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极光》后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6-02-01 16:49:42

《读《北极光》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大自然给予人类生命的启迪人,一生都在寻找光的旅途中!  ——星野道夫   我的朋友说,要背着包包去看北极光。不由得觉得有点幼稚,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
  本质上来说,极光是原子与分子在地球大气层最上层(距离地面100-200公里处的高空)运作激发的光学现象。是太阳对宇宙不断放射的一种能量,它是由电子与质子所组成。由于太阳的激烈活动,放射出无数的带电微粒,当带电微粒流射向地球进入地球磁场的作用范围时,受地球磁场的影响,便沿着地球磁力线高速进入到南北磁极附近的高层大气中,与氧原子、氮分子等质点碰撞,因而产生了“电磁风暴”和“可见光”的现象,就成了众所瞩目的“极光”。
  当人类第一次仰望天际惊见北极光的那一刻开始,北极光就一直是“谜”。长久以来,不同地区的人们各自发展出自己的极光传说,爱斯基摩人认为“极光,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火炬的”。原住民则视“极光为神灵现身,深信快速移动的极光会发出神灵在空中踏步的声音,将取走人的灵魂,留下厄运”。
  《北极光》作为星野道夫的遗著,又给了北极光另外的一种定义。
  阿拉斯加上空闪耀着的极光,是曙光,它带给人的是希望。也许是古老的人们把它神化了。但是试想一下,在遥远的一片黑暗中,出现了一道绿光,我想,它足以照亮整个的心灵。极光,它总是催使着人们思考些什么。在阿拉斯加的山野,古老的人们必须和野生动物共存,共同分享一片土地,于是北极光也是古老民族对阿拉斯加悠久历史的执著眷恋。他们将曙光称做Northern lights、北极光。
  在现在这个都市牢笼中,有时候我们很想回归自然。
  星野道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直活在对生命曙光的向往中。他是举世闻名的自然摄影师,它记载了自然间最本真的摸样,那一种人类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但是他的离去[一九九六年八月,作者参与日本电视台节目拍摄棕熊计画,於勘察加半岛出外景,却在八日清晨於户外遭棕熊袭击,不幸罹难。],却是一个算不上悲哀的悲剧。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这是不是一些被我们遗忘的知识呢?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白令海峡、北极村……好像只是从地理书上陆陆续续知道了一点点小知识:白令海峡位于楚科奇半岛与阿拉斯加半岛之间,连接北冰洋与太平洋,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与北冰洋间的惟一通道。星野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本着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长期穿梭在山脉、冰河、森林、冻原之间。他行走了那么长的路,甚至在那里,走完了他的人生。那么我们该怎样解释 “行走”?或许我们只能用生命的含义去定位它。当然这绝对不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食堂与教室两点一线间的行走,又或者是对此的升华,再升华。对于生命之中的两种起点,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第一种,是对于生命的渴求与贪恋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出发,游走,它使得一些人,变得自恋,自私,严重偏离了人生的轨道,他们走到的荒野之处,那是真正的荒野。第二种,则是星野这般的,基于对于生命的敬畏。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星野则和史怀泽有着同样的思考,就如他在书里说的那样:“在零下40摄氏度的空气中,褐头朱雀和白腰朱顶雀唧唧喳喳地飞来飞去。如此凋零的严冬景象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从大自然这面镜子里我看到了我自身生命的姿态。这就是在每天的生活中被忘却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可怜。”[本文所引用的小说原文均引自中信出版社(China CITIC Press)2010年1月第1版《北极光》]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爱的基石——读《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后感
    爱的基石——读《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后感

    父亲、母亲爸爸、妈妈,简简单单的两个名词却道出了儿女几多依恋,几多牵挂。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念我者还是父母。父爱是人世间最具力量的爱,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父爱同母爱一起构筑了人类社会爱的基石。 一、《感悟父爱》 父爱是理性的、内敛的,是智慧之爱、责任之爱。达芬奇曾说过:父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当我看完《感悟父爱》后,被文中那一位位伟大的父亲震撼了,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血债》中的父亲为了给上大学的儿子生活费,竟然去卖血,可儿子请同学去卡拉OK厅唱一次歌就花了346元,这让父亲哑口无言;《爱

    07-22
  • 我与《三个儿子》的邂逅
    我与《三个儿子》的邂逅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往往呵护有加,关怀备至,深怕自己的孩子遭受一丝丝的委屈,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点的伤害,还常常以孩子为荣,向人诉说孩子的种种优点和长处。于是乎,孩子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于置自己的父母不顾,只顾念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舒服,哪还记得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和艰辛? 正因为这势头愈显强势,我们的课文在编排中经常会有一些有关孝敬教育的文章,旨在老师的传授中让孩子们明白: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等,而《三个儿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典

    07-22
  • 诚信教育——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诚信教育——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我想从看到的一个故事说起。 《一张床垫》讲述了美国人汤姆搬家时,准备换一张床垫。他去了一家名为蓝森林的家具店买床垫。汤姆买的床垫出自美国一家最知名的家具厂美像厂。床垫的质量与价格都是美国一流的,在社会上很有声誉。不幸的是汤姆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送到医院时已经人事不醒。家具店如期将床垫送到定货地点,可开门的人对此事一无所知。家具店只好将床垫拉回商店,并在店门口和报纸上登出广告,寻找汤姆。这样一等等了7年,其间商店换了2个老板。7年后,植物人汤姆奇迹般苏醒了,他已经不记得从前的事了,可最近的事他能想起来,

    07-22
  • 读李镇西《风中芦苇在思索》
    读李镇西《风中芦苇在思索》

    第一次听到李镇西的名字,是在朱永新的教育在线论坛上。因为他是教育在线网站的总版主,潜意识里总以为他只是一位爱上网的网虫。看他的帖子多了,也通过其他网友的介绍,慢慢了解到,原来他是一位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很会教语文,文章也写得不错。不过,也仅此而已。 这次,学校组织到吴江考察,宿在苏州。因为景仰朱永新教授,所以还没到苏州,就早与沈敏强约好,到时要到苏州大学去选购几本教育类的书。等我们冒雨赶到书店时,差不多书店就要打烊了。总算在书店里一个热心的小姑娘的帮助下,我们比较顺利地买到了书。小姑娘在给我们找书的同时,手

    07-22
  • 让学生承认自我,做出自我---《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让学生承认自我,做出自我---《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这是我们教师的共同信念。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他想改变,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 现在的教育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我们不只一次地听说,并自己也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没法教。我们更会无意识地给学生加上一个个标签,而有一些往往是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尽管我们也曾满腔热情地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倾注关爱,信任,但事实却是,我们被一次次的失望而击溃,我们可能也因此而选择放弃。 不变的学

    07-22
  • 倾听是一剂良药——读《教学勇气》有感
    倾听是一剂良药——读《教学勇气》有感

    莫顿说过: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帕尔默是这样说的:我们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是的,这些话语让我感触良多。在短短的一年教育工作岗位上,在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我遇到了诸多问题。多数是在经验丰富的同事指导下处理的,有时候也会凭借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去处理问题,情况时好时坏。在担任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07-22
  • 守住心灵,将真心献给学生
    守住心灵,将真心献给学生

    《教学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中的许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爱自己的工作,热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年复一年,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有解体的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于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最终我们会发现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回望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的确经常与困难相佐,与遗憾相伴,充满迷茫。我们需要找回改变工作和生活内部力量的信念。只有当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洞察力与围绕我们的外

    07-22
  • 给孩子以自由《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给孩子以自由《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是约翰霍特根据他的教学日记写出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约翰霍特再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可是现在这些问题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着。这本书虽然在讲孩子为何失败,其实本质上不正是在探讨老师为何失败或教育为何失败吗?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认为学校是强迫学生听话做事的地方。如果学校只是教导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那我们实在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们的教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觉得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无奈的被教师牵着鼻子一路前行,不是他们没有想法,是教师不给他们有想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