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园共育 >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 

给孩子适宜的爱——《虎妈猫爸》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启示

栏目: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15-07-08 15:33:45

《给孩子适宜的爱——《虎妈猫爸》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启示》可能是您在寻找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前一段时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引发全民热议:“我们到底是该做虎妈还是猫爸?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其实,观众对电视剧的关注,对此类话题的热议,也反映出了在孩子教育问题中的困惑与迷茫。
    电视剧很有意思,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几个大人,他们的教养方式很不一样。比如说赵薇扮演的虎妈,她一向提倡“精英式教育”,因为她坚信“无奋斗不人生,现在轻松,就等于将来后悔”。“猫爸”佟大为采取的是“快乐为主,无为而治”教育策略。“狮子”外公信奉严师出高徒,他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教育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一部精密的机器,在运转的过程中,不希望有任何偏差。“狐狸”奶奶觉得女孩子就要富养,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帮孙女完成妈妈布置的事情。
    我们不能说一定是哪一种教养方式最不可取或者是最有效,因为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但是透过电视剧情节,我们可以看到剧中人物的教养方式折射出的现实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到底有哪些问题呢?其实主要是四个方面:过高期待、过度放任、过分控制和过度保护。
 
    过高期待
    先来说说这个过高期待。什么是过高期待呢?其实刚才一开始提到的虎妈的教育,就是这一类型。她就期望孩子成为精英。虎妈她卖了房子和车子只为换一套学区房,让孩子进一个好的学校。很多家长认为,一旦孩子进了好的学校,美好的人生就开始了。但她没有关注到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天赋,没有正确认识什么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最有价值的,而是盲目地去帮助孩子寻求所谓的发展。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财力,去挤压孩子本该快乐丰富的童年生活。
 
    ★兴趣班的跟风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周六早上,还是能看见很多行色匆匆的家长和孩子,他们没有休息,继续在去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路上。很多家长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看见别人学什么,我们也要学什么。孩子童年里也会有一个阴影,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妈妈总会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你怎么怎么。很多比较让孩子们很无奈。
 
    ★幼小衔接的抢跑
    还有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各种铺垫准备,学认字啊,学拼音啊,学算术啊,生怕孩子到了小学不适应,会落后。以前我去家访的时候,家长会很热情的向我介绍:我家宝宝在写数字,我家宝宝在学拼音,快,背首唐诗给老师听听!    这些都是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导致的抢跑现象,希望孩子不要落后,甚至比别人学得更多,发展更快。有的家长会说:“现在辛苦点,以后就省力点!”其实,这种过高期待带给孩子的,有可能是学习兴趣的丧失。他学的是不是自己想学的东西?他学的方式是不是符合她的年龄特点?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往一个方向走,而是要看看他们想往哪里走,能往哪里走?什么时候走合适?有期待,有规划是好事,但是我们家长要做到了解尊重自己的孩子,理智的解读学习,承担起责任。

    首先,要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在做事情的时候,是看别人,没有听听自己孩子的想法,没有看看自己孩子的情况。我的孩子喜欢干什么?家长应该是最清楚的。有这么一句话叫:“不要逼兔子学游泳。”孔子也说过,因材施教。每一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有效的让孩子扬长避短,开发他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要适合我们的孩子。
 
    其次,要正确看待学习。上述种种种所谓的学习,这种显性的成果,无非是短时间内孩子学会了拼音,学会了唐诗,而这些是不是等同于孩子的发展呢?这里要打上问号的。学习应该是广义的,包括习惯的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特别是3-6岁的孩子,游戏和生活就是他们的学习。幼儿阶段的孩子,重要的就是培养兴趣和习惯。而不是单纯技能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我们可以去听听那些上兴趣班的孩子的心声,他们真的喜欢这些学习吗?他们累吗?
 
    2015年5月30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有这么一篇文章“32页中,有个美妙的世界”美国现在也有这样的状况,绘本的销售形势不太乐观,销量在不断下滑。父母不鼓励孩子读图画书,鼓励幼儿读字书。他们觉得“光看小人书是进不了哈佛的。”绘本除了文学性,还有艺术性,绘本中的图画,能有效解决孩子的阅读困难。孩子对故事本身传递的内涵的理解更重要,还是就认几个字?我们的教育不能太功利和短视,只看眼前的成果。什么样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
 
    第三,家长教育责任的缺失。在家长给孩子报这种那种班的时候,恰恰也反映了家庭教育在其中的缺失。很多事情其实应该是家长承担的话,孩子会更感兴趣,更投入。比如说,现在有的家长给孩子报积木搭建的培训班,老师教,家长就可以在旁边休息了。其实像搭积木这样的活动,完全可以在家里进行。家长要有这个意识,不要推卸这个责任。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过:“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不要让不该在童年过早出现的东西来压缩童年的快乐时光。

过度保护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笑话:路过幼儿园,偷听两个小朋友的谈话:第一个小朋友说:“为什么挑食的都是孩子,家长怎么都不挑食呢?”第二个小朋友说:“他们买的都是自己爱吃的,还挑什么食?”我瞬间石化了,简直是真理啊! 早晨送孩子上学,看到一群小学生,有穿长袖的,有穿薄秋装的,还有穿短袖的。其中有个小姑娘鹤立鸡群竟然穿的是羽绒服!!!有个小男生就问她为什么啊?只见她45度仰望天空幽幽地说:“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是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表现来反观家长的教育。有的孩子他会在热的时候脱衣服,有的孩子满头大汗,还是不肯脱衣服?为什么?不知道冷暖,家长叮嘱的:“不要脱衣服!”其实家长出发点就是害怕孩子着凉。但是这样的叮嘱后果是什么?孩子不用自己去感受冷和热,调节和照顾自己的机会就没有了。
 
    ★剥夺成长的机会
    有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在宝宝去上幼儿园的时候,看幼儿园的环境就各种挑剔,厕所怎么是蹲的位置?我们家里都是马桶,从来没上过。床我们不能睡上层的,会摔下来的。家长考虑得细致周到,但是这种周到对孩子来说,意义是什么?有的家长听见孩子之间有冲突了,就着急的不得了,和老师沟通,和对方的家长沟通,恨不得冲到幼儿园去解决矛盾。其实,我们想想,孩子之所以进入幼儿园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开始集体生活。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孩子来说,都是成长的机会。家长事事冲在前面,孩子就只能躲在后面。家长的不相信,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而且,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导致孩子变得自大、自私和任性。
   
   ★错失探究的机会
    还有的家长,看见孩子玩水,忙着阻止;看见孩子玩泥,忙着阻止。看到孩子把东西全搬出来,开始教育了。在他们眼里,世界非常凶险,什么都是不能碰的!这些孩子被叫做集装箱孩子,就是他们是被包围起来的.隔离出来的。大自然是孩子的好老师,在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中,孩子会有很多的学习机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有一句话叫“堵不如疏”,什么意思?与其把孩子与我们认为的危险隔离,还不如让他学会保护自己,对不对?其实,我记得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玩娃娃,我妈妈和我就自己动手做娃娃的小衣服。虽然做的过程中,针会戳痛手指,但是会越来越小心。小时候看妈妈踩缝纫机,也会想要试试,我也非常感谢妈妈给了我机会。    其实,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家长每次总是担心,那么无形之中,剥夺了他的探究.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不了解小年龄孩子的学习特点。孩子他是要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来获得经验的。我们总是希望能说服,能让他无条件的接受我们的想法。其实这是违背了孩子的天性的。
 
     我记得之前看见过这样一段文字:
    《12岁前要做的50件事》:1.爬树2.从大山坡上滚下来 3.在野外露营4.自己搭建个穴居基地5.打水漂6.在雨中疯跑7.放风筝8.捕鱼9.上树摘果子吃10.玩板栗游戏11.打雪仗12.在沙滩上寻宝13.做泥饼14.堵住喷泉泉眼15.坐雪橇16.埋些宝贝到沙里17.张罗一场蜗牛比赛18.在一棵倒了的树上保持平衡19.荡秋千20.到泥坑去“狗啃泥”21.吃野生黑莓22.到树洞里瞧瞧23.去一个岛上玩24.学露丝,找找飞的感觉25.搓柳笛26.探寻化石27.看太阳公公起床28.登山29.站到瀑布顶去30.在手心喂养一只小鸟31.找陷阱32.捞蝌蚪33.捉蝴蝶34.追踪一头野生动物35.看看一个池塘里到底有啥36.和猫头鹰说话37.在水池里仔细打量一个生物38.养只蝴蝶39.抓螃蟹40.晚睡看星星41.种植,喂养,自食其力42.到天然的水域游泳43.划橡皮艇44.不用火柴(火机)点火45.用地图和指南针找路46.学阿汤哥抱石(大概是攀岩)47.野营,煮饭48.又学阿汤哥(在登山运动中)沿绳滑下49.用GPS定位寻宝50.在水上划独木舟。
 
    里面有很多内容,非常有意思。我们自己小时候可能都做过,但是我们却忘了让我们的宝贝也有机会去尝试这些有意思的活动。
 
    丰子恺在《我们这些大人》中告诫和呼吁家长: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不可再现的一段生活;世间的大人们,你们对孩子讲话的时候,须得亲自走进孩子的世界里去,讲他们的世界中的话,即你们对孩子讲话的时候,必须自己完全变成孩子;童心是儿童本来就具有的心,不必父母与先生教他,只要父母与先生不去摧残它就够了。
 
    在我们的真实现实世界中,生活处处存在危险——财务的、身体的、情绪情感的、社会的。可以说,经历合理的危险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过度保护,可能只是暂时保护了孩子们的安全,但却让他们的生活少了很多色彩。
推荐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 发现小儿耳聋应怎么办
    发现小儿耳聋应怎么办

    很多细心的家长非常注意观察小儿的日常表现,常能从一些微小的变化中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如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睡眠很安静,不怕声响,有时叫他的名字也不答应,或发现有的孩子听到悦耳的音乐也无动于衷,于是怀疑小儿耳聋。此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您应该立即带小儿到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向医生详细描述小儿的表现,并准备好回答医生可能提出的与耳聋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家族中有无聋人;母亲怀孕时是否生过病,是否难产;孩子出生后是否生过大病;生病时是否用过耳毒性药物(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是否摔伤过;是否中过煤气;以

    07-21
  • 儿童护肤应对症下药
    儿童护肤应对症下药

    “基础护肤品男女老少均可使用”,这一缺乏科学性的观念至今仍在全国部分范围内存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皮肤科主任刘晓雁指出,儿童皮肤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专业性和针对性是儿童护肤品的核心特征。 刘晓雁主任按照医学将人分为多个发育阶段来分析,从婴幼儿到学龄前,儿童的皮肤呈现角质层

    07-21
  • 多给孩子一点人文营养
    多给孩子一点人文营养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是有了“素质”;考出高分数,上了好学校,就是“成才”。其实对个人的成长而言,一些被传统教育忽略的人文素养才是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 生命认知…… 事实 据新华社2001年10月30日报道,中国每年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少年儿童的轻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杭州市儿童青少年行为心理纠正热线透露的消息更令人震惊:一个六龄女孩对妈妈郑重的说:“妈妈我想跳楼,我觉得很苦很累,我想自杀。”妈妈大为震惊,几次询问,孩子都很严肃地回答:那么苦,活着没意思。还有一例是一

    07-21
  • 孩子出现怪癖和怀习惯该怨谁
    孩子出现怪癖和怀习惯该怨谁

    许多父母为孩子的各种坏习惯、怪现象,比如咬指甲、吮吸手指、夜惊、口吃、尿频、尿床等所困扰。父母们也想尽办法想纠正孩子,殊不知正是他们的做法促成或加重了孩子的“怪癖”。 深究这些“怪癖”形成的根源,多半是由于压力性心理障碍造成的。我们不妨用一些实例和父母及老师们共同探讨其解决办法。 1、咬指甲 一天,正遇邻居张护士接儿子回家,她对我说:“这孩子都5岁了,还总是爱咬指甲。我和他爸都是医务工作者,对他管得够严了。可他就是不知脏净,真把人愁死了。”开了她家的门,孩子要去抓猫,妈妈狠狠地打了儿子伸出去的手,孩子立刻

    07-21
  • 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
    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的老前辈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这代人也没搞清楚,我们的下代人也不会搞清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政治路线。这条路线是物质发展的高速路线,然而,道德素质路线却迟迟启动不了,因此,地沟油、瘦肉精... ...就在这个年代产生了。 我是个粗人,没受过高等教育,对一些世事也看不透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现在中国的离婚率也荣升到了高速路线。我就不明白了,上代人先结婚后恋爱的婚姻成功率为什么比现代人先恋爱后结婚的成功率要高?不过,事实终究是

    07-21
  • 孩子爱啯手
    孩子爱啯手

    在周围,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孩子,5、6岁,甚至上小学了,还经常 地咬自己的手指、指甲。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有许多种。有的孩子是因为内心没有安全感,咬手指只是其内心 焦虑的一种外化。有的孩子则是由于小时候养成的不良习惯。著名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02岁的孩子处于口唇期,如果在这个阶段 ,孩子的吮吸需求没得到充分满足,则会在以后形成咬手指的行为。 那么,怎么矫治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呢? 人们提出了许多办法。如让孩子弹橡皮筋、在手上涂辣椒等。但有时 往往不能奏效。 这里我介绍一种心理学家提出的厌恶疗法。每天

    07-21
  • 孩子有自信,关键是妈妈!
    孩子有自信,关键是妈妈!

    1、每天至少对孩子说一次“我爱你”。2、赞扬你的孩子某一件事情完成得很好,无论是家里的事或是托儿所的事都可以。3、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开心小游戏,哪怕几天内加起来的时间只有10或15分钟,但所花时间的质量往往比时间的长短更重要。4、去看看孩子的舞蹈表演、讲故事比赛等等,妈妈的出现会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关心。5、创造各种家庭活动项目,比如小朋友聚会或全家外出旅游,并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承担某些特殊的任务。6、孩子们喜欢别人需要他的感觉。给他们分派任务,如自己整理床,或打扫家具,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很重要。7

    07-21
  • 良好习惯需从幼儿时开始培养
    良好习惯需从幼儿时开始培养

    良好的生沽习惯,比如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等,应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父母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习惯时,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1、逐渐养成小儿夜间不吃奶的习惯,让孩子有更多的睡眠时间,这样大人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可增加孩子早晨第一次吃奶量,这样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十分有益。 2、吃饭前先收拾好玩具,然后安心进食,这样能避免孩子养成边吃边玩的怀习惯。进餐时精力集中,情绪愉快,但也不能过度兴奋,说说笑笑,更不能在吃饭时候责备孩子。白天孩子吃饱后,应该让他(她)玩一会儿再睡,发现小儿不爱吃饭要寻原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