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小学语文命题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对策?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16-03-05 11:15:00

《小学语文命题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对策?》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语文命题主要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习作表达”五个主要模块。命题的形式大致分为“填空”“选择”“判断”“阅读”和“习作”“语文综合性题”等。现在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存在着颇多问题,我就“填空”“选择”“判断”“阅读”和“习作”“语文综合性题”六种形式逐一阐述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填空”的机械性导致学生易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填空可以测量学生的术语、特定事实、方法和程序的知识目标,常常用来测量记忆性的学习材料,比如“看拼音写词语”“填字成词”“按课文内容填空”等。一般教师填空的命题形式都比较死板,比如“看拼音写词语”就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只需把课本上的生词掌握好就行,学生就通过反复默写即可获得此题的满分。同样,“按课文内容填空”总是选择需要背诵的课文选择片段进行填空,学生反复记忆就行,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

策略:创设情境,化机械为灵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用语文,积极倡导“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教学理念。命题时,可以链接学生的生活情境进行考查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比如原来的“看拼音写词语”,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读文段,在拼音后面填字“2015年是党九十四岁dàn(   )辰,这是值得全国人民骄傲、自háo(   )日子……”“填古诗句”也可以创设情境来填写,比如,“春天踏青时,看到河岸边杨柳冒出了新芽,你会忍不住吟诵(     )的古诗句,秋天漫山红叶,你又想到了(     )的古诗句”等。这样创设了灵动的生活情境,能积极地调动学生原有的语言储备,让原来词语、古诗一下子“活”起来了。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问题二:“选择题”没把握好“选择”的特点,养成学生不动脑习惯或无从选择。

     我们有时候在命题中经常会设计“选词填空”,出示两个词语或关联词语,分别选择填入两句话中,这样就是送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不动脑的答题习惯。有时候我们的命题,题干语句表述复杂,有的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谈何答题呢……

策略:抓住特点,巧设计引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选择题的设计应该严格按照选择题的特点进行命题。选择题的特点,首先是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口语交际类的题目一般不出现在选择题中,字词训练为主。其次是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选项,第三是选择题中干扰项需要有似真性,第四是题干意义要完整,第五是提干和选项陈述要简单。

问题三:判断题是非不够清晰、表述故意绕圈,训练目的错误。

判断题的答案不是对就是错,只能有一个答案,而且答案必须要明确的,不能有任何争议的。但是我们的老师平时命题中经常会忽视这一点,“比如学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告诉我们《鲁宾逊漂流记》是所有男孩子必须要去读的。”判断正误。有的孩子认为题目中的“必读”就是表达了“《鲁宾逊漂流记》是所有男孩子必须要去读的”这个意思,而有的孩子认为“必读”其实是让大家学习鲁滨逊的精神,而鲁滨逊的精神很多人都有,比如霍金、阿炳等等,所以可以看其他书来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还有有的老师故意玩文字游戏,把学生给绕晕了,原本学生是懂的,被老师一混淆结果变得糊涂了。比如“生肖的肖和云霄的霄都是第一声,南京的南和兰州的兰声母分别是L和N。”用这种本来就容易读错的字放在一起辨别,更加容易让学生混淆,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适得其反。

策略:答案明确,训练目标明确。

首先,判断题的叙述应该简单明了,语言结构简洁,同时避免故意的绕圈子,让学生因读不懂或被混淆而无法判断。其次,判断题的答案必须明确而没有争议,比如“《家》《春》《秋》是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再次,判断题要有思考的空间,题目表达的可能书中没有直接表达的,需要学生熟读课文并进行思考才能得出来的结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平时学会动脑,认真读课文并进行思考。

问题四:阅读题不能真正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很多老师在设计阅读题时,就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进行命题,但是很多题目都是脱离阅读能力训练的,特别是字词句的训练,不读文章,直接放到前面的基础题也可以。比如设计字的查字典类型的题目,词语训练有写近义词反义词,解释词语等等,这些放在阅读分析里根本无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的老师整篇阅读题目都是理解分析题,都是需要进行思考、推断出来的,没有从全体学生的角度考虑,题目没有梯度,导致有一部分本来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一道题都不会做。还有的阅读题目形式老套,不过新颖,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策略: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设计有层次、题型有创新

首先,正确把握阅读各学段的阅读目标,把握难易程度,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其次,弄清阅读题的分类,设计有层次。有的只要在文中找答案,有的需要把文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有的则需要思考、拓展。第三,题目设计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第四,命题形式要新颖,可以填空、连线、语言表达、人物对话,答案也可以不统一,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问题五:作文题目老套、脱离学生生活,学生无从下笔

我们小学的作文无非是写人写事写物想象文、看图写文、读后感、应用文等,于是,命题也成了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   ),我想对你说”“最难忘的那一刻”“最让我(   )的一件事”“记一次实验”“最敬佩的一个人”“夸夸谁”……这些题目学生从学写作文到小学毕业不知道写了多少遍了,学生已经没有了写的欲望了。而且很多孩子都忘记一些事情的经过以及当时的细节了,要写唯有胡编乱造。比如《记一次实验》,相信很多学生都做过实验,但是很少有学生能把当时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过了很久才让学生写,学生根本无从落笔。

策略:忌大忌空忌旧忌深,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命题要从小处入手,文题如同窗户,好的题目能吸引学生习作的兴趣。命题要小,越小越能帮助学生确定中心,寻找题材。比如我们经常写的《童年趣事》,童年的趣事太多,但有不知道哪件才是值得写的,如果改成《小时候做过的一件“傻事”》,一个“傻”字给学生一个范围,学生的记忆之门一下子打开。同时,命题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写学生的《一个恶作剧》《爸爸妈妈素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语文低段中心组说课比赛记录
    语文低段中心组说课比赛记录

    思维的碰撞、理念的火花、文采的彰显、独到的陈述这是在平湖市行知小学举办的市低段中心组教学研讨暨说课比赛上的真实记载。以下是对本次活动的零星记录: 1、百变不离课堂 课堂是教研活动的主旋律,是赢得教学一手资料的最重要阵地。本次活动中,行知小学的陆龙勤老师为参会的老师们提供了一堂题为《三个儿子》的二年级语文课,供大家以此为载体和蓝本开展教学商讨。百变不离课堂,这是教学的永恒的旋律。 2、教得精彩,说得也要精彩 教是为了更好的说,说是为了更好的教。说课中至少可以看出教师的多方面才能。活动中,近二十位来自全市各所

    07-22
  • 资料与图示结合  解决理解难点——《詹天佑》教后
    资料与图示结合 解决理解难点——《詹天佑》教后

    《詹天佑》讲述的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设计、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故事。课文内容丰富,叙事较为简炼,文章开篇点题,中心思想一读便知。但由于文中所写的事件距今天已将近一百年,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了解,对居庸关、八达岭、青龙桥附近的地势,也只能借语言文字去想像,二这种想象是浅层的。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詹天佑当时所面临的困境,理解他的了不起之处,从而受到詹天佑爱国思想的熏陶,激起爱国情感,形成立志学习的动力,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资料,

    07-22
  • 学生习作点评《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学生习作点评《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学生习作选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七(2)班 林 晓 静 小时候,我常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我不解的问妈妈,她说:是海!哦,山那边真的是海吗?于是,我带着心中的疑惑和想望,千辛万苦地爬上了那个山顶,而上面却不留一点儿情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刺眼的零分! 后来,我才明白: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就这样,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慢慢地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或许曾经因为不是梦寐以求的景象而感到遗憾,从今以后,我不会放弃,会坚持不懈地努力攀登。 我穿过林间小道,爬上一座座陡峭

    07-22
  • 依托课内自读课,分解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部分教学内容
    依托课内自读课,分解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部分教学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它的理论模型来自杜威的实用主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和多重智力学说的统整。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语文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转变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

    07-22
  • 寓言中对寓意的理解——《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中对寓意的理解——《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那么,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如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思维得到发展?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是对寓言的认知,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

    07-22
  • 听课随感(教学语言是课堂的生命)
    听课随感(教学语言是课堂的生命)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艺术的课堂。教师与学生接触得最多的是在课堂上,课堂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启发思维,与学生沟通情感的最直接的工具。因此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言表达更是教学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今天听了陈洁琼老师的《孙权劝学》,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必须讲究课堂语言

    07-22
  • 指导学生作文的三结合
    指导学生作文的三结合

    原在教学中,一谈到作文,就有不少学生叫苦不迭,愁眉苦脸,不愿上作文课,巴望教师改为其它课,写起作文来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更无感情抒发了。就算强迫写出来的文章不是空洞无物的三言两语,就是千篇一律的人手亦手,或是无中心的流水帐。 如何让学生越过作文关,提高写作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作文课和语文课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较为系统地作文训练,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可行的有效办法。语文课重点讲什么,就让学生在作文课练习写什么,这样学生写作时,好像画画有了标本儿,修房子有了图样,写作起来就不会无话可说了。如语文

    07-22
  • “千课万人”活动听窦桂梅老师《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有感
    “千课万人”活动听窦桂梅老师《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有感

    杭州回来已有一些时日,但直至今天才能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这次的学习所得。 回过头去想想,是哪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呢?恐怕不是一节课,而是一个人窦桂梅老师。虽然之前也看过窦老师的一些教学录像,但是真正的到现场去观摩窦老师的教学,却又是另一番的景象。 窦老师这次执教是一篇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起初,我怀着一丝好奇在我的印象中,绘本故事一般都放在低年级来教学,不知道六年级的同学上绘本能上出多少新意来。怀着这份好奇,我走进了这一课。 窦老师的这节课层次非常清晰: (一)听一听 这一环节窦老师设计了让孩子们听

    07-22