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做最好的老师》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6-09-13 15:37:20

《他/她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做最好的老师》》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李镇西 2006年4月16日 《做最好的老师》序言
    2016年的七月,我坐在书桌前再次翻阅《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此时的我也已经成为教师整整17年。历来不记小节,已忘记什么时候知道李镇西老师大名,忘记第一次读《做最好的老师》时节。但是当昨晚睡前再一次翻开书页,看到本文开头的那“五个一”时,初读时的心情一下子便扑面而来,那是一份羡慕,一份认同,一份向往,更是一份理想。
    本文开篇,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您看过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一书,那么本书共分成几个章节,其中哪个章节费笔墨做多?请原谅我比较特殊的阅读视角,让我来告诉你。 《做最好的老师》共分成了十个章节,除了第十章语文教育用了62页进行描述外,在最重要的共性问题上,关于教育,学生,班级的前九章内容中,第八章(转化“后进生”)用了最多的篇幅50页内容,几乎是其他章节的2倍,这其中难道不能说明些什么吗?
    初读此书的2006到再读2016间的10年,这似乎又有一些玄妙的地方,2006年是我真正踏实班主任工作岗位的第一年,而2016年又是我中断班主任工作,再次接任后的一年,李镇西老师似乎是我冥冥中的老师,在我为教育工作烦恼的时候,用他自己的故事,告诉我该怎么办?
    在书本第171页章节起始处,李镇西老师如是说: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
从以上这句话中,让我感悟的是,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道德的认识,对于学生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从人的道德意识出发,而不仅仅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机器。“他/她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这句话也应该是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心里默念三遍的话。
 在这个章节中,李老师写了和他的学生万同的故事,故事共有15篇,从和万同的第一次认识到初一初二的共同度过,两年时间里,李老师用他的烦心,耐心,爱心,慈心,担心,关心,灰心,决心,苦心,开心,齐心,热心,伤心,贴心,谈心,信心,用心,真心……作为班主任老师,看着李老师和孩子间的互动点滴,看着孩子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进进退退,看着李老师对孩子不放弃不谩骂不歧视的教育态度,我都感到深深的惭愧。
    作为班主任老师,谁手头没有几个手指头“扳出扳进”的学生,我们班也是如此,可是回顾我自己的教育方法,我觉得,缺少了一些耐心和引导,虽然我也会教育,但是教育的方法较多停留在口头,甚至有时候是“威胁”:你再怎么怎么,我就要叫你家长来了啊,我要拍个照片发你爸爸微信,我要……这样的话说多了,自己也会感到苍白无力。我缺少的是李老师一门心思帮学生想解决办法的真心和耐心。
    七月深夜我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读了这个章节,跟着万同一起感受了李老师的教育魅力以及其中艰辛曲折但又幸福的心路历程,也让我的教育信念坚定了几分,突然有一种冲动,明天最好就开学,迎着我那几个手指头上“扳出扳进”的学生,马力十足的开始新的学期,想看到他们的进步,想看看自己的“小宇宙”能爆发并影响多少孩子,想让自己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美好的回忆。
    教师到底是一种什么职业?是知识的启蒙者?是灵魂的引领人?是人生的规划师?是人性的雕刻家?教育生涯已经17年,但是仍旧觉得不足和遗憾,带着不足和遗憾,我将继续前行,向李老师学习,每日上好一堂课,每日和一个孩子谈谈心,每日思考一个问题,每日看几页书,每日写一写生活,希望我的生活也能在此过程中积淀而有收获。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爱的温暖——读肖川老师《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有感
    爱的温暖——读肖川老师《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有感

    在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后,我对教师的幸福来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肖川老师在该书的第一辑第一节就强调了要着力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罗列了17个影响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因素,并指出,一个好的校长,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校首先对教师来说变得更有吸引力、更有亲和力。这些话语,让我再次感受到爱的温暖,感受到作为教师的深深幸福。 肖川老师罗列的17个影响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因素,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我们已经拥有的,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但它们确实存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教师

    07-22
  • 读李镇西《风中芦苇在思索》
    读李镇西《风中芦苇在思索》

    第一次听到李镇西的名字,是在朱永新的教育在线论坛上。因为他是教育在线网站的总版主,潜意识里总以为他只是一位爱上网的网虫。看他的帖子多了,也通过其他网友的介绍,慢慢了解到,原来他是一位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很会教语文,文章也写得不错。不过,也仅此而已。 这次,学校组织到吴江考察,宿在苏州。因为景仰朱永新教授,所以还没到苏州,就早与沈敏强约好,到时要到苏州大学去选购几本教育类的书。等我们冒雨赶到书店时,差不多书店就要打烊了。总算在书店里一个热心的小姑娘的帮助下,我们比较顺利地买到了书。小姑娘在给我们找书的同时,手

    07-22
  • 个人阅读交流单(教师素质年读书交流会)
    个人阅读交流单(教师素质年读书交流会)

    阅读书籍题目章节《美的教育》第五章 砚池馀墨 阅读感想 当我定睛于《美的教育》封面时,那一句吾学浅才疏,愚钝慷懒的谦虚却使我顿生敬佩之感。阅读之后,颇有收获。 1、真诚地做人,真诚地对人,教师也能做成圣人。 2、教育境界不同,效果不同。 3、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变成有觉悟的人,让教育成为美的教育。 4、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小组交流的话题 教师,除了关注教育,还要关注什么?教育者,似乎都在校园之内完成一些教育工作。五彩缤纷的生活,给教育增添的是怎样的色彩?本章的二十一

    07-22
  • 让学生承认自我,做出自我---《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让学生承认自我,做出自我---《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这是我们教师的共同信念。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他想改变,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 现在的教育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我们不只一次地听说,并自己也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没法教。我们更会无意识地给学生加上一个个标签,而有一些往往是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尽管我们也曾满腔热情地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倾注关爱,信任,但事实却是,我们被一次次的失望而击溃,我们可能也因此而选择放弃。 不变的学

    07-22
  • 平平淡淡才是真——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有感
    平平淡淡才是真——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有感

    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价值追求。追求教学效率是各国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各种教学流派不断探索和倡导的理念和策略。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是注重外在形式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还是朴实无华的课堂,切切实实地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看似平淡,但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我想应该是后者吧!那如何在平淡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课堂高效呢? 一、正视学生的数学现实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学习智能都是不尽相

    07-22
  •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陈大伟老师在《建设理想课堂》一书中提到:一位家长的信《重提鲁迅的救救孩子》引发了我的思考。信中提到了他三年级女儿的遭遇,孩子不愿意去考试,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面对的不是快乐成长,而是陷入题海之中。孩子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一天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她又怎么愿意去学校呢?难怪有学生会把歌词改成:我去上学校,拿了炸药包,隆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暑期期间青少年活动中心那繁荣的景象是不是也说明一些问题,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经过孩子的同意更不要说和孩子商量了。课家长问什么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呢?还不是现

    07-22
  • 教与学中的探索——读《教学勇气》有感
    教与学中的探索——读《教学勇气》有感

    认真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书中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从精神情感层面诠释了教学是一种人生中的心灵工作。生动鲜明、充满感情,令我想起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充满感悟。 我在教学《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是这样处理教学环节的: 案例: 1.出示:例题图 2.组织小组交流,明确要求:(1)把一张正方形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2) 互相交流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并将这个面的形状比划给同桌的小朋友看。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指出这种图形是三角形,并让每一位学生这样对折一下

    07-22
  •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都会遇到不听话,难教育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的你会用什么办法呢?当尝试了各种教育方法之后还是没有起色时又该怎么办呢?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上的烦恼、气馁、愤怒、甚至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时你改变不了学生,就尝试着改变自己吧!需要转变态度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自己的心态。在舒马赫的经典名著《小即是美》中给了我们这样的理解:在对立与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他们的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