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从“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15-11-05 13:27:31

《从“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由此借鉴,我认为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特色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所以在我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把握住数学学科的特点外,更把握了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从本色教育出发,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三点出发:

1.从“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将数学具体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的接纳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速度越快,并能形成长久的良好的记忆。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偏好于挖掘数学教学知识点中能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的部分,循序渐进,从生活需求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联想,有效掌握关联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探索之中去。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时,将教学过程与模拟商店购买商品相结合。首先,将人民币的面值数字化,让学生明确人民币各面值之间的换算关系,如5元=5个1元,10元=2个5元=10个1元,20元=2个10元=4个5元=20个1元等以此类推。随后,引导学生将数字与实际过程中人民币面值的换算关系,如一瓶水需3元钱,则需要3个1元面值的人民币;一个汉堡包需要15元,则需要1个10元和1个5元、或3个5元等以此类推。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情景,轮流担当营业员和顾客,在付钱、找钱过程中渗透人民币计算教学。最后,将生活情景复杂化,提高学生对人民币计算的进一步认知,例如在特定情境下,共拥有100元人民币,需买1个书包,2个文具盒,应该怎么使用等。实际教学试验下来,这种从“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传授数学知识点的过程,其教学效果非常好,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数学问题及生活需求的认识,实现了知识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2.借“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教育与生活的密不可分,意味着学生生活经验与其对数学知识的接纳性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一个对日常生活细节有较大敏感的学生往往能更好的接纳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借助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去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这一课时中,提问“为什么都是9时,而小朋友做的事却不一样?”这一问题时,部分学生的反应特别快,他们说“我们一天当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早上的9时,小朋友们都在学校里学习、看书。另外一个9时是晚上的9时,这时候,小朋友们已经在家里休息了”。在这个环节中,能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生往往更容易接纳新的数学知识点,并能联想到更多的数学问题;与此相反,那些并不会关注日常生活的学生,则会反复纠结在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认知环节上,对更多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更是无从下手。

3、用“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应时刻把握“学以致用”这一基本原则。数学知识点本源于生活,那么也就意味着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强调和深化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可以引用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新一学期开学了,同学们陆续上学,学生A从家里直接到学校,而学生B则需要先到早餐店吃好早餐,再前往学校,请问学生A和学生B谁走的路多?从而可以引发“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长大于第三边”的定理。

以上三点,就是将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化”,用贴近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让数学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让学习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今天补充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判断: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很多学生认为不成比例,因为底乘高不等于面积,这是学生初学正反比例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1. 把握正反比例的本质。都有两个变量和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的乘积一定它们就成反比例,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 2. 善于从提供的信息中寻找不变量,并学会自己举例。如装订一批电脑,每天装的台数和装的天数。这里的不变量是总台数,假定这批电脑有600台,每天装60台,需要10天;每天装1

    07-22
  • 数学教师听课感想:双基与创新
    数学教师听课感想:双基与创新

    昨天有幸聆听了两位名师的课,再一次领略了名师的教学特色与个人魅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非常兴奋的。今天的两堂课让我想起了06年 南胡之春 的主题双基与创新。 显然,如今又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到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得不承认新课程下的学生,双基不够扎实,简单的计算过不了关,做作业的速度太慢,有的甚至只会说不会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重视双基教学也同样重要,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问题是该如何平衡好双基与创新的关系。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很好体现了估算对算法多样化的启发作用和笔算、口算、解决问题的相互

    07-22
  • 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
    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

    本周我校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素质测试,作为英语教师的我在监考数学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如今初中生对计算机的依赖,以及由此带来的计算能力的薄弱. 监考中闲来无事,就顺便检查学生卷面,结果发现一个极其简单的计算环节,竟然出错的人不在少数,题目中有一步是X/2=450,正确答案当然是900,结果都算出225来,惊讶之余,不免沉思. 现在几乎所有的初中教材都有要求使用计算器来解决的问题,这样做我想主要是为了替学生排除繁难计算的障碍,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运用数学来解决更有意义的问题上,这一初衷无疑是好的,但也带来了

    07-22
  • 评析《四边形的认识》
    评析《四边形的认识》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本身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知识的结论,而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逐步领会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李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了教师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课的伊始,李老师出示了书上的校园主题图,请学生从中找出认识的图形。第二步,当学生从这个具体情境中抽象出许多的几何图形后,李老师又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四边形,并阐述理由。从而逐渐抽象

    07-22
  • “找规律填数”的案例反思
    “找规律填数”的案例反思

    找规律是数学中一个较大的范畴,也是一个难点,要学生找准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和正确的评价。如若教师自身带有不确定性,则很难有精彩的课堂。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找规律填数的案例: 1 6 5 7 () () 2 12 10 () 20 () 在学生找出规律:上面的数乘2等于下面的数,下面的数除以2等于上面的数。以后,有学生提出了最后一组上下括号都可以填0,又有学生进行了反驳。教师对于0这种特殊情况备课时并没有作好预设,因此课堂上思维盲目的跟着学生走,无法发挥课堂指导者的作用,另外教师自身对教材理

    07-22
  • 关注课堂错误资源
    关注课堂错误资源

    今天读了《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第三章中关于课堂生成的这部分内容,很有感想,课前我们都会根据教材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针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我们也进行了一些预设,但是在课堂上却时常会有一些我们难以预料的情况出现,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比如在练习中就会出现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恰恰又是很好地生成资源,假如我们能够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必然会得到意外地收获。不要总去抱怨学生为什们这样的错误也会犯,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从我们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很简单,假如我们能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07-22
  • 小议绿色指标测试
    小议绿色指标测试

    今天学校举行了小学生学习绿色水平能力测试,我监考了数学一

    07-22
  •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

    最近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真让我不知所措,进入新课程的学生。小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思维很活跃,解决能力很强。可大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可真有问题。对于解决问题不知道如何读题,如何思考,用什么方法去解答,更不会去说解题思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怎样让学生将自己的数学思维方法,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做数学的教学模式在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