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静悄悄的革命》想到教研组的课题研究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5-06-21 07:32:13

《由《静悄悄的革命》想到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校内教研活动有三个原则,其中一个原则是“教师持有自己的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书中说:“要让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自身必须有明确自己的挑战课题。
随着世界走进新的世纪,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必须进行重大的改革。教研组作为组织和指导教师教学和进修的合作型组织和学习型组织,理应带动教师,运用教学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认识问题,直至解决问题。那么教研组的课题研究有哪些基本要求呢?我认为,“实”“深”“新”这四个字既是教研组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教研组研究课题的主要特点。
1.“实”——研究的课题要实在
“实”有三层意思:第一是课题来源于教学的实际,是自己所面临的教学过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何况教研组或教师的课题研究,大都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其目的就是——也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无需做表面文章哗众取宠;第二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调查研究、问题讨论、数据分析等都留下必要的痕迹和记录,积累详实的资料;第三是研究的成果有实效,能对改进教学有价值,能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能持续地研究下去,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水平层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深”——课题研究要不断地向深度开掘
这里的“深”包括向深度开掘、向广度拓展。
向深度开掘,就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断地纵向思维,想深想透。如“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这一课题,从了解现状着手,分析现状、为现状诊断,然后思考对策开出药方,再进行教学时间,观察、分析和评价是否有效和有效程度,然后一方面呈现成果,扩大效益,另一方面进一步优选课外阅读内容,优化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等等,以此改变现状,提升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水平。这种对课题的深度研究,使自己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这一问题有了比较深刻而非肤浅的认识,能比较自觉而非被动地按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规律去帮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开拓视野,丰富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
向广度拓展,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断地横向思维,想开想广。对课题的内涵和所涉及到的外延有比较渗透的了解。在周密思考后能想清楚其间的联系,就会把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绽出新意。
要“深”,还要注重成果累计。有不少教师和教研组,一个课题完毕,结题了或获奖了就认为此课题的研究就结束了,于是重起炉灶再研究一个新课题,如此循环往复,就像瞎子掰玉米一样,抓了一个丢一个,始终只有一个。我们应该使前一个课题研究的成功成为后一个课题研究的基础,而后一个课题研究是前一个课题研究之后的必然取向,逐渐形成课题系列。
3.“新”——课题研究要不断地创新,要不断地出新成果
教学,是个老问题,仅从夸美纽斯算起,对教学的探索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要想创新谈何容易。但是,只要教学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因此,只需我们寻找新视角,启动新思路,充实新内容,涉及新方法,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就会有新成果。刚才提及的“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这一课题虽然是老话题,但只要避开普适性,寻找针对性,就会有“新意”。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是马克斯.范梅南教授用朴实的语言和平充满智慧及灵动的思想和我们讲述一个个动人及真实的故事.那些故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让人亲近,读后很简单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值得一读再读地细细品味。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那样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就有教学机智,这种机智可以说是一种反应,一种面临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们教师对学生学

    07-22
  • 用心教育孩子——读《我的事业是父亲》有感
    用心教育孩子——读《我的事业是父亲》有感

    如果有一张名片,我一定会在正面印上:蔡笑晚 头衔:父亲;背面印上:长子蔡天文,1967年生,199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970年生,由中科大少年班公派就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李政道主办的CASPEA博士研究生,获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现在国内发展;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正在上海筹备私立医院;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

    07-22
  •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为了完成任务,带着几分无奈和几分好奇,在网上下载观看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然而纪录片中所述内容深深地触动着我,也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 在《教育能改变吗》视频里也都是很真实地反映,比如对高考的反思:高考不改革应试教育还是不能去除,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还是老一套模式,甚至在近几年人们对高考反应快达到顶峰的阶段,出现了一个个偏离教育本质的事情。学校还是以考试为出发前提,学校领导者以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出更多高分和前几名的学生为骄傲,老师们如同一个个流水线上高负额的机器一样,制造着一个个雷同的,经过反复操练

    07-22
  • 学生学习需要得到什么帮助——读《幸福地做老师》之感
    学生学习需要得到什么帮助——读《幸福地做老师》之感

    阅读荆志强老师《幸福地做老师》一书,对我感触颇深。其中感触和振动较大的是书中第3页荆志强老师对于备课的理解备课不是教师知道要讲什么,而是要知道学生学习需要得到什么帮助。 事实上,此段论述揭示了当今教育的一大弊端,我们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只是从教师、教材的角度去把握备课的重难点,注重的是怎样在课堂里把知识点讲透、讲清,完成备课所要求的教材上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点所需要教师的帮助或搀扶。 特别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的普及,教师的备课已经从用钢笔书写发展到在电

    07-22
  • 那一面旗帜在飘扬——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那一面旗帜在飘扬——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窗外,喧嚣的都市正经受着夏日高温的炙烤;窗内的我轻轻合上《致青年教师》一书的扉页,阵阵墨香犹如清风吹进我的心田。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爱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心他人,培养仁爱之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 吴非用朴素与平实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教育哲理,它们不高深却因为作者对学生的满腔热爱,对教育事业拳拳赤子之心显得那么的隽永与深远。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参加工作至今也有十几个年头,

    07-22
  • 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有感
    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有感

    阅读了本书中的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这一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贯穿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主动性,最终使学生依据自身的差异,实现阅读有效教学的最优化。 第一,根据个体水平,确定层次差异。实现阅读的有效教学,首先要确定差异层次。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因反映主体的不同而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解读同样存在主体解读的差异。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一锅煮的现象

    07-22
  •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

    07-22
  • 认知于共同体--读《教学勇气》有感
    认知于共同体--读《教学勇气》有感

    近来认真阅读了《教学勇气》一书,书中有关教育共同体的论述对自己启发很大。 我认为对于教育共同体的建设,首先要打破我们错误的想法,比如说:认为知识和经验是自己多年的积累,不能轻易共享。或者认为自己的知识水足够胜任学科教学了,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但是: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人的力量越加显得渺小,群体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只有结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效。 要实现教育共同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