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文化学》读书心得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9-11-18 18:54:10

《《语文教育文化学》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 By: 19苗毛胜 ]由曹明海,陈秀春所著的《语文教育文化学》一书是我近期的进行课题研究中所阅读的书籍,因为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学生年龄处于尚未成熟,但是已经逐渐形成自己思想的时候,如果所选择的教育方法不正确,那么学生也不会接受,因此找到一个适宜的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成为了本人一直思考的问题。而在这本书中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为本人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建议,具体如下所示:

1.尊重学生个性,做到智能面前人人平等

在学生阶段,学生教师给予学生平等与尊重是对其实施教育的必要前提。因为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其只是一张白纸,只有教师给予充分的指导,才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化的培养。同时,因为每个学生所生长的环境与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使得学生并未接受过学校类教育的禁锢,因此教师能否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并愿意深入地去对学生有一个全面化的了解成为了其选择因材施教方法的重要内容。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其独特性,因此只有给予其充分的尊重,以智能标准来对其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才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化成长。

2.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1)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学生教师从学生兴趣、需要出发,创造学生喜爱的室内环境。以保证学生持之以恒的兴趣。教育活动目标及提供的材料与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有机融合,保证教学材料的可操作性、使用性、趣味性。在环境创设中还应让学生参与,师生一起商量,共同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当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学生们会感到信心百倍,更积极地投人活动之中,促使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不断发展。

(2)创造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让学生愉快成长

学生教育若未能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导致其学习质量降低。日积月累的行为形成了习惯,而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自身受益一生。学校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其完全自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外,还应加大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视程度。学生阶段是学生对一切未知进行探索的重要阶段,利用适当游戏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增强自身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动力。教师应做学生的大朋友,以平等的合作者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可通过亲切的目光、关切的问候、百变不厌的启发引导,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及教师对于学习成绩及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其中,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使得其教学关注度也非常得高。随着新课改的改革,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中职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是,语文学科本身较为枯燥,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一些公式和语文理论,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语文都不甚感兴趣。而兴趣作为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以及全新类型教育氛围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其在进行语文学习时从心底产生愉悦心理,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进而使教学水平有所提升,这对于教学效率及效果方面都能产生积极影响。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与此同时,语文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学科之一,所以对学生而言,掌握和学习更多语文知识不但能提高其学习成绩,且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也有极大帮助。而在这本书籍中我也进一步学习到了,教师教学不能只仅仅遵循老套的课本知识,而是要创新教学方式。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思考以及有耐心的为同学们一一解答,这样也可以增强同学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错误也会越来越少。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漫谈家庭教育——读《中国新教育》有感
    漫谈家庭教育——读《中国新教育》有感

    朱永新教授在《中国新教育》一书中专门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其观点鲜明,分析入木三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读后不禁拍手称好;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读后深感责任重大。 朱永新教授对家庭教育亮出其坚定信念是:教育学应该成为众人的科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家庭教育由于具有启蒙性、个别性、生活性、随机性、隐潜性等特点,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它不仅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而且不可替代。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永远的学校。【P228《新教育的家教主张》】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有这样一个误区

    07-22
  • “奖状”和“小雁”——观电影《心灵的小河》有感
    “奖状”和“小雁”——观电影《心灵的小河》有感

    周五(10月22日)上午,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电影《心灵的小河》。虽然看之前儿子一直给我灌输:这是一部很不好看的电影,很没劲,我们的同学都说不好看。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于是,从头至尾,看得非常认真。 【电影内容概述】: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毛勇的小男孩,学习成绩很一般,从来没有得过奖状,老师不怎么喜欢他。他的爸爸是一个获得过很多荣誉和一等奖章的优秀转业军人,一直期盼着儿子能拿回一张奖状。可是,虽然毛勇对于自己的学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却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对小雁倾注了自己深深的爱。最后,小雁展翅飞翔,越飞越高,

    07-22
  • 过程就是一切——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过程就是一切——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动一词萦绕耳际,挥之不去,因雷夫老师的执着追求而感动,因孩子们的杰出表现而感动,因这普通而又充满奇迹的教室而感动 在整本书中,这样一句话常被提起过程就是一切。如我们追求完美,但永远无法企及。追寻的过程就是一切。[P103]但付出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奖赏。再多掌声也比不上孩子们所经历的探索,以及为了使每一个演出不同凡响所付出的努力。过程就是一切。[P202]然而好的表演和其他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由十分的天赋加上九十分的努力而来的。[P209]教育专家尹建莉在联合推荐中也这样写道:作

    07-22
  •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知道余华是在好几年前,听说他的作品也在很久之前,但真正去读他的作品却在几天前。那天本是陪孩子去冰心书屋借书,在等待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书架上有许多余华的书:《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出于一种好奇,我随手拿起一本《活着》翻阅着,在他中文版的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下子便打动了我,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虽然这句话读来有点拗口,但细细品味却很是耐人寻味。于是,我就买下了《活着》,打算回家好好去读读他为什么要这么阐述活着的理由。 《活着》的

    07-22
  • 爱的基石——读《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后感
    爱的基石——读《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后感

    父亲、母亲爸爸、妈妈,简简单单的两个名词却道出了儿女几多依恋,几多牵挂。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念我者还是父母。父爱是人世间最具力量的爱,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父爱同母爱一起构筑了人类社会爱的基石。 一、《感悟父爱》 父爱是理性的、内敛的,是智慧之爱、责任之爱。达芬奇曾说过:父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当我看完《感悟父爱》后,被文中那一位位伟大的父亲震撼了,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血债》中的父亲为了给上大学的儿子生活费,竟然去卖血,可儿子请同学去卡拉OK厅唱一次歌就花了346元,这让父亲哑口无言;《爱

    07-22
  • 读李镇西《风中芦苇在思索》
    读李镇西《风中芦苇在思索》

    第一次听到李镇西的名字,是在朱永新的教育在线论坛上。因为他是教育在线网站的总版主,潜意识里总以为他只是一位爱上网的网虫。看他的帖子多了,也通过其他网友的介绍,慢慢了解到,原来他是一位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很会教语文,文章也写得不错。不过,也仅此而已。 这次,学校组织到吴江考察,宿在苏州。因为景仰朱永新教授,所以还没到苏州,就早与沈敏强约好,到时要到苏州大学去选购几本教育类的书。等我们冒雨赶到书店时,差不多书店就要打烊了。总算在书店里一个热心的小姑娘的帮助下,我们比较顺利地买到了书。小姑娘在给我们找书的同时,手

    07-22
  • 追本溯源,走向成功——《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追本溯源,走向成功——《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这个假期读了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结合班级中的学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认为要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全权负责,注重效果 霍特先生在《修订版序》中提到:研究人员在美国东北部只找到了55所好学校,即在这些学校真正做到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任何年级都能和来自中产或富有家庭的孩子一样,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并顺利升级。 那么好学校有何共同的关键点呢,霍特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了好学校的两条共同标准:1.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老师教的知识,学校不会责备他们,也不会归因于他们的家庭、背景、

    07-22
  • 守住心灵,将真心献给学生
    守住心灵,将真心献给学生

    《教学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中的许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爱自己的工作,热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年复一年,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有解体的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于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最终我们会发现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回望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的确经常与困难相佐,与遗憾相伴,充满迷茫。我们需要找回改变工作和生活内部力量的信念。只有当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洞察力与围绕我们的外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