了 公顷棉花, 公顷水稻, 公顷玉米。尝试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 五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人 尹雪霞 高素兰

课题 解决问题 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有关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2、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有关分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备注

一、自主学习教材第99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你知道了那些信息?写在下面。

第一次:一杯纯牛奶,喝了 杯。

第二次:兑满热水,又喝了 杯。

问题:

我的解题思路是:

.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杯纯牛奶,喝了一半加水,实际上是加了( )水,杯里( )是牛奶,( )是水。牛奶与水是相溶的,再喝半杯,实际上喝的半杯里( )是牛奶,( )是水。画图表示如下:把( )看作单位“1”。

各小组展示交流自己合作探究的收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有要补充的意见,要大胆展示自己。

总结:无论是求喝了多少牛奶还是喝多少水,都是求每次喝的占整杯的几分之几。

三、练习

1、李华喝一杯牛奶,先喝去它的一半,接着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共喝去这杯牛奶的几分之几?

2、 小明倒了一杯饮料,先喝一半后加满水,再喝 后,又加满水,最后全部喝下。小明喝的饮料和水哪个多些?

3、 五(1)班同学去革命老区参观,共用去10小时。其中路上用去的时间占15 ,吃午饭与休息时间共占310 ,剩下的是游览的时间,游览的时间占几分之几?

4、 自己独立完成课本101页第7题。

5、完成课本第101页第8题。(小组合作讨论)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 五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人 尹雪霞 高素兰

课题 打电话 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 重点:理解找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

难点: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备注

一、自主学习教材第102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请你提取这个实际问题的关键信息,写在下面:

要通知的人数:

通知的方式及用时:

对于通知的要求:

请你写出你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方案一: 要 分钟。

方案二: 要 分钟。

方案三: 要 分钟。

方案四: 要 分钟。

探索最优方案的规律。

1分钟一共通知( )人

2分钟一共通知(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人

……

总结规律:全员参与通知2分钟通知的人数= ;3分钟通知的人数= ;4分钟通知的人数= ;……按照这个规律,5分钟一共通知 人;6分钟一共通知 人; 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 分钟。

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全员参与通知,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

三、练习

1、学校合唱队共有队员31人,暑假临时接到演出任务,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最少要花多长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2、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周末有一个紧急任务,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打电话通知,每分钟通知1人,最少要花多少时间能通知到每一个人?

4、老师要通知学生到学校开会,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2分钟可以通知1人,18分钟最多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5、假期里,拉丁舞班的张老师要通知38名同学来上课。设计一个方案,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通知到全班同学。时间至少多长(一个电话3分钟)?

4、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案精选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 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

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数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提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瓶装口香糖、课件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影音资料: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可见,不合格零件的危害有多大。

2、你从播放的影片中看到了什么 ?

3、飞机失事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找出不合格产品,也就是找次品。

板书:找次品。

二、学用天平,了解原理

1、老师这里有5瓶口香糖,其中一盒少了几颗,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瓶?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好吗?你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

2、你们都很聪明,老师听了你们的建议决定用天平来找次品。那你们会用天平吗?

3、怎样用天平来找次品?谁能边演示边把找次品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师板书)

小结我们用天平找次品时,不管我们把零件分成几份,天平一次能称几份?

三、归纳策略,体会最优

如果老师这里不是5瓶,而是有9瓶口香糖中有一瓶我多放了几颗(比其它几瓶重一些),你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这瓶?

1、现在我们不用天平了,用画图一步一步地分析、推理,请同桌的合作学习。

课件演示:

课件出示:

零件个数 分的份数 每份各几个 保证能找到次品的次数

9 9 1,1,1,1,1,1,1,1,1 4

9 5 2,2,2,2,1 3

9 3 3,3,3 2

9 3 4,4,1 3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表,你有什么发现?你喜欢那种称法?

用天平来找次品我们把待分物品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这种方法最好。

板书: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 最好

四、应用策略,拓展提高

1、你们通过实验、讨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孙悟空和猪八戒也来凑热闹了。孙悟空把手上的珍珠递给猪八戒说:八戒,这13颗珍珠中有一颗要轻些,是我用猴毛变的。如果你能用最少的次数保证能找出假珍珠,这12颗珍珠就归你了。猪八戒抓破脑袋也没有想出办法。我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帮八戒,好吗?

五、课堂回顾,知识延伸

1、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 什么 ?

2、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总数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这一类找次品问题,当然在生活中有些次品不止一个,不知是较轻还是较重;总数里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等等。如果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去研究研究。

板书:

找 次 品

用天平称 分成3份 平均分--最优

5、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案精选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寻求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学情分析:

“找次品”的教学内容在“奥数”活动中时有出现,用图形帮助思考,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好的,学生虽然是初次接触,但只要通过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还是不难的。关键是最优化的解决策略,学生总结方法时有些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

教学过程:

一、弄清问题题意,激发探究欲望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某公司招聘员工的一道题目开始,假定你就是应聘者,想不想接受一下智慧的挑战?(出示课件)

问题是:假如你有81个外观完全一样的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它的球稍轻,属于次品,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来断定哪一个球轻,请问你最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较轻的那个球?

(一分钟思考)学生汇报:1次丶2次…

师:请只用1次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

生2:

师:看来,1次虽少,但只是有可能,不能保证找到那个次品球,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光要最少,还要以保证能找到为前提。

师:如果以“保证能找到”为前提,在同学们这么多的答案中,哪个次数是最少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一一找次品。

二、简化问题,经历问题解决基本过程。

对于从81个小球中找次品的问题,比较复杂,那么怎样开始我们今天的研究呢?

生:可以从最少的试一试。

师:如果从最简单的入手研究,2个小球至少称几次?

生:1次。

师:如果是3个呢?

生猜测:2次?3次?1次?

师: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少了3粒,你觉得应该怎样称?

生汇报:先把其中的2瓶放在天平的两侧,如果左边下沉,就说明右边的是次品;如果右边的下沉,就说明左边的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则没称的是次品。(学生边说老师边配合进行称量演示。)

师边演示课件边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推理过程:虽然有3瓶,而天平只有两个托盘,但是只需要把其中的2瓶放在天平的两侧,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如果平衡如果不平衡不论是否平衡,利用推理,只要称1次肯定能将那个次品找出来。

师小结:看来2个和3个虽然数量不同,但是都只称1次就可以将次品找到。(将探究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三、再次探究“关键数目”,初步感知、归纳规律

1、探究4个小球的情况。

(1)师:如果再增加一个球,现在有4个球,其中有一个是次品,一次可以保证找到次品吗?

生猜测:4次?3次?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咱们还是亲自动手探究一下吧。请同学们与自己的同桌共同讨论一下。可以借用小方块摆一摆,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将思考过程简要记下来。

(生分组研究)

师:4个小球时,你们称了几次?

(生边汇报师边板书枝状图)

师:4个球有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但结果测量的次数都一样,至少要2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师:如果球的个数再多一些,例如9个,至少需要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呢?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用笔画一画。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为什么把9个球分成(3,3,3)只要2次就可以找到次品呢?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把结果填入表格中)

师:4个球只需要2次就可以保证找到次品,9个球也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那么大胆猜测一下,在4与9之间的5、6、7、8个球,至少需要几次就能找出次品呢?现在我们分组来研究一下:第1大组的同学研究5个小球的情况,依次研究6、7、8个球。

(生汇报,重点是8个球)(把结果填入表格中)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我们将8个小球分成(3,3,2)三组称2次,可是把8个小球分成(4,4)两组却称了3次,多称了1次,多称的1次多在哪儿呢?

生:小球数是2和3个时只用一次,把8分成(3,3,2)每组是3个或2个,3个或2个都只需要称1次就能找到次品。

师:你们明白他的意思吗?你们看,称(3,3)或(4,4),都只称1次就能确定次品在哪边,可是接下来,第一种是在3个或2个里找,只需一次,第二种要在4个里找,要用2次,所以会多一次。

师:大家最后称的次数不同,原因是什么呢?

生:分的组数不同,每组数量也不同。

师:那到底怎么分,才能既保证找到次品,又能使称的次数尽可能少呢?

(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生1:应该分3组,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

生2:每组的数目还要少。

生3:尽可能让每组数目比较接近,每次称完,次品就被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通过我们刚才的试验、讨论、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发现了其中分组的秘密规律。

(师板书:分3组,尽量平均分。)

四、进一步发现规律

师:现在我们就应用分组的规律,再来一次实验,如果小球个数是10个(课件),该怎么分?称几次?

(生汇报,师板书:10(3,3,4)3次)(课件)

师:如果是27个呢?(课件)

(生汇报,师板书:27(9,9,9)3次(课件)

师:这位同学说的太好了,他先是分成了3组,然后用转化的思想把问题变成我们前面解决的9个小球的找次品问题了。

看来大家都掌握了分组规律。最开始的招聘问题,81个小球,大家能解决了吗?谁有了答案?把结果直接写在黑板上。

(生讨论并汇报结果)(课件)

师:你能发现它和前面我们解决的27个,9个,3个,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研究)

生汇报:被测小球数目是几个3相乘就称几次,比如4个3相乘是81,81个小球就只需称4次。

师:你们很了不起,既解决了公司“招聘”问题,又发现了“被测物品数目与称的最少次数之间”神秘的规律。

五、课堂小结

随着招聘问题的解决,今天的课也即将结束,回顾我们整节课的经历,从最初的招聘问题,回归到解决2、3的问题,再到研究8、9发现分组规律,直至研究了更大的数目,像27、81这样的数目,发现了被测物品数目与称的最少次数之间的一些关系。

在这一路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发现,我想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一定收获了更多的智慧。最后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课件出示)

探究问题,学会化繁为简

解决问题,要有优化意识

6、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优质范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数的含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7.理解分数的性质并进行通分和约分。

第1课时 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 )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三、巧妙联系,深化理解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做练习第2、3、4题。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四、全可总结,延伸拓展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第14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内容及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4.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2.小组讨论书上的三个问题。

指名汇报。约分和通分的根据是什么?

约分要约到什么为止?什么是最简分数?通分一般用什么作公分母?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第1题。

下面的涂色部分可用哪些分数表示?还能说出其他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做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说说自己的想法。

3.做第4题。

可以用直线上同一个点表示的数,有什么特点?

你准备怎样找呢?学生完成约分,说说哪些分数相等?学生独立画点。

5.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方法。

6.第6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

引导比较 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7.第7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15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的练习与应用第8—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6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探索与实践,发展数学思考与实践能力,感受数学活动的魅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1.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2.约分、通分有什么区别?约分、通分的一般方法各是什么?3.你会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教学第8题

2.教学第9题:

先圈出最简分数,再把其余的分数约分。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3.第10题

引导:前3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最后1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4.第11题 比较较分数的大小。

讨论:我们学习了多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大家讨论交流后,教师再进行归类。

5.指导第13题

先让学生做,再让学生说出理由。

三、探索与实践

第14题 各自记录后计算交流。

第15题 要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图案,再用分数和知识进行描述交流。

要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之美。

第16题 游戏之前要让学生照书上的样子分别做一个转盘,游戏时要帮助理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

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比较分数大小的经验,反思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

四、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再慎重地给五角星涂色,对自己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五、作业

第12、13题

7、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优质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 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六节,各节的内容的编排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五下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从上面的图示,不难看出六节教材的内容所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

首先,第1节分数的意义和第3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第2节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即分数概念的引申;第4节约分、第5节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最后一节沟通了分数与小数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的递进发展关系。

其次,在第1节里,分数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这里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至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则是从分数的现实来源和数学内部来源两方面来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在第2节里,先通过三道例题,引入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个概念,再通过例4,解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问题。

在第3节里,先通过例1,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例2,在运用的过程中加以巩固。

在第4、5节里,先引入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再讨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约分、通分的概念和方法。

显然,在第2、3、4、5节内部,同样显现出由概念到方法的逻辑关系。

2.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的主要改进有以下几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考虑到分数概念比较重要,又比较抽象,有必要通过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来帮助学生形成分数概念,理解它的含义。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是用来表示量的。5只兔、5个人,这些量的共同特征,可以用自然数5来表示。也就是说自然数是一个量(兔、人)与另一个作为单位的量(1只兔、1个人)的比。

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上面例举的,由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多少的量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表示的量。例如,用一根作为单位长的木棒(米尺)去量一条线段AB的长,量了3次还有一段PB剩余。

五下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时,运用自然数就只能粗略地说,这条线段长3米多一点。要更精确一些,就必须把度量单位等分成更小的单位,来度量余下的那条线段。比如把1米一分为四,则每等份叫做“四分之一”米,记做1/4米。这就引入了形如1/n(n为大于1的自然数)的分数。假如使用度量单位14米去量图中剩下的一条线段PB,量了3次恰巧量尽,那么PB的长就是“3个1/4”,记作3/4米,这样就又引入了形如m/n(n为大于1的自然数,m为自然数)的分数。历史上,分数正是为了比较精确地测量这类可以分割的量而引入的。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分数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在整数集合里除法不是总能实施的矛盾。比如,2÷3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计算,引入分数就能记作2÷3=2/3。当然,这种抽象的表示方法也有它的实际意义。例如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2/3块饼。

在本单元的第1节里,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

在引出分数概念之后,教材又通过分蛋糕、分月饼的实例,抽象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悟,有了分数,就能解决整数除法除不尽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从数学内部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数的来源。

这就为拓宽学生的认识,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素材。

(2)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我们知道,在小学数学中,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习分数服务的。但在以往的教材中,两者各自独立成章,学完后,学生还不知道学了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用,只能对一组组整数单纯地练习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而且,这些知识集中在一个单元里,概念多,而且抽象,不利于分散难点,逐步消化,也不利于认识的螺旋上升。

现在,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内容安排在讨论约分之前教学;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内容安排在引进通分之前学习。从而将两部分知识紧密�

8、小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质范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安排,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和选择合适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复习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复习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回顾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再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源,进一步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算理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

2.重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提炼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把计算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计算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课件出示:计算下面各题。 175+62= 985-423=259+148= 806-714= 325+464= 310-207=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3.组内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计算加法时要注意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1。计算减法时要注意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要连续退位,0被退位以后要当作9来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时,重点突出加、减法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注意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确率,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巩固运用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1题中的表格及问题:一架飞机先从北京飞到广州,再飞行690千米到三亚,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比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多飞多少千米? 航线 里程/千米 北京——上海 1088 北京——成都 1542 北京——广州 1907 北京——台北 1729 北京——三亚 2541 北京——乌鲁木齐 2464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一架飞机先从北京飞到广州,再飞行690千米到三亚。所求问题: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比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多飞多少千米) (2)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一共飞行的千米数:1907+690=2597(千米) 比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多飞的千米数:2597-2541=56(千米) (3)检验以上两题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加法的验算方法: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用差加减数(或减数加差),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4)根据表中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解答之后检验,然后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9、小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质范文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100以内数的巩固与提高。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与计算起来铺垫的作用。本单元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之间的练习,体会数学算法的多样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面

能正确口算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加、减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数学思考方面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解决问题方面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加、减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 教学安排

两位数加两位数………………………………… 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2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讲练法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课前作业预设与处理: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想好了明天与大伙分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课前三分钟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1、2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35+34=69

(1)35+30=65 65+4=69

(2)30+30=60 5+4=9 60+9=69

(3)30+34=64 64+5=69

课后反思

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讲练法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课前作业预设与处理:观察教材第11页例2,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想好了明天与大伙分享。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65-(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退位减法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让学生在能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尤其是退位减法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整节课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出多种算法。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受到,虽然整节课体现了每个学生都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感觉教的很轻松,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急需改进:

由于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在探索多种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练习量不够。我应多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也便于巩固加深。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讲练法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课前作业预设与处理:观察教材例3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想好了明天与大伙分享。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课前三分钟)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 8 0

+ 5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55-38=17,所以550=380=170。

(2)百十个 百十个

3 8 0 5. 5 0

+ 51 5 0 - 3 8 0

9 3 0 1 7 0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但是在上课时就管不住自己,说的太多,有些等不及。原本准备让学生发现算理,总结方法,但实际没有那么理想。

第4课时: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讲练法

课前三分钟:找近似数

课前作业预设与处理: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想好了明天与大伙分享。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课前三分钟)。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5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估算

221+239≈400(人) 221+239≈450(人) 450﹥441

220 230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我在教221加239的和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许多学生都是算出准确数。我就引导学生说221和239接近哪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有一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快地说出来。因此,我觉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2.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探索估算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点的估算意识,我只好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没有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估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旧知

1.课前三分钟

学生主持,找出一些数的近似数。

2.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 )或( ),再进行计算,取( )数还是( )数,要视情况而定。

二、基础训练

1.一台电扇145元,一口电饭锅287元,妈妈有400元钱,买这两样商品够吗?

2.幼儿园有男生286人,女生193人。一共有500个苹果,如果每个人吃一个苹果,这些苹果够吃吗?

三、 拓展提高

妈妈用500元买了几件物品,猜一猜她买的可能是下面的哪几件?

故事丛书 裙子 电扇 电饭锅

118元孙 134元 230元 248元

反思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七、6、7、8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通过练习,学生充分自主地探索估算的方法,但个别学生没有一点的估算意识,这有待于以后多练习、多强调。

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讲练法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课前作业预设与处理:举例说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口算(课前三分钟)指名学生主持。

2.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课前作业处理)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课后反思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第7课时:练习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练习册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进一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填练习册

10、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质范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以小数形式记录的2004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成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 2004年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

呈现2004年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

师:你认识画面中的人物吗?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将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准备好了吗?出发!

继续呈现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画面并伴随着小明的声音:10米跳台双人跳水决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是由53个一和4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们知道是几分吗?(53.4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是由49个一和8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第二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整数部分是58,小数部分十分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几分吗?(58.2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在49—50之间且百分位是0的两位小数,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P96中间的表格。

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成绩

国家 运动员 各论动作得分 总成绩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第五轮

中国 劳丽诗

李婷 53.40 58.20

哈特利

海曼斯 49.80 49.20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到表格中的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有以下这些答案: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两轮比赛中国队共得几分?

前两轮中国队领先几分?

┅┅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的有价值的问题,真是了不起,老师就从你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咱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出示选择的问题: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2、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49.80

谈一谈:这是一道小数减法算式,会做吗?该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

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如何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

如何计算?(从百分位减起,突出十分位上的4减8不够减,从个位退1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3.6有区别吗?(根据小数点的基本性质可将结果简化)

3、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小明在看到第二轮比赛的成绩时,不禁大叫起来: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是111.6分,爸爸也脱口而出:现在领先12.6分了。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111.6分是怎么得来的吗?12.6分呢?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58.20

试一试: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怎样列出竖式求出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计算中需注意什么? 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小明的爸爸是怎么算出12.6分的?(四人小组议一议、算一算)

交流:(生1:)先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53.40+58.20=111.60 ,再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49.80+49.20=99 最后把这两个结果相减111.60-99=12.60。

( 生2:)先算出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3.40-49.80=3.6 , 再算出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8.20-49.20=9 , 最后把两次领先的分数加起来3.6+9=12.6。

师:两种结果12.60和12.6一样吗?为什么?(突出小数性质的应用)

4、概括计算法则:

师:小明看到大家计算的干劲挺足的,特别佩服你们。他想现在大家一定都很清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回想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自由谈一谈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点要对齐,

生: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生: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生: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再减,

生: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深化:

1、继续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跳水比赛的第三轮比赛的成绩:

师:跳水比赛第三轮的成绩出来了,根据这些成绩,小明写下了一些算式,算一算这一些算式的结果,并动脑筋想一想从这些算式你知道有关跳水比赛的哪些信息?出示算式:82.80-76.50 12.6+6.3 82.80+111.6 76.50+99 学生任选两道算式计算后再交流:从第一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第三轮比赛领先了6.3分。

从第二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前三轮比赛共领先18.9分。┅┅

2、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交流各自收集到的2004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学生之间根据这些数据提出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口答出算式。

全班一起列竖式计算。

3、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师:用小数加减法既可解决比赛中的一些计算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各小组四人交流后再汇报:

生:计算生活中的用水、用电、用煤气的价钱;

生:计算购买有关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价钱;

生:计算家里的电话费和上网费一共多少钱?

┅┅

师:小明在购买生活用品中碰到了问题,你能帮小明出出主意吗?原来,小明看上了几样喜欢的东西,可是,他的零用钱只有50元,买什么好呢?出示:

一双运动鞋38.5元 一根跳绳4.8元

一本课外读物7.65元 一瓶饮料3元

(独立计算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从今天这一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课本练习十六:1、2。作业本P4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学习小数加、减法。

2.情境设置:同学们交过电话费吧,小兰家一月份的电话费是37.35元,二月份的电话费是40.75元,两个月一共交电话费多少元?

1)学生自主列去式计算,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2)教师提问:得数是78.10末尾的0怎么处理?

3)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4)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提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12.03+0.875

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

12.03

+ 0.875

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么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出示例一的后一问:二月份经一月份多交多少元电话费?

同桌讨论(二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得数3.40后现的0怎么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40.75-37.3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练一练:7.81-4.075

1)教师提问:这道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2)学生尝试:二人板演,其他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减法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观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样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

三、课堂练习

1.练习课本P97的“做一做”题目

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吗?

2.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申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处的奖状吗?

四、作业布置:作业本P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示: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4.7-0.5 0.56-0.46 1.2+0.8

1-0.40.39+0.15 7.7+0.6 3.6-0.8

4.8-35.7+0.20.6-1.6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验算

8.02+15.28108.5-35.05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是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元)

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2、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2、班里要买一个球和一个排球。

3、一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记录和世界记录(截至2004年1月)如下表。

它们各相差多少?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作业本P44

第四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2. 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获得新知之间的联系.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口算

0.78+0.06 5.2+0.480.8+0.4

1-0.273.8+6.41.25+0.75

10.5-6.59.8+0.21+2.7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834-(395+988)165+807+994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主题图

2.自读题意(小组交流)

3.观图后提出问题

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4.集体交流解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5.师生互动:

师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483.4-39.5-98.8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 =345.1(千米)

6.验证:

叙述各自的检验方法,可用逆运算的方法,也可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

(三)巩固新知

1.判断下列计算题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39.9+(20.1-1054)(2)(3.74+12.6)+268-43.2

=3.99+18.56=16.34+224.8

=22.55=241.14

(四)课堂小结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学生答)

师强调: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养成做完后检验的好习惯.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P45

(六)板书设计:

例3: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483.4-39.5-98.8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 =345.1(千米)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显示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音响起,下一个项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别出示四年级4个班运动员50未成绩的情况表。

2004年校春季运动会径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选手情况:

班级 各位选手的50未成绩/秒 可能的总成绩

第1棒 第2棒 第3棒 第4棒

四(1)班 8.48 8.54 8.52 8.46

四(2)班 8.40 8.56 8.61 8.39

四(3)班 8.32 8.68 8.70 8.36

四(4)班 8.42 8.67 8.58 8.50

提问:根据这张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哪个班可能是冠军?四(1)班可能得第几呢?

二、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总成绩,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几种方法?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在黑板上演算出来。

方法1:8.48+8.54+8.82+8.46 方法2: 8.48+8.54+8.52+8.46

=17.02+8.52+8.46 =(8.48+8.52)+(8.54+8.46)

=25.54+8.46 =17+17

=34(秒) =34(秒)

方法3:8.48+8.54+8.52+8.46

=8×4+(0.48+0.52)+(0.54+0.46)

=32+1+1

=34(秒)

2、在对比中感知较优的算法

师:上述三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较优?为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说出较优算法的理由,然后在班上交流,集体回答是第二种,选出几个代表都说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推出加法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四(2)班、四(3)、四(4)班总成绩吗?要求每一位学生用较优的方法,写出简算过程,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反馈。

四(2)班、四(3)班、四(4)班成绩分别33.96秒、34.06秒、34.17秒(过程略)

师:通过上面4次简便计算,你认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吗?各举3—4例说明。

请1、2名同学将所举例子写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评判。通过多个有限的简算实例,帮助学生合情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交代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4.95+3.3=6.7+口+4.95 (3)6.38+1.72+3.62=6.38+口+1.72

(2)(1.38+1.75)+0.25=口(口+口) (4)(2.55+7.7)+(2.3+7.45)=(口+口)+(口+口)

小结: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现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收获?

(找几名学生回答后,老师作一下小结)

作业布置:作业本P46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7.5+3.1+2.510-2.5-2.5

21-7.7-2.38-2.59+3.610-2.4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真上适当的数,在〇里填上“+”或“-”。

3.5+10.06=+3.85

10.24+8.2+1.8=10.24+(〇〇)

18.76-(3.76+0.53)=18.76-〇

32.17-0.46-4.54=32.17-(〇)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讲算.(比赛完成)

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三、解决问题

1、P1054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2、P1065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3、P1067(同上)

4、P1068、9

四、作业:作业本P47

11、下册四年级语文《白桦》教案范文_下册四年级语文《绿》教案范文

师问:诗歌有什么特点?

① 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② 这几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刚才那位同学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白桦》这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今天我们来教《白桦》这首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白桦长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就是白桦树。

现在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105业自由地读诗歌

1、学习饱含感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的句段。 2、反复诵读,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对森林工人的赞美之情。 3、学习森林工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

然后邀请同学读,把诗分分节

白桦”第一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第二节写了白桦在雪花中的美,第三节写白桦在寂静的朦胧中的美;第四节写白桦在朝霞中的美。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二人称的口吻,记叙了无名守林工人守林护林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守林工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表达了守林工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这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小组内讨论交流五分钟。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读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中无名的守林工人,为了白桦林的安宁,日复一日、孤独寂寞地生活在森林里,他和他的同伴们,心灵是多么的纯洁,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品质是多么的高尚,精神是多么的可贵……他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2、下册四年级语文《白桦》教案范文_下册四年级语文《绿》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水瓶、墨绿”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4.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春天绿色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景色属于哪个季节吗?你有什么感受?

2.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现代诗人艾青也非常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他去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时正音。

3.指导书写“瓶”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瓦”字的写法,共四笔,第二笔是竖提。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绿?

2.学生交流。

出示: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3.第二小节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说明还有很多绿,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橄榄绿……)

4.难怪作者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齐读。

5.这各种各样的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特别)

(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齐读。

6.在作者眼中,什么是绿的?(风、雨、水、阳光)

在你的眼中什么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

仿照第三小节写一写你眼中的绿。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诗歌第四、五小节。

找出诗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所有的绿色都源于诗人心中,所以一切的绿色都会随着诗人愉快的心情,按着节拍飘动。)

读诗想象:所有的绿交叉在一起,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画面。

8.朗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9.读了这首诗,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

10.朗读诗歌,你有什么体会?(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学生读《西湖漫笔》中的段落,体会并说说感受。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3.学生交流。

4.总结:这段选文主要写的是西湖六月时的绿色。作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绿。有苍松古木的浓绿,有小径青苔的嫩绿。有的绿,深得发黑;有的绿,绿得发蓝。连小径、石头缝里的青苔都被勾勒出来,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春天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与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绿”。

板书设计

绿

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风雨水阳光

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

教学反思

1.在学习诗歌之前,先介绍作者艾青,让学生对本诗作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也为理解诗歌做铺垫。

2.朗读诗歌。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配乐朗读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绿》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优美的音乐与优美的文字巧妙结合,增加了诗歌的意境。

推荐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生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小学生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1、小学生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计划一、本学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构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

    09-08
  • 数学教师教学计划范文
    数学教师教学计划范文

    1、数学教师教学计划范文一、 教材分析本册包括以下内容:1、有余数的除法 2、时、分、秒 3、认识方向、测定方向 4、认识万以内的数 5、分米和毫米 6、两、三位时的加法和减法 7、角的初步认识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09-08
  •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1、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册学习旨在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创造活动,感受信息社会、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为二十三课,体现

    09-08
  • 语文教师教学进度计划范文
    语文教师教学进度计划范文

    1、语文教师教学进度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培养合格人材而努力。2、加强政治业务学习,虚心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大胆实践,加强学

    09-07
  • 学前小班数学教学计划
    学前小班数学教学计划

    1、学前小班数学教学计划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我班有36个小孩,均为本学期刚刚入园的新生。在新生调查表中我们了解到:在我班共有几个幼儿上过小小班,对园内生活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上的准备,所以大部分幼儿入园后能较快的

    09-07
  • 初一语文学期教学计划
    初一语文学期教学计划

    1、初一语文学期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实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的工作计划完成本期教学工作。本学期语

    09-07
  • 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Unit5Myclothes》教案优质范文
    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Unit5Myclothes》教案优质范文

    1、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Unit5Myclothes》教案优质范文教学内容:PEP4 Unit 5 My clothes A Let’s talk&Let’s play (Book4)Sections Links Steps Activities Time EvaluationLet me know Review Warm up 1.Greeting2

    09-06
  • 鄂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鄂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1、鄂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简介202班,班主任肖凤琼老师。现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4人。该班是肖凤琼老师从一年级直接带上来的一个班级,平时,肖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非常认真。所以该班学风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