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论文:学习课程的创造:游戏让数学更好玩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15-06-09 17:30:00

《论文:学习课程的创造:游戏让数学更好玩》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  “数学好玩”是陈省身老先生的切身体会又是他对青少年一代学习数学的殷切期望。数学就其客观意义而言,本身无“好玩”之说,要被学习者建立起“好玩”的主观感受,那便需要按照人的心理喜好进行改造。此文,结合具体实践,从不同角度创造数学的好玩,力求开创出数学学习的新气象。
【关键词】  好玩的数学   创造好玩
 
在数学的王国里,充斥着数字、符号、图形、概念、规律……它们看起来那么井井有条,却又冰冷。在儿童的世界里,他们向往有趣、好玩、生动……因为它们可以让自己小小的心灵活起来,动起来,甚至High起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却又必须把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争取更好的学习效果。于是,我们在努力地探索一条路径:好玩的数学,这条路可以让儿童能不知不觉的上路、奔波、收获、再出发……
数学本身并不好玩,要让学习者感受到好玩,那就必须去创造。
一、学习目标的创造:开放让学习更好玩
第一次听到《动物学校》这个故事时,很震撼:为什么用动物来描写教育现实时,我们都觉得故事荒谬、好笑?而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在一次次的重复这笑话的时候,我们却又觉得振振有词?“因材施教”自古有之,但学校教育从来不缺“动物学校”的影子。试想,如果让擅长游泳的鸭子学习爬树,虽努力,但难有进步。但让善于在蓝天中翱翔的老鹰去学习游泳,不淹死就算是命大。
目前,我们还没有条件给每位学生开设不一样的课程,但是,面对教室中每一位鲜活的学生,即使,听同一位老师上了同一节课,所得到的收获会是一样的么?
【案例1】  三年级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始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只有一个——见识“神秘莫测的0”。
问题一:“关于0,你有哪些认识?”同学七嘴八舌的介绍了“0是一个比1小的数”、“0在尺上,表示开始”、“0就是一个数字,可以起占位的作用,比如电话号码中如果把0拿掉,号码就变成空号了”,三年级的孩子甚至想到“0是某个特定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就要用负数来表示了”……
问题二:“0在计算中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同学们纷纷用加减乘除来举例说明。“加、减、乘”都很顺利,卡在了除法上。一个学生说“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因为把0个苹果平均分,不管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是0个。”其余同学都赞同地点头。又一个学生说“任何数除以0,商也是0。因为除以0,可以理解成平均分成0份,那就是没有了。”其余同学继续纷纷点头。关于这个知识,书上只有一句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并没有明确说“除数不能为0”,也没有任何的解释。而在小学的中高年级还要遇到“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比的后项不能为0”。如果不加以具体的说明,学生永远会忽略这个问题。
这本来应该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中的一节课的一个小的环节,但是因为我知道这是学生认识中的一个盲点,必须引起重视,于是我把一个小环节放大成了一节数学研究课。解释的过程中有非常生动具体的“小猴分桃子”,又有相对抽象的“乘法检验法”,整个过程,生生互动,教师及时点拨,学生们频频点头。我以为,学生们会印象深刻,完全掌握。为检验学习效果,特布置了数学小论文的撰写,主题就是课上研究的“0”。
第二天,看了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让我意识到“我又错了!”因为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写到了“0不能做除数”,更多学生都提到了“任何数除以0等于0”。
这个案例让我再一次提醒自己:在统一的教学中,孩子们得到的收获是不一样的,但不能说是没有收获的。因为在他们的小论文中,看到的是各种个性化的见解,有的把“0”描述成在数字幼儿园中受尽数字们欺负的“小不点”,有的把“0”描述成在计算城堡中的“捣蛋鬼”,还有的把“0”说成是数学运动会上的“裁判”……看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关于“0”的各种特点跃然纸上。回顾最初的设想,只是让孩子能弄明白“除数不能为0”,显然,孩子们个性化的见解更出色。欣喜的是:我看到了学生笔下的“0”是那么的好玩!我想,那一刻,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数学的好玩,这就非常的可贵!
再次审视我们的课堂,“钓鱼式”的提问方式背后,本身就是对学习目标窄化的表现;统一的作业布置更是流水线的标准产品。这样的学习,怎么会好玩呢?“精明”的学生甚至在课上会猜度老师的用意后再投“师”所好地回答问题,让学习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教案学习”,这样的课堂又怎么会好玩呢?学习目标,是整节课努力要达成的方向,面对鲜活的学生群体,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只有顺应学生可以触碰到的内容或是高度,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从而开展丰富的学习加工,最终让书本知识以个性化的、富有童趣的方式为学生所掌握。
二、学习课程的创造:游戏让数学更好玩
我校在抓各科学业成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倾听广大学生与家长的心声,同时也会关心教育的社会现实。比如,现在的孩子不会玩,课间也只是浪费时间;学生淹没在作业堆里,每天就是做作业、订正作业,课业负担是不是太重了?于是,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创造孩子喜欢的课程,让他们能在玩的过程中学习?
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各年段学生学习特点,每年都会开展数学游戏“TOP10”大赛。一年级玩“找不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年级玩“七巧板”,培养学生平面图形的想象能力;三年级玩“算24”,锻炼他们计算的速度与灵活;四年级玩“魔方”,考量他们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五年级玩“五子棋”,比的是策略意识;六年级玩“数独”,要的是独特的推理能力
游戏,是玩的非常好的载体;特别是小学生,更是符合他身心发展的规律。但每一个数学游戏的背后,都有具体的数学知识在做支撑,玩游戏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运用数学知识或是数学方法的过程,所以得到了师生和家长们的普遍欢迎。数学游戏,既引导学生合理的休息、娱乐、同伴交往,也充分调动了研究的了兴趣。
这一学期,我们在原有数学游戏的基础上,又尝试了扑克魔术。比如,当学生在数学课上认识了周期现象之后,我和学生玩起了《听牌术》。当时,我给学生们展示了一副“乱七八糟”的牌,然后反复切牌,并叫了一个学生从中任意的摸出一张牌。神奇的是,老师并没有看到那张牌,但却可以用左耳“听”出那张牌的花色、用右耳“听”出那张牌的点数。同学们一片惊呼!
“特异功能的背后是一些数学的方法”,经过老师的指点,学生们开始猜测、验证、尝试,原来是要把花色按照周期排列、点数按照“公差3”来排列,外人眼里 “乱七八糟”的牌,实际是“整整齐齐”的牌。同学们一个个都跃跃欲试,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操练。很快,新的问题一个个的地冒出来了:公差3,可以是加3也可以是减3;还可以是其它公差吗?为什么可以不断的切牌?……伴随着这些问题的产生、思考、解决,学生对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认识也更加的深入。
打个比方,国家课程是一个营养丰富的大蛋糕;那么,我们的游戏课程,则是蛋糕上一朵精美的花。这朵花,让学生们看到了数学的美,数学的好玩,吸引了他们去探索奥秘,丰富了他们对数学的认识。
三、学习方法的创造:操作让数学更好玩
虽然,我们认可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要把课堂放还给学生,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能做到的并不普遍,或者说做到的且有好的效果并不普遍。最常见的做法,老师在上一节课之前,都会根据具体的内容设计“我能怎么上?”实际的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原因很简单:老师的认识世界与学生的认识世界并不能完全统一。所以,根据一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我想要创造学习的方法,真正让学生做主。
比如,在上《认钟表》一课时,我放弃了以往“成熟”的课件,而是让每一个学生用自己观察并理解的结果画一个钟面。上课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个孩子的钟面展示会,那种交流与研究的气氛是空前的专注与热烈。
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画得很“标准”的钟面,相反,那些“奇怪”的钟面勾起了大家评价的兴趣。有一个钟面上密密麻麻地排了三十几个数字,原来那个学生写到“12”的时候,觉得钟面上还有空,就一直写下去。同学们给他指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只要写出12个数字就可以了。有一个钟面“3”和“9”的位置反了,同学们一起伸出手指转圈,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有一个钟面虽然数字都标对了,但两个数字之间有的挤在一起有的分得很开,从中体会到“每一个小时的时间是一样多的,所以钟面上的间隔也应该是一样大的”。还有一个钟面上一大格里的小格数是不固定的,同学的评价是“每一个大格里都是5小格,只要点4个点”……每一个有错的钟面,给大家带来了欢笑,也引发思考其中的数学道理。
现在的公开课,似乎都离不了精美的课件,然后老师按照课件的预设,一步一步往下走。甚至,当学生“误入歧途”的时候,还必须把他拉回预设中,才能使课继续顺畅。这样的课,很有可能就真的变成了教师的“展示”课。老师为了上好这样一节课,可以说是精雕细琢自己的设计和课件,上课的时候还是时时处处提防“小插曲”,但事实有时却还会吃力不讨好。所以,我常想,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就应该彻底的让主人做主。于是,就有了像上文提到的完全让学生去操作、去评价的数学课。这样的课,教师退后,学生闪亮登场,效果出奇的好。在学生座谈会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最喜欢的课的时候,大家都还能清晰地回忆这类自己动手操作的课。
操作,大大解放了教师的控制,让数学变得如此好玩,学生学得轻松又有效,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呢?
四、学习评价的创造:数据让数学更好玩
传统课堂,老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常会充当一个“法官”的角色,去评价学生表现的好与坏。久而久之,会造成一个班级只有几个主角其余都是配角,不利于“每位学生都重要”理念的践行。
改变学习的评价方式,是不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开放从而更踊跃的表达见解收获更多呢?日前的一个课例《画正方形》给了我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前几次上这个内容,我都是基于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基于自己对白板操作平台娴熟的技术来设计,应该说,层次从简到难,步步提升,感觉很精妙尤其是每一个层次的小结,我都做了精心的预设。但上课的气氛总是不能达到我所预期的热烈。我尝试做一些改变。
原有的从知识难易程度分成的三个层次变成了从组织形态来分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四人小组探索面积是“1~10”的正方形画法;第二层次,全班交流、质疑、补充、评价。黑板上提供的是各组完成情况的加分一览表,按照各个小组完成的速度、数量递减式加分。遇到特别难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请教老师,但请教老师之后是要减分的;减掉的分又可以通过去教其他组再赚回来。所以,在第一层次的分组活动中,各个小组可谓是卯足了劲,先是分工解决简单问题,再是合作探索有难度的问题,过程中的质疑、解释,不亦乐乎!面积“3”在之前的几次试上时,根本都无暇顾及,但在这样的课堂中,还真有学生有时间去研究,并成功画出!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组里的四个学生分别去教另外四个组赚取额外的加分……整个课堂非常的高效。
在第二个层次的全班交流中,是又一次的升华,只要评价有理都能得到加分机会;如果是方法明显胜出的,还可以加倍加分。所以,“认真倾听、大胆表达”让课堂充满了思辨。最后,在黑板上呈现出每组的加分情况,一目了然地说明了学生们的表现,课后,还能听到他们在议论每一个分值是如何拼来的,这样的评价方式,让数学变得如此好玩!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从近处看,是为了掌握某个知识点、某种思想方法;往远处看,我认为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否能有积极的学习情感,能让他们感受学习本身的有趣、有用、有价值,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在小学数学这块园子里,我力求让数学变得好玩,让学生徜徉其中,乐此不疲。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谈数学语言的规范化
    谈数学语言的规范化

    在短短几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话太多、不精练、讲了很多却说不到主要内容等。一开始我也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可能一年级的孩子都需要这样的过渡阶段。可是一段时候过去这种情况并没有转变过来,进而也发现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在数学课堂里,语言的不规范,在不经意间会反映出学生思维的一种混乱。与语文课上学生的发言不同,数学课上必须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来讲。于是慢慢地我开始有意识的注意到这点。 我觉得数学语言的规范要从教师本身开始,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

    07-22
  • 思考、质疑和评价(继续教育读书心得)
    思考、质疑和评价(继续教育读书心得)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最近一直提倡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提出了这么长的时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表现,我感觉学生最大的变化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质疑和学会了评价。 一、学生学会了思考。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是思维的训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先出示情境图,问题先不出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提出与本单元或者本课题相关的问题这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根据信息善于提问的能力,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锻炼,我惊喜的发现学的思考能力有质的提高,很多次出现学

    07-22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形不离,抽象的数学概念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 (1)理解分数的意义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朱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1/2、1/4时,让学生利用一个圆形纸折一折,进行平均分,说一说1/2、1/4的意义,从而真正理解其意义。 (2) 在分数比大小时,由于分数的大小比较抽象,很难理解,于是朱老师 让小朋友再次用圆形纸折一折,找到1/2、1/4的部分。然后进行重叠比大小,使分数的大小从无形到有形,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在整节课中,朱老师为了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在无形

    07-22
  • 数学思维使生活更简单而美好
    数学思维使生活更简单而美好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其中生活中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多样的,而现在要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众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中体会到数学表达方式的简便、直接和统一,然后能自觉将这种至简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带到实际生活中,为今后的生活、交流提供方便。就像为什么不管是谁在遇到稍复杂的计算时就马上能想到用计算器?不就是因为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且正确率高吗,所以一旦学会了如何使用计算器,不用提醒,大家自然就能想到去用。 对于数对的学习也是一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关键还

    07-22
  •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验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验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几轮的课改经历,促使我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一次一次的自我否定剖析之后,我的课堂教学技艺有了很大长足的进步。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经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在教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制作形成对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初见成效。 一、先想一想,再摸一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07-22
  •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

    教材把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组合在一起。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通分做准备。但我还是按照老教材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时,让学生学习最小公倍数。 新课标教材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给出了很多不同方法。有分别写出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为排列法;有写出某一个大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它们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大数翻倍法;有利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培训时学习的简单快捷的短除法,可书上没有出现。这么多的方法,作

    07-22
  • 数学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数学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计算课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介绍,而是应该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情景,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上课时能够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商贩在卖苹果,一个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1.1元一斤太贵了,这样吧,5块钱4斤卖不卖?你说卖吗?将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事例,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小数除法产生兴趣,而且

    07-22
  • 把“根”留住——议小学数学教学的“根”的问题
    把“根”留住——议小学数学教学的“根”的问题

    多少脸孔,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让血脉再相连,留住我们的根!这是香港著名歌星童安格经典歌曲《把根留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