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践行——读《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6-02-25 16:16:44

《学习、践行——读《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读着《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开始就被管老师趣说自己做语文老师的经历深深吸引住了,我真的很想知道,这个意外做了语文老师的管老师,是如何对我们棘手的作文教学进行革命的。后来,读着他是如何创办《班级作文周报》,我觉得那既是一场革命,也是一场挑战自己毅力的战斗。
我打从心里赞同管老师的看法:“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教学。”作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调动起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与激情。虽然我们定期会在作文展示栏中展示小朋友的优秀习作,但是毕竟数量有限,而且真正有闲暇时间去认真阅读的孩子不多,这对展示者的刺激并不强。而办《班级作文周报》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管老师的书中虽然详细地介绍了对《班级作文周报》创办的一系列方法和步骤,但是,我在读的时候,总感觉那对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让孩子有话语权,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给学生一个舆论的平台,我觉得太难了。而且,我也怕自己真如管老师说的那样,会把《周刊》变成《月刊》、《季刊》……所以,虽然自己很希望能如管老师带动起学生的写作的热情,但却迟迟不敢出手这么做。
直到有一天,我再次拿出管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细细阅读,我才找到了两者的共同点,也找了一条类似的路,尝试着开始实践。
我想,高年级的学生在《班级作文周刊》中发表文章,是展示也是提高,而我们低年级不是也有写话吗?每一次的讲评,学生能听到多少?学到多少?我为什么不办一种让学生学习的期刊,让学生既展示,又来学习呢?而且,我们的频率也一定要刺激到优秀学生发表的激情,周刊最好。而低年级奖励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我要用一定的奖励机制来继续刺激学生,让学生对写话保持着良好的兴奋状态。于是,在十一月头,我们班的《童年的色彩》班级周刊发行了。
我将每周学生写话中的优秀习作挑选出来,大概12——14篇左右,在周五前制作打印好《童年的色彩》,发给每个学生。然后讲评一两篇文章后,让每位孩子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认真阅读,用笔画出自己认真他们写得好的句子或词语。能在上面发表的小朋友得到班级印刷的稿费5元,而没能发表,但有进步或写得也比较好的,就奖励写作基金2元。学期末,将得到的稿费或基金换取相应的礼品。学生的热情非常高,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写话能被发表,所以都非常认真地完成每次的写话,也非常认真地学习优秀的习作。
虽然我们的周刊才发行三期,但是,我能感觉到孩子们对写话兴趣的提高,也看到了孩子们逐步在运用他人的一些好词好句,甚至是好的想法,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当然,我也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把《童年的色彩》办好,也希望能逐步完善,办出我们班级的特色。这是我阅读管建刚老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最大的收获,也是我践行的最大的动力。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千万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千万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原因有很多,最大的恐怕还是懒惰吧。这个暑假,在儿子的影响下,我终于耐心地读完了整本书,还做了两万多字的摘录。掩卷沉思,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在书中,老卡尔向我们叙述了自己是如何把一个智商平平,甚至还有些痴呆的儿子教育成一个天才的。因为他认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

    07-22
  • 教师的责任和素质——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后感
    教师的责任和素质——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后感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摘自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着这样的语句,确实能给人以心智的启迪,教育需要智慧与真情,也只有拥有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才能如阳光般照遍大地,使荒漠变成绿洲。读着这样的语句,也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能否胜任教育的工作? 一、教师的责任: 1、引领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作为

    07-22
  •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知道余华是在好几年前,听说他的作品也在很久之前,但真正去读他的作品却在几天前。那天本是陪孩子去冰心书屋借书,在等待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书架上有许多余华的书:《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出于一种好奇,我随手拿起一本《活着》翻阅着,在他中文版的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下子便打动了我,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虽然这句话读来有点拗口,但细细品味却很是耐人寻味。于是,我就买下了《活着》,打算回家好好去读读他为什么要这么阐述活着的理由。 《活着》的

    07-22
  • 天上不会掉馅饼——观《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天上不会掉馅饼——观《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宝葫芦的秘密》对儿子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众多的影片中他独独选中了这一部,所以,我也就当仁不让,没顾得上头顶那火辣辣的太阳,带着儿子一起去揭开这宝葫芦的秘密。 买票、就坐,儿子顾不上擦擦满脸的汗水,就迫不及待地说:妈妈,什么时候才开始放呀?我笑着说:这么心急呀,还有十分钟就开始了,你要用心看啊,看看这宝葫芦里到底有什么秘密? 当1小时20分钟的电影放完时,儿子显然意犹未尽,说:这么快就放完了,我觉得王葆不应该把宝葫芦扔了,他可以带在身边,也能随时提醒自己呀。当我问他喜不喜欢王葆时,他说喜欢,但也不喜欢,喜

    07-22
  • 《凤眼菩提》读后感
    《凤眼菩提》读后感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台湾文人。 他的菩提系列散文有十本,分别是《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这些书,清幽大气,是以一个佛教徒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文章委婉轻柔,充满悲悯情怀。他没有简单地讲经说道,而是用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经文,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和现象说开去,让道理渗透到日常最简单最普通的生活和感受中。 我最喜欢《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

    07-22
  • 体验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体验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书本第一章的第一小节提到了吃甘蔗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喻指不同的人生方式和态度。并且鼓励第一种方式,即:先苦后甜。这让我联想到了这样一些语句:只要你继续努力,学习上刻苦勤奋,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只要你付出了,你就会有收获。加油啊,成功在等着我们。No pains , No gains.我们平时也经常用先苦后甜教育和激励学生。这样的方法也的确使学生在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引导下,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了进步。 但不乏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为很长时间没有感觉到甜味而怀疑甘蔗不是甜的,最终选择了放弃。因此就会有学

    07-22
  • 让学生承认自我,做出自我---《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让学生承认自我,做出自我---《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这是我们教师的共同信念。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他想改变,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 现在的教育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我们不只一次地听说,并自己也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没法教。我们更会无意识地给学生加上一个个标签,而有一些往往是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尽管我们也曾满腔热情地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倾注关爱,信任,但事实却是,我们被一次次的失望而击溃,我们可能也因此而选择放弃。 不变的学

    07-22
  • 以“量-质”论质量——《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读书心得
    以“量-质”论质量——《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读书心得

    由于自身对绿色的偏爱,一拿到《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青翠欲滴的绿色封面让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细细品读。而本书中有一句话,沁人心脾、发人深思。原文描述如下一点点超越的往往是一群人,一线之隔往往决定着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也因为专业的提高是量变积累后达到的质变与飞跃。它同样印证着一句古语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书中的一个个事例正是本文作者在其教师岗位上一点一滴经验的积累,也正是作者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专家的量到质地飞跃。要完成这种飞跃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经历起步-提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