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归宿:学习力

栏目:小学教师经验论文
时间:2015-02-11 17:02:16
文章:明天 分享

《学习的归宿:学习力》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合作学习与我们的小组合作有什么异同?存在什么联系?佐藤学先生说到:倘若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施体现每一个学生挑战学习的教学,那么,在教学中不采取小组学习是不可能的。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开展的。且他们的小组基本上以男女生混合的四人小组为主,这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就是我们的小组学习,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更重视“互学关系”
“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有问才有教。不问不教。不是教师指定谁教谁,或学生自主结对的小老师教小徒弟,而是在自然状态相互合作关系。简单的描述“互学关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差生问,“哎,这里该怎么理解?”再有同组成员的回答。倘若差生不问,优等生是不会主动施教的。不过,一旦差生求援,他们是会真诚地做出回应。文中的两个比方我觉得挺有意思,互教关系可以说是“多管闲事”的关系。而互学关系是“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
互学关系和互教关系,给我的启示是,一、在合作学习的中,少指示“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二、关注不能参与小组合作的同学,但不是单独地帮助他,个别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而是让那些不能参与的学生同小组里的学生沟通起来。三、关注不能展开讨论的小组,推进各组的合作学习。
关于合作学习,我其实还有很多疑惑?
一、 合作学习的小组应该尽可能是学生自由组织,可能有一些组是能够很好的开展合作学习,就像幸子和高志他们那样,可怎么能保证每个组都这么和谐呢?
二、不同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同样的发展吗?哪些优等生在答疑解难的过程中确实能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但如果是强强联手的学习,会不会收获更大呢?
且在实践中体会吧!
学习的归宿:学习力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学力,“辛子是个低学力的学生”“芬兰的教育成果达到高度的学力水准”“学力低下的学生不是一点一滴地转变的,而是跳跃式地一举成功的”,追求学力的提升是学习的归宿,这是佐藤学先生等所倡导的。
作为一线的老师,我非常认同这样的理念,学习不仅仅看学生一天天增长了多少知识,而更应该关注学生一天天学力有多少提高,这也是我们应该持有的价值取向。
学力两个字容易和学历混淆,我对学力的最初理解是学习的能力,也在其它地方看到过学习力的叫法,姑且把他叫做学习力,免得与学历混淆。最早接触学习力,是三年前参加研究生入学***,当时反复记忆这么一句话,“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核心竞争力是人的学力”。后来又在一次学习活动中了解到南京有所学校叫力学小学,我想她们所追寻的办学理想也应该是发展学生的学力。
关于什么是学力,当时也查过一些资料,网络上有两个词条:1.学力是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2.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习力包涵三大要素:(1)学习动力是指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2)学习毅力,即学习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支配其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状态。它是学习行为的保持因素,在学习力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3)学习能力,是指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综上所述,我对学习力有了这样的理解,不仅包涵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动力与毅力。
对照自己的教学,知识的教学是不缺失的,因为这是最外显、最容易考核,也是必须要考核的。学习的能力与态度好似雾里看花,好像有,又不那么清晰。我想在书中找一些关于什么是学力,以及如何提升学力的答案,书中仿佛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些学习姿态的描述让我对学力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把人称名词、be动词与疑问动词归纳起来写在双联页的笔记本上的幸子,向高志说:“等一等,谢谢。这就好了。嗨,高志,开始吧。”她一只手拿着笔记本,在新的作文中用现在进行时的疑问词造句,并不时询问高志……”面对幸子的学习姿态,真不能想象她是一个英语程度极差的学生,看来合作学习改变了幸子学力落后的事实。
在我的课堂中低学力的孩子有没有养成随时随地向身边伙伴请教“喂,这里怎么回事”的习惯,还是只想掩藏自己,或者等待老师和同学来“教教我”,这样的一种习惯的养成虽然不是学力的全部,但至少体现出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问、倾听、自主整理、笔记……)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用一个案例给了我一个启示,关注学生的学力可以从培养儿童主动地求教伙伴的能力开始。关注学力的课堂教师应当追求的不是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而是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效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