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读郑毓信教授的——用案例说话: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提炼与“再加工”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18-12-23 11:09:42

《读郑毓信教授的——用案例说话: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提炼与“再加工”》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问题教学”研讨一直在进行,一方面是课程标准的实践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迫切需要。那对于一线的数学教师而言,必然要回答这样的一个共性问题,即教学中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提炼“核心问题”,从而切实做好“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

郑教授的关于“核心问题”的专题以案例说话,旨在大家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关注的同时,以此积极地展开思考和研究,从而不断引领着个人的专业成长。郑教授在文中首先提及的是,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既然对此展开思考和研究,就要特别清楚地认识到“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为什么在当下数学教学的目标可以看作是“问题教学”的主要方向。那接下来我们一线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和努力实践的就是:儿童的数学学习为什么需要问题引领?如何提炼和加工“核心问题”?如何在落实“核心问题”引领的前提下很好地实现儿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其实对于“核心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由来已久,好多的一线教师都对此作出努力,也有不少的收获。郑教授提出的这些微观层面上的“核心问题”,恰是契合了数学教学的实践需要,也必然映射着对全局性问题的思考。

那对于一节课来说,“核心问题”必然是这节课的题眼,必然指向儿童数学学习的根本,也由此能引领儿童生发更多地关于数学本质的思考。郑教授在对于每一节课的“核心问题”的提炼提出了两个字:“准”和“深”。对此他的解释给了我们更真切的认识:所谓“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什么可以看成是教学的重点,二是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什么是学习的难点;所谓“深”:是指教学中我们应当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思考。

    例如在“数字与信息”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信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要求儿童能读懂生活中的数字信息。郑教授就特别强调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强调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采用编码这种方式来传递信息?我们应当如何进行编码?怎样从各种编码中提取出相关的信息?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大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提出在借助任一标准测量课桌长度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引入需要统一计量单位的认知需求。郑教授指出,我们的教学更应当引导儿童追问、反思“长度的度量为什么一定要有尺子”?并在深度思维中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领悟“长度单位”的本质。

郑教授以案例说话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是最亲切的了,使我们对“核心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核心问题”应该是少而精,并且有足够的含金量,能够给儿童的独立思考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核心问题”的提炼应该凸显数学学习的本质,能够引领儿童的数学学习不断深入。

    再如“除法竖式”的教学,郑教授提到俞正强老师的观点,对于除法竖式教学,儿童最初的写法是与加、减、乘法的竖式写法一样,但教材为什么没有选用了?原因在于现行课本的竖式写法展现了除法的分的过程,也就展现了除法的计算本质。领悟了这一点,那核心问题就会由此提出,儿童的除法竖式学习才会真实、真切,才会更加深入理解算法和算理。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我们教学中习惯与以“放大前后,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作为问题引领,如果仔细思考,这样的主问题对于儿童的牵引过大,儿童的容易缺乏认真思考。我们不应简单地看待放大前后的长和宽的关系上,更应如郑教授提出的:如何才能判定两个平面图形的形状是否一致?什么可以被看成平面图形相似与否的主要标志?如果儿童表现出较大的困难,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问题给他们必要的支持:在“放大”与“缩小”的情况下,图形中有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又有哪些因素保持不变?

    我们对“核心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实则是对理想课堂的追求。郑教授对“核心问题”的追问,正好给了一线教师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重视自身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自己更好地成长。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全国“学成导航·活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讨会
    全国“学成导航·活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讨会

    2011年5月,我来到了美丽的江海门户海门,参加《全国学成导航活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讨会》。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和潘小明的课,参加了专家学者们主题讲座,让我感受非常的深刻。我想谈谈这两天来我的收获。 首先,对学程导航的理解。在去海门之前,我对学程导航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其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却不甚了解。在活动的开始,许新海博士在开幕式中就为我们深入简出的讲解了学程导航核心价值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学程导航直接指向于学生围

    07-22
  • 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差距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可能生活经验丰富一些,不仅认识人民币而且能进行简单的使用和换算,有的学生因为平时不接触人民币,很少实际运用,所以认识人民币这方面能力比较弱,甚至没有能力,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认识人民币课题,接着出示一堆杂乱无章随意摆放的人民币,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人民币进行分类,同时加以引导。 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07-22
  • 探究长方体棱地长度相等及位置关系
    探究长方体棱地长度相等及位置关系

    (探究过程) 师:要搭一个完整的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 小棒可以随便拿的吗?(小棒不同长度不同颜色) 生:同桌合作,观察自己搭的长方体,边想边搭 师:搭好了,指一指,数一数一共几根小棒?(引出棱) 师:12根小棒可以随便拿的吗? 师:刚才有些同学没有搭晚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没有完成的作品)。如果继续搭下去能搭成一完整的长方体框架吗? 师:这个框架还缺少了几根小棒?这些小棒应该在哪个位置呢?谁来指一指。这里应该搭什么颜色的小棒?这里搭一根蓝色的会怎样?想一想,为什么一定是黄颜色?为什么这个方向地4根小棒

    07-22
  • 启发性提问帮助学生探究思考
    启发性提问帮助学生探究思考

    为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语)有效的成功的智力活动,不仅锻炼乐意学习的情感,而且还可伴随意志努力和对学习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精神。 基于此,在课堂上作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一、教学实录:(《圆锥的体积》课堂片段实录)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请你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有关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或体积的计算方法的? 生:通过操作,借助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推导。 师:那么,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操作。拿出事先做好的已标明底面直径

    07-22
  •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的细节反思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的细节反思

    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是将学生已学知识整数的简便运算与新接触的小数乘法的知识相联系,从而迁移到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内容上来。首先,边复习整数的简便运算,边说运算定律,再由口算引入小数乘法的计算,为新课作好铺垫,其中出现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题 (如;0.2 5,1.25,0.08,0.4),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 让学生在复习整数简便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尝试能否运用到小数乘法当中,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的学习方法(这是数学课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今后的许多知识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

    07-22
  • 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案例: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情境图)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生1:我喜欢玩摩天轮。 生2:我喜欢过山车。 师:你们爱玩的项目可真不少。我们就从摩天轮开始(课件中只显示摩天轮的画面)。摩天轮上共有几人?同桌讨论:你是怎么算的?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来说是自己是怎么算得? 生1:我是用加法算的,算式是1+1+1++1=20(师板书) 师:噢,你可真细心,算得也准。数数一共有几个1相加? 生:有20个1相加。(师板书20个1相加) 生2:我也是用加法算的,但我们数数时是一个一个吊

    07-22
  • 数学教学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数学教学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新课程也向我们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同时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

    07-22
  • 听三年级第三、四、五单元教材培训后感
    听三年级第三、四、五单元教材培训后感

    10月14日下午,在多功能教室里,我们通过视频直播,学习了三年级第三、四、五单元的教材培训,这三个单元中《千克和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教材中用的是重量单位),因此,徐老师对于这个单元关于让学生通过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用秤称一称,看一看怎样读,用手掂一掂等数学活动,在情境中感受重量单位的使用,通过操作和实践中感知重量,建立质量观念,让我感受比较深刻。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机会去积累经验,充分感知,将零散的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经验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