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适合小学生的方法进行记忆指导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19-04-21 15:50:09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适合小学生的方法进行记忆指导》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徐州市云兴小学   黄洁, 在教学《百分数》单元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时,笔者本以为这方面的知识是基础,没有什么难度,没想到练习时学生错误百出,不是互化的方法有错误,就是计算上出问题,及时答案正确互化的速度也很慢。题目如下:
     0.375=(   )%      =0.8=(   )%    0.4=(   )%   172%=(   )填分数
反思自己的教学,数学学习中我经常强调的是理解和灵活运用,而往往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学生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是虽然了解了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但是常见的百分数、小数、分数的大小认识不清,甚至个别同学对于1/2、3/8这样的分数对应的小数和百分数都不知道,还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到,这样的学习囫囵吞枣,含糊不清,怎么能形成数感呢?了解了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引导学生整理了常用的百分数、小数、分数互化的内容,整理如下:
1/4=0.25=25%     3/4=0.75=75%         1/5=0.2=20%
2/5 =0.4=40%        3/5=0.6=60%          4/5=0.8=80%        1/8=0.125=12.5%     3/8=0.375=37.5%              5/8=0.625=62.5%              7/8=0.875=7=87.5%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特点,寻找规律,并进行集中记忆、背诵、默写,加以强化,尤其是个别薄弱学生,反复记忆,再练习相关的题目,正确率和速度大大提高,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记忆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一、 数学的学习需要记忆吗?
    答案是肯定的,数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记忆,而且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记忆的内容会越来越多。记忆是人的大脑对外界输入的知识进行重新编码、保持和再现的过程,数学概念、公式、解题模型都需要记忆才能加以运用,对小学生而言,学生头脑中没有清晰的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口诀、面积体积公式等基础知识,数学的学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数学的学习需要怎样的记忆?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所倡导的知识记忆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不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把知识的要点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学习的融会贯通,这是知识记忆的理想境界。
三、数学的记忆有方法可依吗?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运用适合小学生的方法进行记忆的指导。
    1、口诀记忆:在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中,学生对于左右面区分有一定难度,如何突破难点,我和学生们通过示范、模拟、实验,总结出:“只要面对面,方向就相反。”,运用这句口诀,学生很容易区分面对面的人看到的不同情况,在教学“>”、“<”和“=”时,运用口诀“大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形象直观,便于区别运用,在辨别方向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句口诀再学生耳熟能详,一边用手比划,一边确定方向。在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中,学生运用口诀“先乘除,后加减,先小括号,再中括号。”的口诀进行计算,同时运用口诀检验计算的顺序。
    2、对比记忆: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印象,深化理解。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表面积公式,在指导学生记忆的时候应当突出重点,讲求方法,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地促进知识的应用。
    3、结论记忆。
    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的学习,也重视结果的学习,有些计算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强化记忆,达到脱口而出、提笔即做的程度,才能做到真正的应用。
    如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圆周率与2-9的乘法计算,我们都可以让学生进行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开展竞赛,在正确率和速度上精益求精,达到越快越好。九九乘法口诀表学生的背诵速度大约在25秒至35秒之间,熟能生巧,每一小步的熟练,才能保证复杂计算的正确。
    数学的学习就像一根链条,环环相扣,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的深入学习。数学教学中的记忆是为教学服务的,任何知识要点,都有其记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记忆的内容多了,记忆的方法灵活了,培养了数感,才能达到理解记忆、训练思维的目的。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
    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

    本周我校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素质测试,作为英语教师的我在监考数学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如今初中生对计算机的依赖,以及由此带来的计算能力的薄弱. 监考中闲来无事,就顺便检查学生卷面,结果发现一个极其简单的计算环节,竟然出错的人不在少数,题目中有一步是X/2=450,正确答案当然是900,结果都算出225来,惊讶之余,不免沉思. 现在几乎所有的初中教材都有要求使用计算器来解决的问题,这样做我想主要是为了替学生排除繁难计算的障碍,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运用数学来解决更有意义的问题上,这一初衷无疑是好的,但也带来了

    07-22
  • “数学作业我优秀”――形成性评价的一点做法
    “数学作业我优秀”――形成性评价的一点做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觉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管是作业还是测试成绩,两极分化较明显。这固然与学生大脑反应的快慢,接受能力的高低有关,但是我觉得与学生学习习惯不良有着更大的关系。有的学生平时作业拖拉,细心、认真不够,上课不专心听讲等,是导致成绩跟不上的主要原因。我尝试开展了以数学作业我优秀数学作业我优秀了为主题的比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改变部分学生学习被动局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班级分四个小组,指定一个学习主动,习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当负责人,

    07-22
  • 在反思中促进养成教育
    在反思中促进养成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数学课堂中,通过展示练习、课堂小结,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最近,学生在练习历年的期末检测卷时,碰到了这样一道题目: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的三位数有( )。我在分析时展示了两位学生的试卷,其中一位是按照规律写的,而另一位则没有按照规律写,并且漏写了一个。然后,请学生们讨论一下:你喜欢谁的写法,为什么?学生们纷纷表示喜欢按照规律写的一种,并说明了这样写的好处。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反思了:你是怎么写的呢?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好?你

    07-22
  • 预设与生成的相辅相成
    预设与生成的相辅相成

    预设是指教师在备课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领,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问题情境,设想在课堂中会引起那些因素变化,会生成那些新的资源。我 理解的预设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设想。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上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不确定因素的预先思考和应对策略。教师的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是预设是事前设定的,但也应提前做好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调整的准备。 案例:义务教育课

    07-22
  • 三年级随笔:今天的上课真有趣
    三年级随笔:今天的上课真有趣

    今天,孩子们要学习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本来打算自己讲的。在批孩子们的回家作业时,发现我走的两天里布置学生自己找计算题做,竟然有好多学生找了多位数乘法。于是就临时决定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上课。 上课了,走进教室,简短得师生问好后。我说:今天,我不上课。孩子们一惊,我又说:想让你们自己上,老师当学生。孩子们有的兴奋,有的沉默。我又说:先看书十分钟,想一想你怎样才能讲得让大家明白。 很快十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跃跃欲试。 第一位学生上来,一声不吭,拿起笔写上竖式 1 2 3 3 6 然后手指指着竖式嘴里念道

    07-22
  • 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听课反思
    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听课反思

    今天有幸参加了太仓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聆听了四位学科带头人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他们对学生活动经验的研究,让我深有感触。从这四节课中,我也体会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经验,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经验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 唐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方法,接着通过比较总结最优解题方法,学生生成了新经验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来巩固他们的经验。最后将今天学习的内容迁移到之后的学习中,让学生猜想还会学怎么样的计算。也让学生

    07-22
  • 总复习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
    总复习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

    我们固然知道,学生头脑中有的东西我们是不需要再强调的,我们要复习学生遗忘的或是学得本身就不够好的内容。那么,如何复习才有好的效果呢? 我想,要知道该怎么复习,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然后才知道学生缺的是什么。于是,我在复习之前决定让学生先来个简单的预测。 比如:第二天要复习倍数、因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等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前一天给学生做了一个预测。内容如下 1. 举例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 写出4的倍数,18的因数, 3. 写出3和5的公倍数,18和20的公因数。 4. 写出[2,4

    07-22
  •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验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验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几轮的课改经历,促使我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一次一次的自我否定剖析之后,我的课堂教学技艺有了很大长足的进步。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经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在教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制作形成对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初见成效。 一、先想一想,再摸一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