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读本》读后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9-08-07 15:37:00

《《人文素养读本》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作者:张娟 ]今天读了由易建勇和冯建华共同编著的一本书《人文素养读本》。里面的第四章内容是:培育感恩意识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第一节 感恩及感恩意识的内涵
      第二节 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
      第三节 培育感恩意识的重要性
      第四节 感恩意识缺失令人担忧
      第五节 培育感恩的意识,做一个高尚的人
读完这章内容,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这样你才会拥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拥有健康的心态。
    感恩这个意识的培养在中职生的思想教育中应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恩的意识,不知道知恩图报,那么即使将来的某一天他在社会上表现很出色,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肯定走不远的。

我是一名中职语文老师,另外还兼任对口升学机电班的班主任。现在的中职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自由,无拘无束,他们在感恩这一块上普遍缺少充分的认识。无论是在开学之初,还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感恩这一块的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注意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

每天怀有感恩的说“谢谢”,不仅仅是使自己有积极的想法,也使别人感到快乐。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而当别人帮助自己时,以真诚的微笑表达感谢;当你悲伤时,有人会抽出时间来安慰你等等,这些小小的细节都是一颗感恩的心。

我教导学生们要感恩自己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要感恩自己的爷爷,奶奶,是他们的慈爱伴随我们成长,给我们的童年留下最温暖的的回忆。要感恩自己的老师,是他们一路伴着我们不断地成长,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为意气风发的少年。要感恩自己的朋友,同学,是他们让我们感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友谊的温暖。

    我认为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与合作,构造整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一是学校和家庭共建共育。学校设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与学校定期联系制度。学校联合家长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与支持;可以选择互访交流、信函往来、电话通讯等多种形式,争取家长的主动参与,使其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德育功能。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帮助家长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加强对孩子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开学之初,我就建立了班级的家长微信群,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有关于感恩教育的好的文章,教育案例就分享到群里,让家长们学习交流。二是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实现中职生感恩意识到感恩行为的转化。感恩教育要进行“真实教育”,进行实践锻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参观访问、“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感恩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感恩意识。我们班级有许多同学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走上街头,融入社会,锻炼自己。三是搞好专题教育。开展如邀请社会名流、成功人士、优秀毕业生现身宣讲、交流的互动式活动;组织“感恩组织、回报社会”的主题征文、主旨演讲的自我启发式活动等,培养中职生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我每周的作文、日记还有语文课都会有意识的布置一些作业或提出一些问题,融入感恩的主题教育。另外在诗词教学中也注意选一些和感恩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深刻的教育。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鲁宾逊式的传奇——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鲁宾逊式的传奇——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作者简介】劳拉英格尔斯怀德是美国20世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生于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拓荒者家庭,幼年时随全家过着移民生活,曾到过西部各州。六十五才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倾力完成小木屋系列。该系列犹如一幅长画卷,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的拓荒生活,刻画了移民勤劳、质朴、善良的品性和勇敢的精神。这些小说问世后引起了轰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和《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两部小说。 【小说简介】《草原上的小木屋》描绘了一个最像男人的父亲,带领着一家五口(爸爸查尔斯、妈妈卡罗琳、大女儿玛丽、二女儿劳拉和小女

    07-22
  •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知道余华是在好几年前,听说他的作品也在很久之前,但真正去读他的作品却在几天前。那天本是陪孩子去冰心书屋借书,在等待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书架上有许多余华的书:《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出于一种好奇,我随手拿起一本《活着》翻阅着,在他中文版的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下子便打动了我,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虽然这句话读来有点拗口,但细细品味却很是耐人寻味。于是,我就买下了《活着》,打算回家好好去读读他为什么要这么阐述活着的理由。 《活着》的

    07-22
  • 天上不会掉馅饼——观《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天上不会掉馅饼——观《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宝葫芦的秘密》对儿子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众多的影片中他独独选中了这一部,所以,我也就当仁不让,没顾得上头顶那火辣辣的太阳,带着儿子一起去揭开这宝葫芦的秘密。 买票、就坐,儿子顾不上擦擦满脸的汗水,就迫不及待地说:妈妈,什么时候才开始放呀?我笑着说:这么心急呀,还有十分钟就开始了,你要用心看啊,看看这宝葫芦里到底有什么秘密? 当1小时20分钟的电影放完时,儿子显然意犹未尽,说:这么快就放完了,我觉得王葆不应该把宝葫芦扔了,他可以带在身边,也能随时提醒自己呀。当我问他喜不喜欢王葆时,他说喜欢,但也不喜欢,喜

    07-22
  •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

    习惯是什么呢?我心中不是很明了,而且还说不出个定义来。特意翻阅了字典,它上面有两种解释:1、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2、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会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不可能天生就拥有一身的好习惯,而不粘有坏习惯。不管过去如何,习惯怎样,但做了老师,就要有教师的风范和表率,你的举手投足可能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像。 这几天看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后感触颇深。照书上的100条好习惯检察自己,发觉

    07-22
  • 后进生与潜能生
    后进生与潜能生

    下午上网时看一篇教育文章,说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称为后进生是不合理的,这种称谓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计,改称他们为潜能生会比较好。 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对这类学生的称呼比较直接,就叫差生,甚至对某些孩子称之为双差生品学皆差的意思。差这个字眼确实刺眼,所以后来改称后进生了,表示这些孩子们并不是很差,他们只是进步得比较慢而已,终究还是会进步的,只是那要等到很久以后。于是很多班主任写论文,将题目也由《师爱无敌浅谈差生的转化》改为《师爱无敌浅谈后进生的转化》了。现在大约觉得后进还是会伤害到

    07-22
  • 暑期读书随笔《教学勇气》
    暑期读书随笔《教学勇气》

    读书随笔1:我喜欢这句:尽可能与我们的专业领域保持联系,学习足够的技术,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这里强调的是专业修炼,即教师应该成为所教学科的传教士。专业阅读,就是穷毕生精力,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一方面扩大阅读面,建立深厚的知识背景,一方面始终关注本学科前沿的 发展,保持足够的敏锐。 读书随笔2:是什么是学科方向问题,如何做和为什么是专业发展问题,前者侧重于方法规范,后者侧重于价值追问,类似于一个是方法论问题,一个是本体论问题。而最后一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为什么要教书的问题,是关于自我的追问,是存

    07-22
  • 读《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读《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陈大伟教授在他的著作《建设理想课堂》中说,课内不能太勤快。就是在课内就一定要让孩子动起来,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任务,而不是一定要自己动手。也就是说,不一定动手做了,写了,就一定是勤快,有时候动脑思考、动嘴发言也是一种好现象。 不由得就想起自己以前课堂上的一个片段: 学习《乡下孩子》这篇课文时,有一个环节是体会乡下孩子的生活有趣和多姿多彩。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我采取了一个渐进的指导方法,感觉效果很好。 首先出示书上例句: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指导孩子读好这句话后,

    07-22
  • 孩子的悲哀——《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孩子的悲哀——《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以日记的形式边叙边论他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生活化的文字表述,阅读起来十分容易,但字里行间却总是会爆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之所以说爆出,是因为这些问题从来没有被我注意过。 比如说孩子面对老师时因为恐惧与害怕失败而做出的自我保护策略。他的一个学生在回答48的一半的多少时,总是低声回答24 ,无论他怎样诱导那个孩子都无法自信而大声地说出这个由她得出的正确答案。 他的学生有时会不经过思考而随便报出一个答案 ,这比没有回答要好,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样一来老师肯定认为他们已经思考过,只不过得到了错误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