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分层式教学与建构主义——读《语文课程改革研究》有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8-11-06 10:36:35

《小学古诗词分层式教学与建构主义——读《语文课程改革研究》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前些日子,沉醉在阳光的和煦、温暖、灿烂中,很是惬意。立冬将至,一丝丝凉意赶走了秋日里的暖阳,小雨不紧不慢地淅淅沥沥,周一开完会夜幕却降临了,车和着夜色奔向家的方向,手握方向盘,心却早已提前打开了书房。匆匆几口饭,我便翻开了郑国民的《语文课程改革研究》这本书,窗外的小雨滴滴答答,恰似美妙的音符在跳动着,不知不觉间,我便沉寂在书本里。读到建构主义,小学古诗词分层式教学与建构主义便瞬间交织在一起。

一、分层式教学体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关于知识的观点,我用自己的话大致可以表述为:生命个体在认识和反映现存世界的时候,绝对不是用那种僵化定式的思维格局来表征世间的某种事物,而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整合,从而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赋予它们特定的意义。个体在内化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彰显自己的独立个性,树立自己鲜明的旗帜。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一直偏执地坚守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的观念,其结果只能是仅仅停留在诵读的层面,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枯燥。小学古诗词分层式教学注重让学生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将古诗词的意境融合在自己的认知中,这其实就是对知识的加工整理;学生创造性地设计能够表达古诗意境的肢体语言,以此表演古诗,这就完成了对知识的内化和输出,同时也是学习成果的再现方式。在古诗词分层式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必然都要经历对知识的加工、整理、内化与输出的过程,过程是相同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肢体语言是极具个性化的。

二、分层式教学诠释着建构主义学习观

新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教学培养出的人与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格格不入。新时代下,我们不需要“拿来主义”式的人,更不需要“照搬照抄”型的学习机器,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主动鉴别、筛选宝物的人才。我对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看法是这样理解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视角去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归根结底就是学习者本身主动建构起来的,而不是依靠教师的外在作用力的强加之下完成的。小学古诗词分层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古诗词形成鲜明的“认知结构”,在品鉴古诗词时,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下去品读、赏析古诗词,对古诗词的认知和感悟永远没有定制式的标准答案,学生的个人见解越是“另类”,就越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产生思想的共鸣和碰撞,所以说,学习知识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生成性的过程。

三、分层式教学融合着建构主义教师观

曾几何时,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这个社会角色,在教学上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师尊生卑”的传统观念一直禁锢着学生,可想而知,学生失去了自我主张的权利,失去了大胆质疑的勇气,失去了思考探究的动力,变得言听计从,没有了原本的灵性和生气。建构主义教师观认为,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尊重学生多元化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表达,形成自我认知,从而最大化地释放内在潜能的过程。对古诗词进行分层式教学恰恰体现了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多层次性的,以此与不同学生的学习力相匹配。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作为教师应该借助分层式的教学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它们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之间只有达到相濡以沫的境地才能让知识的学习具有生成性的可能。

小学古诗词分层式教学在建构主义有关知识、学习、教师的角色等层面进行了深层次的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有关理论浸润其中,真正做到“让学生回归自然本性,赋予学生足够的动力去自我建构和内化知识,有力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古诗词分层式教学是多维视角的融合,是诗意与灵魂的感召,更是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支点。语文这个学科,可以单纯地将之理解为语言,语文课程的学习其实就是对语言的学习和锤炼。古诗词无论从体裁、格式还是意境等层面,无不诠释着语言的独特魅力。新时代呼唤新教育,恪守老套的教学理念,沿袭约定成俗的教学方式早已是穷途末路。对古诗词进行分层式教学,就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完全吻合小学生的内心需求。

窗外,雨点的滴答声越来越微弱,放下手中的书,透过窗户望着漆黑的夜色,点燃一根烟,深吸几口,心情舒缓了许多。郑国民的《语文课程改革研究》让我找到了小学古诗词分层式教学可以依靠的肩膀,书中提及的许多观点让我豁然开朗,让我顿时明达,这些观点对小学古诗词分层式教学这个课题的有效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是的,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应最终归结为促成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促进知识的主动性生成!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怎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理想的状态
    怎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理想的状态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就已情有独钟。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说明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朱永新教授更是一再地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阅读必将带动学生的学习、教科书、教辅书不能替代课外阅读、家长在孩子阅读中该充当怎样的角色、阅读应与实践相结合、怎样的阅读状态才是理想的状态等问题。(详见《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user1/sly9992/125636.html)课外阅读已经越来越被教师、家长所重视

    07-22
  • 不容忽视的小小细节——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不容忽视的小小细节——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前言】我曾经阅读过《窗边的小豆豆》、《海伦娜的奇迹》、《成功母亲的7大教育法则》等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爱的书籍,并写下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让阅读进驻孩子的心灵》(读《海伦娜的奇迹》有感)、《改变一下视角吧》(读《成功母亲的7大教育法则》有感)等读书笔记,感受了期间的真情、真爱,也常常因书中人物的睿智、豁达感动不已。 现在握在我手中的是一本影响力极大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说真的,在拿到书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然而看着封面上分享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让孩子变成

    07-22
  • 浮华的背后——观《满城尽带黄金甲》有感
    浮华的背后——观《满城尽带黄金甲》有感

    早几天前,我就听说了由张艺谋导演,巩俐、周润发和周杰伦主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面极其奢华,特别是那场在满地菊花上的厮杀,给每个看过电影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故事的情节,我也知道了一点点(从广告中了解到的),总想一睹为快。 记得还在读师范的时候,曾经连着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看过后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悬乎!难懂!所以对张和巩并没有留下很好的记忆。虽然中间也看过几部他们的片子,可能是自己的认知水平偏低吧,总觉得不是很明白,也就一直没有喜欢上。现在听说又有了新的电

    07-22
  •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为了完成任务,带着几分无奈和几分好奇,在网上下载观看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然而纪录片中所述内容深深地触动着我,也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 在《教育能改变吗》视频里也都是很真实地反映,比如对高考的反思:高考不改革应试教育还是不能去除,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还是老一套模式,甚至在近几年人们对高考反应快达到顶峰的阶段,出现了一个个偏离教育本质的事情。学校还是以考试为出发前提,学校领导者以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出更多高分和前几名的学生为骄傲,老师们如同一个个流水线上高负额的机器一样,制造着一个个雷同的,经过反复操练

    07-22
  • 后进生与潜能生
    后进生与潜能生

    下午上网时看一篇教育文章,说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称为后进生是不合理的,这种称谓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计,改称他们为潜能生会比较好。 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对这类学生的称呼比较直接,就叫差生,甚至对某些孩子称之为双差生品学皆差的意思。差这个字眼确实刺眼,所以后来改称后进生了,表示这些孩子们并不是很差,他们只是进步得比较慢而已,终究还是会进步的,只是那要等到很久以后。于是很多班主任写论文,将题目也由《师爱无敌浅谈差生的转化》改为《师爱无敌浅谈后进生的转化》了。现在大约觉得后进还是会伤害到

    07-22
  • 读书心得:真正有效的学习
    读书心得:真正有效的学习

    霍特在书中举了很多教育中的事例。比如,有一个男孩是最笨的班里最笨的学生。因为他根本就完不成任何作业。但是,这个男孩在一个保龄球馆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为晚上的联赛计分。这项工作单调而乏味,且不能有任何差错。保龄球馆愿意付钱给这个孩子,因为他记得又快又准确,可以对计分结果负起责任。但到了学校,给他出关于保龄球的题目,他一道也做不出来。这是一个奇怪但又普遍的现象,那些我们所谓的笨孩子在生活的某一个领域可能是高手,只是不会解题而已。学校所教的课程如果和实际生活毫无联系,一部分学生就会变傻。 霍特把解答问题的学生分为问

    07-22
  • 以“量-质”论质量——《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读书心得
    以“量-质”论质量——《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读书心得

    由于自身对绿色的偏爱,一拿到《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青翠欲滴的绿色封面让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细细品读。而本书中有一句话,沁人心脾、发人深思。原文描述如下一点点超越的往往是一群人,一线之隔往往决定着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也因为专业的提高是量变积累后达到的质变与飞跃。它同样印证着一句古语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书中的一个个事例正是本文作者在其教师岗位上一点一滴经验的积累,也正是作者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专家的量到质地飞跃。要完成这种飞跃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经历起步-提

    07-22
  •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