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别做“单面人”《教师文化课堂透视》读书心得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9-01-21 13:03:32

《老师,别做“单面人”《教师文化课堂透视》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最近阅读《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中的《教师文化课堂透视》,提到了“含蓄的自我”,很有共鸣。
    读这一章节的时候,突然想到上初中的侄女前一段时间告诉我的一件事,他们班级去春游,一位老师抱着小宝宝去玩,侄女的语文老师(男)看到小宝宝,也立刻来抱,笑得分外灿烂。侄女和她的同学都格外诧异,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老师,直说老师笑得很“惊悚”,因为从来没见到老师这么笑过,竟然当做一件稀罕事来告诉我,并说:“最不喜欢语文课,老师都是一个表情,一个声调,没想到,他也会笑啊。”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上师范的时候,有一回听到我的老师和同事们一边走一边说:“走,洗澡儿去。”用的是地道的徐州话,我惊讶不已,这位老师一直说普通话,在我们心目中形象特别高大,他一下子跃入到生活中,他也要洗澡,也要吃饭?虽然很正常,但让我不太能转过弯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以前还真没仔细思考过,琢磨琢磨,这的确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书中这样分析:“作为单面人存在的教师容易给学生带来一种畏惧与疏远。在传统的师道尊严下,课堂上,教师基本上没有表露真实的或更丰富一点的自我,教师人为地将课堂生活排除在日常生活之外,收敛自己鲜活的个性。学生有时几乎把老师当做机器一样,因为学生很少看到老师在其他生活中的情形,如吃饭、玩耍、大笑甚至学习。这种缺乏人情味的教育环境,会使学习变得华而不实。”
    也就是说,当老师太像老师,以单面人的形象带着“我是老师”的严肃面具,出现在课堂上,不苟言笑,隐藏自己的背景、性格、喜好时,就容易造成师生间的隔阂,缺失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由于学生对老师缺乏了解,更容易将老师们看做灌输的机器,不少老师甚至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一旦不教某个班了,就会被这个班的学生很快淡忘。
    老师过于“单一”的形象,和我们长时间倡导的“师道尊严”有关,和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有关。我们中国人本来就严重缺乏幽默感、情趣不够,很少开玩笑,表情也不丰富。老师单一的形象更是自己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以至于课堂太像课堂,学习太像学习,老师太像老师,学生太像学生。可能有的老师会这样反驳:“不能给学生好脸色,不能给学生笑!否则学生不知好歹,没法管理。”这也是不少老师的想法,非常现实,严格管理当然非常必要,“教不严,师之惰”,但“严”不是体现在表情和高压上(学生容易形成“两面派”或者“见人下面条”),而是体现在民主、自主的管理中,让学生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觉遵守纪律。
    假如老师能够掌握管理之“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自己“立体”起来,真实地表露自我,张扬个性,把生活中的一面适当适度地展露给学生,这样的老师会更真实自然,这样的课堂会更轻松和谐,这样的学习会更愉快高效!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读《成功母亲的7大教育法则》有感
    读《成功母亲的7大教育法则》有感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中的发明有1093件,白炽灯泡、荧光灯、留声机、录音机、话筒、电影放映机、高速公路让后人无人能望其项背。 然而,谁曾想到,他在小学里只读了三个月就被退学了,在他身上没有任何学历。他的成长完全仰仗了母亲南希,是她引领爱迪生走进了科学的世界,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领域。她充分肯定了爱迪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积极思考。正如爱迪生自己说的那样:所有的进步,所有的成功,都是从思考开始的。 一、母亲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在爱迪生的一生中,母亲南希就像是他人生路上的一盏

    07-22
  •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知道余华是在好几年前,听说他的作品也在很久之前,但真正去读他的作品却在几天前。那天本是陪孩子去冰心书屋借书,在等待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书架上有许多余华的书:《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出于一种好奇,我随手拿起一本《活着》翻阅着,在他中文版的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下子便打动了我,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虽然这句话读来有点拗口,但细细品味却很是耐人寻味。于是,我就买下了《活着》,打算回家好好去读读他为什么要这么阐述活着的理由。 《活着》的

    07-22
  •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

    习惯是什么呢?我心中不是很明了,而且还说不出个定义来。特意翻阅了字典,它上面有两种解释:1、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2、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会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不可能天生就拥有一身的好习惯,而不粘有坏习惯。不管过去如何,习惯怎样,但做了老师,就要有教师的风范和表率,你的举手投足可能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像。 这几天看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后感触颇深。照书上的100条好习惯检察自己,发觉

    07-22
  •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教育是什么?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我似乎永远欠火候,问题在哪里?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本书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所编,他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关键在于这个慢字。慢,是对教育的理解和信赖,而我在过去的从教生涯中往往忽略了这个关键字,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千头万绪,一时也理不清,我且先把自己的一些感想整理成文。 启示: 学会宽容。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不同的个

    07-22
  • 读书随笔:有书为伴,生命飘香
    读书随笔:有书为伴,生命飘香

    偶然,翻看《孙双金与情智教育》一书,便觉爱不释手。 孙双金老师说,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如何让老师从事务型转向研究型,从知识型转向文化型,读书成了教师唯一的精神选择。由此,我联想到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他从儒、道、释的角度透视文本,思接千载,才有了课堂上给学生以情感的熏染,智慧的启迪,多少潇潇洒洒,多少荡气回肠!心里不由感叹:文化的奠基才是我们教师成长的源泉。 许多教师憧憬成功,但无法拒绝浮躁的尘嚣,面对巨大的网络资源,总认

    07-22
  •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课堂教学良好的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课堂教学良好的氛围

    暑假期间读了陈大伟老师的《建设理想课堂》,让我的感触颇深,对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触动。《建设理想课堂》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想课堂的真谛,这本专著全面的诠释了该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在教学课程中,我们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自由,实现幸福的教师生活,而这些正是可以通过理想课堂获得到的。在理想课堂中,老师需要精心备课,学生积极的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感受到知识的浩淼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我们要对学生充满人性化的关怀,让课堂的氛围始终处于有序和谐的状态。对于学生个体,我们必须

    07-22
  • 特殊孩子——考验耐心和爱心
    特殊孩子——考验耐心和爱心

    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后感 翻开《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少一些指责,多一份关爱这个题目一下子吸引了我。因为在日常的工作中,种种的压力和孩子们调皮的举止常常会惹得我发出勒令停止的命令,变成一个凶老师。 书中列举的方老师班的男孩子可真是调皮,不仅这样,他还影响了其他同伴们的生活,但是,方老师并没有发火,也没有将他隔离开其他孩子,而是耐心地观察、倾听,也承受着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孩子渐渐回到了集体的队伍中。看了这个例子,我想,这个方老师真的让我欣赏到了一个宽容、关爱孩子的老师,她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和包容之心

    07-22
  • 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读《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
    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读《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

    学会学习需要什么呢?首先是热爱学习的态度,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想学习,愿意学习,并能从学习中感受乐趣。其次,是获得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地学习策略和方法,有比较高的学习效率。再次,是具备相应的继续学习的知识基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