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撬动教与学的翻转

栏目:小学教师经验论文
时间:2019-02-22 13:08:32

《学习共同体:撬动教与学的翻转》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林莘老师的华丽转身,我是1993年认识林莘老师的,23年来,看着她是如何经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名福州市优秀青年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位全国名师。她既是我研究的对象,通过她我探索着教师专业成长的轨迹,她又是我指导的学员,从福州市骨干教师到省级学科带头人再到省级教学名师,我都带过她,算是她的导师了。

和全国其他语文名师一样,林老师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可以说她是一位成熟的教学名师了。然而,优秀之后是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还是走向模式化乃至僵化?林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功成名就”之后“清空”自己、否定“自我”,来一个“华丽转身”,开始真正地把教学中心从教师身上转到儿童身上,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

三年来,她以“学习共同体”为抓手,以“核心素养”为向导,带领全校教师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们欣慰地看到,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的课堂生态,一种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有尊严地学习的新型课堂,在她所领导的学校正在形成。

——福建师范大学 余文森

林莘其名

林学舜

林莘,实姓施,为了要让这辛苦冒出的小树长大成林,她对爸说:“爸,让我姓妈的姓好吗?”“可以噢丫头,只要你能成长得好!”

只要你能成长得好,既是勉励希冀又是家训。根正苗壮的她,将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融于一身,把坚定柔韧的志向发扬光大,把施姓刚健的蕴含深藏心中。勤于施耕,无惧辛劳;乐于施与,不计酬报。

莘,又读shen,她常说:“莘,莘莘学子也。”对于“学”,她情有独钟,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她总是孜孜不倦地去探求。为创建优质学校,她常常夜不能寐、思若泉涌,奔放而又缜密地进行着思维的牵连,大胆地将教与育糅合创新,从宏观上谋划新的发展方向,又在微观上脚踏实地争取每一个进步。

——福建省语文特级教师

林莘

一次非同寻常的访学

2013年底,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带领省首批名师培养对象前往台湾新北市秀山小学访学。就是这次访学,触发了我对自己以前教学的深刻反思,成为我教学生涯中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们观摩了两节福建名师的语文、数学课,两节台湾一线普通教师的语文、数学课,聆听了秀山小学校长林文生博士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报告,观看了他执教的作文教学课录像。

福建名师的课,反映了当下大陆优质课的特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精心,观课者如同欣赏一场视听盛宴。

台湾老师的课,没有美轮美奂的课件,没有诗一般优美的教学语言,更没有老师激情澎湃的表演。可就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课上,一个个别样的镜头让我一次次为之震动。U字型排列的课桌,让孩子们有了面对面相互倾听的机会;同桌两两之间轻声交流,让课堂讨论既热烈又不显嘈杂,没有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同桌两两起立协同汇报,相互补充,没有顾虑和紧张;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不是那么响亮,更不做作,甚至显得有些随意,但每个学生都能静心投入学习……老师话很少,整节课都是学生在思考、讨论、实践、分享。这样的课堂安静、清新、柔软、润泽。

我情不自禁,记下了这样的感受:

等距离面对面的爱!

不是星星点灯,而是全面开花!

角落里的花朵也有了春天!

的确,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这些温馨的画面。但外在的形式往往就是实质内容的载体,没有形式又如何走向实质?

听着课,一位福建老师凑近我耳边悄声说:“照这样上课,你30年武功白练了。”

我开始明悟:真正高级的武功必须返璞归真,无招胜有招。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体贴每个孩子的心,充分尊重每个人,让孩子们的眼睛亮起来,享受身心的愉悦。其学习活动形式就好比骨架,而活动内容就是肉体,老师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孩子之间的友爱则似血液。有了爱肌体才能活起来,有了爱才有了学习共同体。

我决定回归本心,清空招式,在新的起点上起步,在学习共同体探索之路上迎接全新挑战。

两段让我深思的观课记录

秀山小学班级没有听课椅子,我们不能再像往常那样远远坐着“隔岸观课”,而是要站到学生身边,零距离观察他们的活动,真切感受他们的细微变化,不再只关注老师教了什么,怎么教的。

老师下达任务后,孩子们开始写起来。3分钟过去,一个圆脸蛋女生见同桌没有反应,停笔把自己的理解悄声跟他讲了一遍;见他仍没有反应,就画起示意图,更详细地分析一遍;同桌还是没有反应,小女孩有点无奈,但并没放弃:“这样吧,你看懂哪步就先写下哪步。”声音很轻很柔,不给同桌一丝压力,但不放弃的执着终于让同桌拿起了笔……
此时在我眼里,女孩如天使般美丽!回到四附小自己的课堂上,一位位来我班听课的老师就成了我课堂教学的观察员,学生学习的发现者。天天来听课的李佳佳老师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这样两个片断——

1.磕磕绊绊的小组合作

观察对象:林家晖、李妍雅小组(两次)

今天上《鲸》的第三课时,林老师让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细细研读,和同伴谈谈有哪些发现。林家晖和李妍雅都找到第四自然段。

林家晖:“有什么发现啊?”

李妍雅:“你自己看,每次都这样!(转过脸对我说)老师,为什么我这么悲催啊!”(带着哀怨的眼神和语气)

“幼稚!”妍雅又对把笔放在嘴巴和鼻子之间的林家晖说。

林家晖:“你有什么发现啊?”

李妍雅:“每次都是我先说,这次你先说。”

林家晖:“这个虎鲸好凶狠,好残忍,还吃自己的同类。”

李妍雅:“对啊。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一吨等于多少公斤啊?你看这里:‘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第一段说‘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大的是十六万公斤重,那三十吨有多少公斤啊?”

林家晖:“对啊,对啊,这里是不是写错啦,怎么可能比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鲸还要大呢?”

我知道他们知道“吨”比“公斤”大,却不太了解两者之间怎么换算,于是就告诉他们一吨等于一千公斤。妍雅就在书上“三十多吨重”旁写上“30000公斤”,对我说:“老师,那这里没错。”

林家晖把第四自然段几乎每一句都画出来了。林老师巡视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就提醒全班同学:每一句都画,等于没画;每一句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家晖又赶紧探头去看妍雅是怎么画重点的,作了修改。虽然家晖自己还找不出重点,也没有自己独立的发现,但他一次又一次向妍雅求助的姿态很让人喜欢。

2.初具成效的小组合作

今天上《新型玻璃》,林老师让同桌两人合作读课文,一个读新型玻璃的特点,一个读用途。王婧涵和高梓豪转过身来,和后面的妍雅、家晖合作。三个人(不包括高梓豪)发明了有趣的“抛球接读法”,即像传球一样提问、接读——“我提问王婧涵”“你向谁求助”“你传给谁”“你要谁帮你补充”。看来,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能力,也比较有效。但高梓豪没有参加讨论,也不说话。我问林家晖怎么不提问高梓豪。“他不说!”林家晖看着书回答我。高梓豪没有参与,但自始至终都转身朝向他们三人,静静地,很关注的样子。
接下来,林老师分享了一组同学的发现:如果学校的玻璃能够防噪音的话,上课就不会被楼下装修的声音吵到了。林家晖小声地对我说:“老师,如果电脑室用金属丝网玻璃的话,就可以防盗了。”我对他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许。

看着佳佳老师的观察记录,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林家晖,一个特别内向腼腆的男生;高梓豪,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障碍。他们两人学习上都有些困难。但我没有想到,尽管女汉子妍雅有些强势,有些不耐烦,家晖还是抹下面子不断求助。高梓豪原先在课堂上一直都是我行我素,人家讨论他画画,人家读书他修笔,对老师、同伴的善意提醒,总是懒懒地噘着嘴嘟囔:“我就不想!我就不喜欢!”这次他依然不言不语,但至少没有排斥,细微的进步令人兴奋呀!

(特别说明:如今的高梓豪已判若两人,不仅能参与讨论,公开发表意见,下课后还常常拉着我就当天学习的内容问这问那,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总是发自内心地夸赞他:“高梓豪!你真高!以你为豪!”连着两个学期,他的语、数成绩都在明显提高。)

根据梅洛·庞蒂知觉优先性、互为主体性、共社群性理论,学习共同体中的协同学习,是符合学生天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大班教学中弱势学生常被忽略,而两人一组的共同体中,每一位学生都要面对另外一位学生,都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一个都不能少。实践证明,小范围的合作学习更能提高敏感度。

我也同时在追问自己,我该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弱势学生有效学习?对于像妍雅这样的学生,又该如何引导他们小组内同伴互助,以防“学霸”(学习共同体中的霸王)出现呢?同桌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不应有居高临下的傲视感。台湾秀山小学校长林文生博士指出:理解与掌握学习共同体最好的方法就是当观课者,看15场公开课,记录15场,你的教学理念就会完全改变。

看了佳佳老师的观察记录,当天下午就到班上跟孩子们分享了感受,先说令人感动的合作学习案例,也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希望孩子们能像家人一样合作学习。为避免出现“学霸”现象,我进一步完善了小组交流机制,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第一次讨论让1号说给2号听,第二次2号说给1号听。
一次“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实践体验,蒙台梭利说:“在与儿童的关系上,成人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不是利己,但是以自我为中心,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一切,因此常常会误解儿童。正是由于站在这个立场上,他才会认为儿童是空的容器,是懒惰的、无能的、内心是盲目的,因而成人必须向他灌输知识,为他做一切事情,引导他一步步往前走。直到最后,成人自认为是儿童的创造者,从与自己关系的角度去判断儿童行为的好坏……而且就在成人这样无意识地抹杀了儿童的个性的同时,成人反而感到自己是在表现对儿童的热情,对儿童的爱和为儿童做出牺牲。”

中国教育最荒诞的就是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由教师“强势教”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传统语文的常见模式是:“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精读重点段落——品析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主旨——感悟写法——读写结合——拓展延伸”。古诗词教学也离不开这样几部曲:“激趣导课揭课题——介绍背景知诗人——自主学习明诗意——想象诵读悟诗情——创设情境人诗境——迁移运用创诗文”。一节课想教的东西太多,面面俱到,条分缕析,层层铺垫,环环相扣,用细碎的问题、阶梯式的教学,牵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前进。教师“满堂问”,一节课40分钟内能平均提问76次(北师大余凯团队统计数据)。这样的课堂存在三大问题:

其一,问题设置以教师主观解读为主,学生学习往往是围绕教师的解读演化推进,影响了学生主动思考,学生“被主体”。

其二,一节课问题如此多,一分钟一两个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浅层次思考,思维含量低,长此以往造成学生思考力下降。

其三,老师不停地抛出问题,学生忙着回答,看似互动积极,气氛活跃,节奏快效率高,实则蜻蜓点水,学生印象肤浅转眼即忘。

在学习共同体30分钟短课或1小时长课上,我打破常规,以两三个板块、一两个核心问题来组织教学。如教学古诗《江雪》,在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师生对读的基础上,抓住一个核心问题让学生自学、同伴互学:“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从诗中找出理由与同桌分享。”学生两两交流、协同学习后,各组轮流汇报。
首先汇报的一对组合是倪梓晗、高梓豪。这个高梓豪(前文曾提到)过去从不发言,现在已经能适应共同体学习要求与同伴交流,与同伴一齐起立作答,渐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了。他说:“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是雪好大,景色很美。”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但对他来说已弥足珍贵。

他的同桌幽默大王倪梓晗总是语出惊人:“我想嘛,诗人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满是积雪的江边钓鱼,简直是帅呆了,酷毙了!”

第二对组合中林玮翔先发言:“‘千山、万径’让我们感受到此处景色很美很壮观。”同桌陈润熹紧接着说:“‘鸟飞绝、人踪灭’说明这里一只鸟也看不见,一个人都没有,周围是多么安静。”

近一段时间,很多同学从两人组合转为四人小组。陈知颉、吴昊芮、何文佳、叶子涵这次就以四人组合的方式来汇报:

“我发现,‘千山’对‘万径’,‘绝’对‘灭’,‘孤’对‘独’,‘蓑笠翁’对‘寒江雪’,对得很好。”陈知颉说。

“前两句诗的第一个字‘千’和‘万’表现的是多,而最后一个字却配了‘绝’与‘灭’,感觉像死一般的空和静,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前两句中的‘绝“灭’与后两句中的‘孤’‘独’,连起来看,不就是‘绝、灭、孤、独’吗?”

惊叹!这发现连我都没注意到。

方喆的发言总能引人思考:“我想作者写这首诗时肯定遇到重大事情或变故,是被朝廷贬职了吗?是做什么事得不到理解、认可、支持吗?读了诗句,感觉他此时是那样的孤单、寂寞、无助,甚至绝望。”

我借机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更深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课上到这儿,我以为这节课可以完美收官啦,因为从理解诗句意思、文学表达,到作者情感体会,目标都已达成。但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会就此罢休——

王乙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不同意方喆的意见,为什么一定是孤独和无奈呢?我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把自己当作诗人,想象在空无一人的大自然中,在大雪纷飞的世界里,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无拘无束……”
江坚炜受到王乙婷的启发,眼睛一亮,突然“哦”了一声,豁然开朗:“听了他们俩的争论,我突然有了新的理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说的是不管环境多么复杂恶劣,不管所有人怎么不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明作者也要坚守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自由、自己的理想!”

就一个简简单单的核心问题,学生从独白式学习转为对话式学习,与伙伴、与自我已有知识经验相遇,在充分交流、平等参与中形成了多元理解和思考。

我特别珍惜孩子们的表达,总爱对听课老师说:“不要记我的课堂语言,请记下每个孩子的话,不要漏掉一个字。”

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小容量、大空间——减少环节和问题,保证学习空间最大化。在学生协同探究面前,我愿意退一步让一步藏一步。我时常用苏格拉底的话告诫自己:“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一段从粗糙到细腻的探索旅程

2015年4月底的周末,和台湾著名童话作家“花婆婆”方素珍一路同行,“花婆婆”讲述了一个与汶川地震有关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虽未完成,却带给我灵感。

当时恰逢汶川大地震7周年,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均是童话,《语文园地三》也要求“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我决定在5月中旬的一场全国性大型活动中用这个素材上一节编童话写童话的作文课。

课堂上,孩子们被这个故事打动了:一场大地震破坏了香水村。一个叫小珍珠的姑娘做了一个募捐箱,想为灾区的小朋友募捐,可是没有人注意她……

怎么办呢?小珍珠会找谁捐呢?小动物们会捐什么呢?

孩子们相互交流、碰撞、想象,与花婆婆的故事不断比照,感受到编童话故事的一个重要诀窍——意想不到的突然急转。

“动物们竟然捐的是——时间。”然后呢?孩子们极其迫切地想听下去,故事却戛然而止了。

怎么帮学生续编故事呢?我设计了几个活动:

(一)同桌一起围绕以下问题猜想、讨论故事的主要情节,看哪一组想的故事最有创意。讨论时间5分钟。1.谁(指动物朋友)怎么来到灾区,遇到谁?2.当时那个受灾的人怎么样了?3.他特别需要怎样的帮助?4.动物朋友看到了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5.捐赠瞬间带来了什么神奇的变化?

(二)同伴分工协作续编故事,一人负责写1-3部分,一人负责写4-5部分(写的时候注意人物之间的对话,谁怎么说;注意动作与神态的描写)。时间8分钟。

(三)同桌互相读一读,改一改。同伴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并相互指点;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时间8分钟。

但这一设计没有上出预期的效果。

课后,蔡尚级老师反馈了他观察到的情况:这节课上,老师活动时间12分钟30秒,学生活动28分钟30秒。学生学习状态从紧张到放松直至完全融人课堂。但编完童话后,老师让学生朗读、点评、修改、表演,时间8分钟,平均每两分钟完成一个任务。我观察的这个组四位同学中有一位不会修改,跳过了;有两个学生没听清楚,不懂自己该干吗,也不约而同地跳过了。在表演环节,一个同学特别强势特别有表现力,其他同学则非常紧张,没有把自己写到的内容表演出来。

这节课学生活动时间接近30分钟,也有大量的同伴交流讨论互助的机会,为什么依然强者独强,弱势学生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

文生校长的点评一语中的:老师交代的任务太多太重太复杂,大部分同学没有办法完成,造成强者独强,弱者依赖强者。

该如何设计活动任务呢?文生校长开出一道药方:学习要回到每一个人身上,要更细一点考虑每个学生有没有办法完成任务。最好的协同学习任务是一次一个焦点,下达任务的指令必须清晰、明确。

比如先让学生每人选定一个动物,老师要停下来观察这个任务是不是每个人都已完成,再讨论这个动物可以发挥什么神奇作用。小组讨论时,老师要继续观察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了想法,有没有更有创意的思路。讨论的结果不一定要全班发表,老师到小组中局部指导,弱势学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帮助。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承受力。一步步引导,一步步提出要求,指令才会有效,才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完成任务。

这是具体操作问题。操作过于粗糙,就会导致教学出现问题。9月中旬,我带着修改后的方案准备再上一课。恰巧,那天一早“花婆婆”寄来了她终于创作完成的故事初稿。“花婆婆”后面的故事好精彩,好可爱,但也好简单!后面没有盘根错节的情节,只聚焦在动物们讨论如何捐时间这样一个小点上。我一下恍然大悟,“花婆婆”说早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就想编这个故事,可七年之后才完成创作。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著名大作家都要编七年,我却要四年级孩子20分钟内不仅编出更宏大更复杂的故事来,还要互相朗读、修改、表演!

于是,上场之前我临时决定再次修改方案,心中虽有些忐忑,但又坚信符合儿童认知水平的设计错不了。

那天的效果出奇的精彩!

师:动物朋友们都来了,他们各想捐什么?他们会说什么呢?至少写出两个动物说的话,时间5分钟。

学生初写,老师下组巡视,提醒要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想象——

师:同伴之间互相看一看,帮忙想一想,动物想捐的东西是不是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要说出理由。他写得没有创意,可以建议他放弃。注意,交流时一定要轻声细语哦!时间2分钟。

老师继续下组巡视,通过榜样不断引领建立协同学习的规则——

师:我发现这两位同学,还有这两桌,小声交流特别棒。看他们的样子聊得火热,但我靠得很近都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他们是为了不打扰别人。还有这两位,老师超级喜欢他们,他们听完同伴的建议还懂得说谢谢。

之后,老师针对巡视中发现的语言表达问题,提请同学互相修改——

师:我看到有些同学写“花蛇说”“松鼠说”……能不能想个办法,你不说花蛇、不说松鼠,读者也一眼就能判断出这句话是松鼠说的,那句话是花蛇说的。——我很想帮你们改一下,可改不过来,请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就是身边同伴的小老师,一起来修改,想想动物特别的样子、最具招牌的动作和神情,甚至你也可以演给同伴看,让同伴先观察,然后再写提示语(本课语言表达的训练重点就是通过提示语表现小动物特点和内心情感,课开始的环节中已有铺垫)。时间3分钟。

学生互相补充、修改。

师:很多同学给同伴热心指点,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就是共同体。不过更欢迎你向同伴求助:“这里怎么改?我想不出来,能帮帮我吗?”会求助的孩子学习力强!
师:修改好了吗?互相练读,看看怎么读才能读得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时间3分钟。师:这两位同学读得很生动,而且有互相指点。这三桌读后又发现问题再次修改。作文就是这样,需要字斟句酌不停地修改。

师:时间到!可以全班交流了吗?好,停下笔坐好。眼睛望向同伴,认真倾听:他的想法跟你一样吗?谁的想法更让人意料不到?

师:请大家倾听时保持绝对安静。听,永远比说更重要。会听才会学习,会听才会评价,会听才会批判,会听才会补充,会听才会有新的想法。

修改后的教学有以下变化:

1.任务聚焦

美国教育学者德布拉·梅尔(Deborah Meier)指出:Lessis more(少即是多);Simple isbetter(简单会更好)。修改后的教学只保留了续编童话,去掉了分角色朗读、表演等环节,重点突出,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完成。

2.问题(指令)明确

之前的设计只要求学生互相修改,没提示修改什么。新方案要求用动物的语言表现动物的特点,能从对话中看出是哪种动物,对修改什么提示更为明确。

3.问题适切,有挑战性

第一次教学,用五个问题引导学生续编故事,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压力太大。调整后只保留一个情境问题,依据动物特点想象它们能够捐什么,想象要有创意。问题适切,更有挑战性。

改动带来精彩——

“我可以表演杂技,让他们快乐起来,忘记疾病的折磨。”红屁股猴子说。

穿着花衣裳的百灵鸟笑着说:“我可以捐声音!把我美妙的歌声捐给大家。”

大象也不甘示弱,他提着粗嗓门甩着长鼻子说:“我可以捐水,我的长鼻子可以吸很多水,给大家冲凉,洗个爽快的澡。”

狮子也吼了起来:“阳光,我们还可以捐阳光。”狮子爱睡懒觉,它讨厌阳光。

长颈鹿昂着头说:“我可以把云朵和彩虹编成美丽的衣裳给大家穿。”

“大爷我自己还不够用呢,我就不捐。”狼说。

师:这个狼在童话故事中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大家可以接着他的故事往下编。这里出现了个转折:你们都捐,我就不捐!这是大家意想不到的,给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好厉害!——这就是我听完她发言后的思考。你们听的同时也要学会思考哦。
猎豹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大声喊道:“我们可以捐快乐!让受难的人开开心心的,多好啊!”“我们可以捐安全,安全第一嘛!”猩猩用力捶着胸,一副着急的样子。

小鹿蹦蹦跳跳地说:“我们也可以捐温暖,让孤独的孩子有家的感觉!”

小鸟开心地说:“我有一些朋友,他们可以解决资金问题,能给灾区小朋友捐赠生活用品。”

师:大家发现没?她把刚才写的给改了。听了同伴的发言受到启发,她有了新想法。这就是同伴的力量,这就是学习。

猎豹说:“我可以捐出我那惊人的速度,你们说这主意好不好?”

师:好是好,但还可以更好。你们听后有别的想法了吗?(部分同学举手)你想给谁建议?

生:我想给我同桌提建议,她写得有点普通,可以加一些修饰。

师:同学们,我们在短短一节课里,编出了“花婆婆”想了七年的故事,真是很厉害!想不想知道“花婆婆”最后是怎么写的?……

佐藤学教授认为,挑战使课堂更生动。学校是追求卓越的场所。对于教师而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对学生而言,是“冲刺与挑战的学习”。教学内容必须设定在比通常的水准更高的层次上,否则“上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发生;倘若不能关照到“下层”学生,“下层”学生真正的学习也不可能发生。

学习共同体实践了两年,《小木偶的故事》《鲸》《“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对这些课的教学设计不断修改,直至颠覆翻转,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前后比照,我的课堂正在悄悄改变,四附小的课堂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福州市教育学院第四附属小学)
推荐小学教师经验论文
  • 老师该如何保鲜?该如何鼓励孩子?
    老师该如何保鲜?该如何鼓励孩子?

    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怎样验证你是不是好老师? (一) 纬五路的一个学生语文基础不错,每次月考都是60多分,但每次我都会告诉他老师不满意他的成绩,需要继续努力。但他还总会骄傲地自诩为前几名,已经不错了。从他的眼神里看得出,他表面自负,但他接受了我的提醒。我很喜欢这个孩子,一直把他看作一个苗子。新的学期开始后,语文课的时间他又新排了其他课,导致了和语文课冲突,他和家长的意思是让我继续以一对一带他,孩子也特别希望我继续带他。说实话,我舍不得这样的好学生。可不巧,我们的时间错不开,为了协调时间,我们打了一个又

    07-22
  • 带领孩子快乐的徜徉
    带领孩子快乐的徜徉

    课堂,对于我们来说,是带领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是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地方。我时常想:孩子们在小学六年的漫长历程中,能否在知识、能力、思维方面得到好的培养,语文素养能否足以为孩子的后续学习奠基,甚至为孩子的整个生命成长奠基,一个班主任老师,一个语文老师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他们、帮他们、引领他们图上什么颜色她就会是什么颜色;我们日复一日的熏陶、影响,直接决定了孩子们会成长成什么样儿。而此时,暂无不谈班主任的影响,仅一个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我要追求带领我的孩子行走在快乐学语文的道路上,

    07-22
  • 和谐课堂应该是有情有趣的课堂
    和谐课堂应该是有情有趣的课堂

    在这次学校的和谐课堂展示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两堂数学课,李燕老师的《鸡兔同笼》和沈孝平老师的《排队问题》,两个精彩的课例,不仅带领着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地邀游,连我这个语文老师也被深深吸引,如同学生一般,兴味盎然地参于课堂中,回味着、反思着,很受启发。 1 、富有情趣,适于探究 我们都知道,有情有趣的课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李老师的鸡兔同笼问题和沈老师的排队问题,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用我们平时的说法是属于奥数题,如李老师的例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8头,下有26足。问:鸡有几只?兔

    07-22
  •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从《当冲突发生后》课堂驾驭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从《当冲突发生后》课堂驾驭

    【课时分析】具备与人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技能。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成绩很好,但在同学中很孤立;有的学生想和同学交往,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学生心高气傲,不把同学放在眼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学生在校时集体活动时间不足等,造成了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体验。他们容易为一些小事发货时呢过矛盾冲突。因此,使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他们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交

    07-22
  • 努力提高期末复习的有效性
    努力提高期末复习的有效性

    在昨天的会议上,王老师就期末复习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加强研究,切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首先要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让复习更有针对性;研究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薄弱点,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复习;研究课标,如今的新教材中很难看出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而课标对每个年段学生的达成目标都有明确要求,避免盲目性;研究方法,要对症下药,教师要多一点思考,让孩子少一点负担。 二是要面向全体,切实加强后20%学生的辅导,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是要劳逸结合。王

    07-22
  • 关于教师文化品格建构的本质追问
    关于教师文化品格建构的本质追问

    [ 摘要] 我们学校将教师文化品格建构提炼为:解放教师让教师站稳儿童立场,让教师生成教育智慧。解放教师,就是要让教师体现出对教育认识的自由、对教育实践的自由和对教育价值的自由。让教师站稳儿童立场,就是要让教师坚信儿童在本意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儿童在本质上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儿童最好的发展方式是符合天性的自由生长。真正的教育智慧,就蕴藏在教师教育理性光芒普照下的有效教育实践当中,其间关键的抓手是思考,包括经验之思、反思之思、教育哲学之思和类比之思。 [ 关键词] 解放教师 儿童立场 教育智慧 我们学校将教师

    07-22
  • 让微笑种在心间(一年级班主任)
    让微笑种在心间(一年级班主任)

    《读者》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记者有一天回家时,看到电梯里影出的自己的脸,那是一张严重变形的脸。她被这意外的发现惊呆了,她想起平常与丈夫的争吵,对孩子的粗暴。当她到家门口时,先让自己冷静一下,带着微笑走进家门。一个月后,她发现她的家真得变了,丈夫变得更加勤快了,儿子的学习也进步了,自己也好像变年轻了。家庭的变化竟然源自一个看似简单的微笑,改变了一个家庭,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 如果说涟漪是湖水的微笑,霞光是清晨的微笑,春风是大地的微笑,那教师的微笑是什么呢?那应该是学生心中明媚的阳光。 每当我走上讲台,

    07-22
  • 学情分析,让课堂重现生命活力
    学情分析,让课堂重现生命活力

    现在的孩子,讲什么都没兴趣唉,越是精心准备,越是没法上 学生不配合,再好的设计也没办法施行我们常常会这样的抱怨,似乎都是因为学生的冷漠、无知、厌学,才使我们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真的如此吗?试想:我们讲的是学生已知的,他会想再听一遍吗?我们讲的都是参考书上有的,学生自己就能看明白,他为什么还要听你唠叨?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说过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